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2017年第13期

社论

忠诚履职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保障 / 本刊评论员

系列重要讲话摘录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用好问责利器敢于较真碰硬重要论述摘录

要闻

习近平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强化支撑体系加大政策倾斜 聚焦精准发力攻克坚中之坚

王岐山在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工作电视电话会上强调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保障

王岐山在贵州检查工作时强调当好党内政治生态“护林员”以新面貌新气象迎接十九大

全面从严治党这五年

牵牢“牛鼻子” 深化全面从严治党

五年磨砺,利剑威力更加彰显

巡察,打通党内监督“最后一公里”

● 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

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厚植党执政的政治基础

深入正风反腐是党心民心所向

● 思想方法论 ● 没有重点就没有政策

● 我看这五年 ● 政商“亲”“清”,“老字号”无忧

专题 让问责铁规生威

让问责铁规生威

把制度的力量充分释放

如何理解党内问责对各领域的“全覆盖”

如何理解党内问责的执纪“刻度”

如何理解党内问责不能只是纪委“单打独斗”

把党内问责工作引向纵深

福建:扭住“关键少数”严肃问责

江西:层层传导问责压力

长沙:把问责的板子打准打实

襄阳:紧盯问题背后的政治责任

警钟长鸣:政治责任无处不在等

特别关注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进行时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进行时 

迈开步子、趟出路子

根本在加强党对反腐败的统一领导

做好深度融合这篇大文章

迈出发挥监察作用的重要一步

燕阁观察

跨越96年的秘密

读懂巡视反馈的五个特点

清风时评

干净与干事绝非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不适应“禁赌限牌”,别拿习俗说事

不做放弃党性原则的“老好人”

单靠微信群推动工作实不可取

锐评

一组

“四风”监督哨

随心所欲花公款 深挖细查不放过

风范

生命,为党的巡视事业燃烧

警示

广电“领头羊”的沉沦之路

王建又忏悔书

追逃故事

东躲西藏20年,一条短信触“天网”

文化传承

● 习近平用典摘读 ● 不以一毫私意自蔽,不以一毫私欲自累

● 古语今悟 ●“学思践悟”再议

说文解字“党”:团结就是力量

楹联中的家风家秉三尺法 官省五条刑

历史回放

战役中的纪律故事严守群众纪律赢得人民支持

会议中的纪律故事 ●“全党服从中央”

 
严守群众纪律赢得人民支持
——黄洋界保卫战的启示
王均伟
首页
1

编者按:

  回顾90年的光辉历程,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严明的纪律作风,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党的领导下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这从每一次重大战役和重要会议中无所不见。在纪念人民军队诞生90周年之际,我们特开设“战役中的纪律故事”和“会议中的纪律故事”专栏,请党史专家从珍贵的史料中,挖掘整理感人的纪律故事,重温那些令人难忘的经典瞬间。

 

  面对20倍于己的敌人,红军最终守住了黄洋界哨口,保卫了井冈山根据地。红军以弱胜强,赢得这场战斗的秘诀就是: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毛泽东同志这首《西江月·井冈山》,写的是1928年8月红军在井冈山根据地的一次反“会剿”战斗——黄洋界保卫战。

  这场战斗,是典型的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范例。当时,井冈山红军主力第28团、29团南下湘南作战,湘赣两省的国民党军队乘虚而入,发动对井冈山根据地的第二次“会剿”。他们以4个正规团近6000人的兵力直扑井冈山的北大门黄洋界,妄图一举拿下黄洋界,踹开根据地大门,然后摧毁根据地。

  此时,保卫黄洋界的红军是31团的两个连,不足300人,而且武器弹药匮乏。面对20倍于己的敌人,如此悬殊的力量对比,他们最终打退了敌人,守住了黄洋界哨口,保卫了井冈山根据地。为什么能够赢得这场战斗呢?答案可能有好几个方面,但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毛泽东同志写到的那八个字:“森严壁垒”“众志成城”。通俗一点说,就是党和红军把井冈山的人民群众紧紧团结在自己周围,筑成了一道不可战胜的铜墙铁壁。

  当时,接到敌情后,中共宁冈县委就按照红军的要求,领导大陇、乔林两个乡政府发出十万火急的动员令,布置群众连夜赶削竹钉,一夜之间就在从大陇、茅坪两个方向通往山上的两条小路上都筑起了“竹钉阵”,让敌人无法通过,同时在通向哨口的山路上连夜修筑了竹篱笆障碍、滚木擂石、壕沟、射击掩体等多重防线。新时期担任过中央纪委常委的刘型同志在黄洋界保卫战时是一个连的党代表,他回忆当时的情况说:“在黄洋界保卫战中,除了参加战斗的正规部队外,赤卫队持各种旧式武器夹杂着少数钢枪,担任警戒,配合作战。妇女们组织后勤队为前线服务。儿童团、少先队在防务委员会和工农兵政府的领导下,全部动员起来了,拿着红缨枪站岗放哨,查路条,严防敌探进出。”从壮年到儿童,从老人到妇女,整个根据地的人民都动员起来了,在这样的力量面前,敌人的失败是可以预期的。

  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到井冈山不过短短9个月,那么井冈山群众为什么这样热烈地拥护和支持红军呢?其中非常重要、非常直接的一个原因,就是红军铁的纪律。

  早在上井冈山之前,毛泽东就制定了工农革命军的三项纪律:“行动听指挥,不拿群众一个红薯,打土豪要归公。”1928年1月,毛泽东在遂川县城对工农革命军又提出了“一个红枣都不能动”的纪律,并宣布了工农革命军的“六项注意”:还门板,捆铺草,说话和气,买卖公平,请夫子要给钱,不打人骂人。

  不拿群众一个红薯、一个红枣,不损坏老百姓一捆稻草,这样的队伍是井冈山地区的老百姓闻所未闻的。井冈山的老百姓亲身感受到红军严明的纪律,交口称赞,自发编了山歌加以称颂:“红军纪律真严明,行动听命令。爱护老百姓,到处受欢迎。遇事问群众,买卖讲公平。群众的利益,不损半毫分。”正是依靠铁的纪律,红军才能迅速在陌生的环境中赢得群众的拥戴。

  在中国革命的征程上,黄洋界保卫战只是很小的一场战斗,但它留给后人的启示却是非常深刻的。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