“人生最大的债是人情债”,许多深陷囹圄的违纪违法领导干部回首往事,谈及“人情之困”,都痛哭流涕。人情可贵,债却难还。领导干部一旦被人情牵着鼻子走,把人情交往变成利益交换,就容易落入“陷阱”,走上不归路。
君子之交淡如水。诚挚的情谊都是轻盈的,只有那些承载着目的和利益的人情才会让人有负债感。不妨看看这些所谓“人情债”是些什么:亲情“债”,当亲情的“私”突破法纪的“公”,原本柔软的亲情就扭曲成坚硬的牢笼,比如,刘铁男用手中权力为家庭谋私利,封妻荫子,成为亲情之殇,在法庭上痛哭“我毁了我儿子”;情人“债”,“甘愿”委身贪官充当情妇的,有几个是单纯冲着感情来的,这披着华美外衣的私情一旦东窗事发,剩下的也只有一地不堪;友情“债”,有的领导干部与商人“称兄道弟”、同享荣华,为了看似“牢不可破”的哥们之情,不惜以身试纪试法,然而等到事情败露,那些“兄弟世交”往往只顾把自己择干净,先把领导干部那点事和盘托出。足见,带着功利色彩的人情,无论看起来多么温情脉脉,背后其实都暗流涌动、相当危险。
变味的“人情”最容易成为异化权力的工具。从十八大以来查处的违纪违法案件来看,不正之风和消极腐败现象之中都不难发现“人情”的影子。贪官身边往往围着一些“重情义”“讲感情”的人,有别于赤裸裸的送钱、送礼,他们打的是“感情牌”,走的是“暖心路线”,陪散步、陪打球,送礼只送些“放心贴心”的小磨香油、土鸡蛋、香菇木耳之类的土特产;领导生病了煲热乎乎的鸡汤送到医院,甚至不惜到领导老家祖坟前烧香叩头;老人就医、孩子入学,都思虑周全……渐渐地,感情到位、关系拉近,便试探性地提出一些领导干部举手之劳便能办的小事,得到满足后再给感情添把火、升升温,关系越发如胶似漆,此时再要求更多甚至“狮子大开口”,也就水到渠成、顺理成章。无数惨痛的教训证明,这种“温水煮青蛙”式的“感情投资”,最容易让人放松警惕,突破心理防线。等“长线”钓到“大鱼”开始收网时,欠下的“人情债”只能用权力来加倍偿还,领导干部再想挣脱,已经动弹不得。此刻回想,那些所谓的“朋友”,其实从一开始就把自己当成“猎物”,那些令人如沐春风的言行,无不带着强烈的功利色彩。只可惜,再深再痛的领悟,往往已经太迟了。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但感情决不能代替党纪国法。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情伦理,讲究守望相助。党员领导干部也不例外,绝不是“动什么也别动感情”的机器人。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交往日趋紧密,各种亲情、友情、乡情交织,谁也不敢说一辈子没有人对自己有恩、有助。对于患难之交、同窗之情、危难之助的情谊,更要心怀感恩。但人情有公私之分、正邪之异、善恶之别。领导干部一定要清醒认识到“人情投资”背后的陷阱,别被当作“注”压了、当作“资”投了,当作“猎物”围了,还认为那是重情重义。不妨想想,自己没有权力时,他们是这么无微不至么?再不妨看看,落马贪官曾经的朋友,落马后还如之前那么“随叫随到”、“鞍前马后”么?人家“动感情”无非是瞄着你手里的权。为了利益投资“感情”,利益没了,“感情”自然就散了。如果用“感情”代替原则,让正常人情往来沾染铜臭,既亵渎感情,又让权力跑偏。
人间有味是清欢。无私的亲情、矢志不渝的爱情、真挚的友情,如同一杯清茶,越品越醇、历久弥新。而依附于权力、沾染着异味的所谓“感情”,只会在鲸吞、无餍、纸醉金迷的“狂欢”中粉碎。领导干部要懂得分辨“人情味”与“人情债”,做到有情有义更遵纪守法,千万别让“人情债”成为“权之殇”。(云南 陈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