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2017年第13期

社论

忠诚履职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保障 / 本刊评论员

系列重要讲话摘录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用好问责利器敢于较真碰硬重要论述摘录

要闻

习近平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强化支撑体系加大政策倾斜 聚焦精准发力攻克坚中之坚

王岐山在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工作电视电话会上强调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保障

王岐山在贵州检查工作时强调当好党内政治生态“护林员”以新面貌新气象迎接十九大

全面从严治党这五年

牵牢“牛鼻子” 深化全面从严治党

五年磨砺,利剑威力更加彰显

巡察,打通党内监督“最后一公里”

● 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

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厚植党执政的政治基础

深入正风反腐是党心民心所向

● 思想方法论 ● 没有重点就没有政策

● 我看这五年 ● 政商“亲”“清”,“老字号”无忧

专题 让问责铁规生威

让问责铁规生威

把制度的力量充分释放

如何理解党内问责对各领域的“全覆盖”

如何理解党内问责的执纪“刻度”

如何理解党内问责不能只是纪委“单打独斗”

把党内问责工作引向纵深

福建:扭住“关键少数”严肃问责

江西:层层传导问责压力

长沙:把问责的板子打准打实

襄阳:紧盯问题背后的政治责任

警钟长鸣:政治责任无处不在等

特别关注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进行时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进行时 

迈开步子、趟出路子

根本在加强党对反腐败的统一领导

做好深度融合这篇大文章

迈出发挥监察作用的重要一步

燕阁观察

跨越96年的秘密

读懂巡视反馈的五个特点

清风时评

干净与干事绝非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不适应“禁赌限牌”,别拿习俗说事

不做放弃党性原则的“老好人”

单靠微信群推动工作实不可取

锐评

一组

“四风”监督哨

随心所欲花公款 深挖细查不放过

风范

生命,为党的巡视事业燃烧

警示

广电“领头羊”的沉沦之路

王建又忏悔书

追逃故事

东躲西藏20年,一条短信触“天网”

文化传承

● 习近平用典摘读 ● 不以一毫私意自蔽,不以一毫私欲自累

● 古语今悟 ●“学思践悟”再议

说文解字“党”:团结就是力量

楹联中的家风家秉三尺法 官省五条刑

历史回放

战役中的纪律故事严守群众纪律赢得人民支持

会议中的纪律故事 ●“全党服从中央”

 
不以一毫私意自蔽,不以一毫私欲自累
谷文国 汤月娥
首页
1

  领导干部要坚守正道、弘扬正气,坚持以信念、人格、实干立身;要襟怀坦白、光明磊落,对上对下讲真话、实话、心里话,绝不搞弄虚作假、口是心非那一套;要坚持原则、恪守规矩,严格按党纪国法办事,不成为不正当社会关系的编织者,绝不搞看人下菜、翻云覆雨那一套;要严肃纲纪、疾恶如仇,对一切不正之风敢于亮剑,绝不搞逃避责任、明哲保身那一套;要艰苦奋斗、清正廉洁,正确行使权力,在各种诱惑面前经得起考验,“不以一毫私意自蔽,不以一毫私欲自累”。

  ——2014年6月30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出处】(南宋)朱熹《中庸章句》

  【原典】 不以一毫私意自蔽,不以一毫私欲自累。涵泳乎其所已知,敦笃乎其所已能,此皆存心之属也。

  【释义】 不为一点私心蒙蔽自己,不为一点私欲牵累自己。对已经知道的道理要反复体察,对能够做到的事情要忠实践履,这些都是人们应该用心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引用此言,意在告诫广大领导干部杜绝私念,克己奉公。

  【阐释】

  朱熹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一生治学严谨,著述广博,后世尊称朱子。《中庸章句》是朱熹对《中庸》一书所做的注解,宋、元以后,该书逐渐成为古代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朱熹认为《中庸》一书是孔门独传心法,不仅是儒家奉信的最高道德准则,也是用来治理国家、化育天下的大根大本,其中蕴含的公私观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思想素来就以“崇公去私”为重要的价值取向。孔子的学生子游做武城宰时,孔子让子游推荐人才,子游将武城人澹台灭明推荐与老师,理由是其“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就是说,澹台灭明从不走小道捷径,非为公事,从未到过子游屋中。后来澹台灭明成为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他为人“公正无私”的品德备受尊崇,他到吴国讲学时,门徒达三百之众。

  不仅儒家崇公抑私,其他诸子在这方面也与儒家有着极为一致的共识。墨家墨子提出“举公义,去私怨”。劝喻人们不能因为一己之私意、私欲而置公义于不顾。法家代表人物慎子提出“法制礼籍,所以立公义也。凡立公所以弃私也”。道家同样提出过“唯公无私,见知不惑”的观点,他们所表达的都是明分公私、公大于私的意思。

  古人云,私心胜者,可以灭公。郭开是战国时赵国的大臣,为人贪婪,善于逢迎。当时赵国大将李牧率兵抵御秦国攻击,数次击败秦军。秦国眼见强攻无望,便改用重金贿赂郭开,让其设法说服赵王换掉李牧。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作为相国的郭开为图一己私利,接受秦国万两黄金,谗言诬陷李牧造反。赵王盲目不察,撤回李牧并将其杀害。结果秦军大败赵军,赵国灭亡。郭开也被李牧部下杀死。

  可见对于为政者而言,公私不能无界,只有崇公去私,国家才能得到有效治理。反之,以私害公,则会使国家动乱难安甚至亡国,这是古往今来历久不变的道理。汉代刘向所编《说苑》中有一句名言:“治官事则不营私家,在公门则不言货利,当公法则不阿亲戚,奉公举贤则不避仇雠。”意在告诫为官者,一定要严格分清、恪守公私之间的界限,公是公,私是私,不仅不能因私废公,更不能假公济私。朱熹在其《论语集注》中也曾说过:“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只在公私之间尔”。清末著名的民族英雄林则徐在被发配伊犁充军的途中,写了一首诗留给其家人,诗中有这样两句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趋避之。

  正是前人笃守公私之辨,先公后私、舍己为公等价值观念才在历史的长河中构成了中华文化的重要内核,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在奋力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今天,广大党员干部更要牢记古人明训,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中,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员干部提出的要求,正确认识、处理好公私关系,做到一心为公,勤勉为民。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