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2017年第15期

社论

加强作风建设 深化全面从严治党 

系列重要讲话摘录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不懈抓好作风建设重要论述摘录 

要闻

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 

全面从严治党这五年

● 全面从严治党重要思想 ● 

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 

注重从思想上建党 善于用制度管党治权 

● 思想方法论 ● 

在坚持中深化 在深化中坚持 

● 我看这五年 ● 

黄进:反腐败标本兼治,成效明显 

专题Ⅰ铁规涤霾满眼春 

系列述评 

八项规定,凝聚起历史性变革力量

以坚定决心严抓狠治

以坚韧恒心常抓不懈

以问题导向落细落实

以实际成效凝聚民心

经验做法  

湖北强力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

河南从严查处乔装改扮的“四风”问题

山东以通报曝光等举措强力纠正“四风”

江苏深入推进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专项治理

舆情分析作风建设赢得民心

作风建设经典词句

作风建设大事记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 

忠实履行党章赋予的职责 当好党内政治生态“护林员”

特别关注Ⅰ威武之师,在党的坚强领导下走来

把军心凝聚在党的旗帜下

赓续革命传统 永葆蓬勃生机

印记光辉的足迹

会议中的纪律故事苟坝会议:既服从组织又坚持真理

战役中的纪律故事黄土岭战斗:“一切行动听指挥”

燕阁观察 

“纪言纪语”见证铁纪发力

清风时评 

警示教育必须严肃起来

警示教育不走心,谨防成为“案中人”

相信组织,才能得到组织信任

这样的“胆小怕事”值得点赞

锐评 

一组 

实践探索 

贯彻落实《条例》 擦亮巡察利剑 

政治培训为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打牢基础 

广角 

图片新闻 

一线传真 

数说纪检 

地方简讯 

关键词解 

文化传承 

习近平用典摘读功以才成,业由才广 

古语今悟“急难险重”小议 

楹联中的家风郑义门里的家风故事 

说文解字“军”:战车合围,安危所系 

清风文萃 

我的家风故事二月河:父母的教诲让我一直铭记本心 

经验做法
这样的“胆小怕事”值得点赞
首页
1

  一位有着30多年党龄、长期就职于执法部门的领导干部最近有些困惑,原因是他在工作中坚持按照党规党纪办事,绝不越雷池半步,因此备受赞誉,但却也有人明里暗里讥讽他瞻前顾后、胆小怕事。环顾现实,有此烦恼的恐怕并不少见,必须拨开迷雾、澄清是非。

  敬法畏纪、知足知止,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清醒。邓小平同志曾告诫,“共产党员谨小慎微不好,胆子太大了也不好。一怕党,二怕群众,三怕民主党派,总要好一些。”这种“怕”和“惧”,体现的是对党组织的忠诚老实、对纪律规矩的尊崇遵守,以及接受各界监督的高度自觉。党章党规党纪是党员干部的行为规范,是不可逾越的底线,党员干部理应履行党员义务、严格遵守纪律、模范遵守法律。如果说这样做是“胆小”“怕事”的话,那么“胆子”越小、“怕事”越甚,越能突出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越能体现党纪国法的刚性和权威性、越能树立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值得点赞!

  与“胆小怕事”相反的是胆大妄为、无法无天。俗话说,“心到贪时最狂妄,人到狂时最大胆。”透过十八大以来查处的一系列违纪违法案件可以看到,那些在权、钱、色诱惑面前栽跟头的党员干部,不少人都曾认为自己本事大得很,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玩弄于股掌之间,用于谋取私利。他们不知戒惧、随心所欲,什么“妄议”都敢发,什么“雷池”都敢越,什么“红灯”都敢闯,什么“底线”都敢踩。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周永康、薄熙来、郭伯雄、徐才厚、令计划等人,自恃位高权重,无视党纪国法,妄图凌驾于组织之上,最终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事实反复警示,在党纪国法面前胆子越大,离腐败深渊的距离就越近,党和人民事业遭受的损失就会越重。

  真正的智者,是懂得敬畏、把握分寸、坚守底线的。子路曾问孔子:“您和我,谁比较适合带兵打仗?”孔子指着自己答道:“我适合。”子路反问道:“您不是经常说我勇敢吗?”孔子解释说:“可我不仅勇敢,而且还勇于不敢呀!”孔子在这里所说的“勇于不敢”,其深层含义就是人心中要有所敬畏,敬畏良心、敬畏天理、敬畏法度。《明史》中也曾记载,朱元璋问大臣,什么样的人最快活?众人各抒己见,但都不能令朱元璋满意。这时,一位名叫万钢的官员说,“畏法度者最快活”,朱元璋连声拍手叫好。心中有法度,不敢胡乱来。这与怯弱有着本质的不同,它绝非畏首畏尾、胆小怕事,而是自警自励、洁身自好,这正是修身立德的重要准则,也是成就事业的牢固基石。

  “天下事,成于惧而败于忽。”那些把踩纪律红线、打法律擦边球当成能力和本事的观念,与全面从严治党格格不入,必须坚决摒弃。在铁一般的党纪国法面前,党员干部还是“胆小怕事”点好!(湖南 郭光文)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