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2014年第20期
党史如镜 钟声回荡
——写在电影《黄克功案件》上映之际
王兴东
首页
1

  我入长影学习编剧时,听老同志讲起当年延安曾有一个红军团长黄克功,因为逼婚不成,一时火起,枪杀了陕北公学的女学生刘茜。

  怎么处理这起情杀案?正值抗战时期,前方需要战将,很多人提出让他戴罪立功、上阵杀敌。杀人者是长征干部,从红小鬼升为团政委,最后成为抗大教官,正是居功自傲才蔑视法律、枪杀无辜。他本人写信向毛泽东求情,妄想将功赎罪。毛泽东本着执纪从严的决心,将此案交给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来审判。

  雷经天是黄克功案件的审判长,曾指挥军队在硝烟战火中夺关攻城,但少有宣传他的军功伟绩。然而,他在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公告上最终的签字和盖章,判处了同他一道长征的红军战友之死刑,开辟了中国共产党依法公开审判涉嫌犯罪的军事干部的先例,他的签名永远留存在新中国的党史、军史和法治史中。

  电影为了展现雷经天的秉公执法,在审理一桩离婚案的情节中让他出场,从民事小案透视其性格,尤其是他的审判理念:“不是一碗水,而是两碗水都要端平”。他当庭宣判后,法庭没有用法槌,而是不断地敲钟,为公审黄克功会场敲响钟声做了细节的铺垫。

  但是,这个题材有一个让人疑虑之处,知道了毛泽东的回信内容,对这个案件或将持有置疑,认为毛泽东决定了黄克功的死活,是人治不是法制,是权大于法。

  我反复研究了资料和时代背景,当时陕甘宁边区各种法律还不健全,如何做到独立审判、公正判决,是个开拓性的问题,因为国统区也在关注这个案件如何处理,这是对共产党执政地区司法制度的一次考验。

  用好对比和重复是编剧的重要手段。也是这一时期,1937年9月蒋介石公开赦免因枪杀妻子入狱的张钟麟,他的黄埔军校学生,后来改名张灵甫。

  同是抗战大局,一将难求。黄克功写信给毛泽东请求赦免,作为延安战时最高领导、中央军委主席的毛泽东,依法拥有特赦权,但他却在回信中明确表示拒绝赦免他,并且还严肃指出:“共产党与红军,对于自己的党员与红军成员不能不执行比较一般平民更加严格的纪律。”可以看出共产党有铁的法律,坚持民主法制,不搞官贵民贱,法律面前官民平等。

  毛泽东有特赦权却不特赦自己的爱将,对于侵害人民利益的事绝不姑息,依法行事,体现了不容法外施恩的刑罚原则。

  公开审理“黄克功案件”是我党领导下的高等法院审判刑事案件的开山之作。从侦破、起诉到审理、判决,为陕甘宁边区的司法公正确立了标准,严守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管职位多高、功劳多大、资历多老,触犯法律必须严惩,奠定了共产党依法执政的经典案例。这是以黄克功和刘茜两条生命筑就的公平正义的法律基石。

  此案也表明共产党在没有夺取全国政权之时,就意识到了一些自认为对于革命有功者,居功自傲、目无法纪,如果不严加惩处,必将成为害群之马,失去民心。

  《黄克功案件》的创作历时9年。如今,坐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的审片室里审看影片,如同复查77年前,最高人民法院的前身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公开审理的杀人刑事案件,尘封多年的旧案再现眼前。当银幕钟声响起,审查影片的所有最高法院的领导,向以雷经天为代表的人民法院的开创者致以敬意。

  钟声是结尾的必需场面,一切要奔向这个结尾。用敲钟代替今天的法槌,让银幕上严惩黄克功的枪声与当今依法审判犯罪高官的法槌共鸣,党史如镜,映照出从严治党、依法治军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原则。

  这钟声,是对那些开始腐化堕落者敲响防腐的警钟。

  这钟声,是对那些敢于惩治腐败者敲响气势轩昂的洪钟。

  这钟声,对于追求公平正义的人民,敲响企盼风正人和、实现久蓄梦想的晨钟,鼓舞着激荡着人们奔向法治国家的步伐。□

  作者:全国政协委员、电影《黄克功案件》编剧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