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2014年第20期
在全社会培育清正廉洁的价值理念
安徽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 王宾宜
首页
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督促领导干部坚定理想信念,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和廉洁操守,提高拒腐防变能力,在全社会培育清正廉洁的价值理念,使清风正气得到弘扬”。反腐败斗争,既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政治斗争和维护党纪国法的法纪斗争,更是一场正义与邪恶的社会价值观较量。有人说,最可怕的腐败,是社会价值观的腐蚀堕落。如果拜金主义、极端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盛行,人们对腐败麻木、默许甚至羡慕,腐败必将成为一种常态,建设廉洁政治只能是水中花、镜中月。因此,坚决反对腐败,既要坚持有腐必惩、有贪必肃,始终保持高压态势,也要注重从文化和价值观的层面入手,培育秉公用权、廉洁从政的价值追求,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社会风尚,才能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健康发展。

  价值观具有渗透性、贯通性、普遍性,是社会文化的内核和灵魂。伴随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价值观的激烈冲突和深刻变革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时代性的文化现象。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一直重视加强对党员干部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但由于价值观本身的穿透力,西方腐朽价值观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拜金价值观很容易侵袭一些缺乏坚定信念和坚强意志的人,致使权力寻租、权钱交易、权色交易在一些领域易发多发。如何在社会价值观的较量中争取主动、赢得胜利,是摆在各级党组织面前的重要课题。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不破不立。破字当头,立在其中。”培育清正廉洁的价值理念,必须坚持“破”、“立”结合,在“破”与“立”之间,探寻社会价值观的再造之道。

  破“腐败之殇”,立党纪国法之威

  一些扭曲社会价值观的形成和蔓延,与少数贪腐党员干部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惩处不无关系。有的腐败分子“边腐边升”,有的是“检查一阵子、享乐一辈子”,必然会引发“炫腐”、“羡腐”、“笑贫不笑贪”的不良社会现象甚至潜规则,影响着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因此,重塑社会价值观,必须对各类腐败现象零容忍,不允许、不容忍任何腐败行为,哪怕是轻微的腐败行为都要毫不犹豫、绝不妥协地与之进行彻底斗争。今年以来,安徽省加大对腐败案件惩处力度,全省纪检监察机关立案4154件,同比增长80%,处分3592人,其中查处县处级干部129件,同比增长111%,厅级干部10余人。尤其是查处了两名在职的省辖市市委书记、两名省直单位的一把手,形成了强大震慑作用。在坚决查处腐败案件的同时,安徽省还注意发挥办案的治本功能,利用互联网对腐败案件及时通报曝光,利用典型案例剖析和腐败分子的忏悔书编印警示教育材料,省委还专门召开省辖市市委书记、市长警示谈话会,进一步强化领导干部的法纪意识。事实证明,只有对腐败零容忍,并注意利用鲜活的案例教育广大党员干部,才能真正显示党纪国法的崇高威严,才能使党员干部在任何情况下都不逾越法律、纪律和道德的底线,真正做到敬法畏纪、遵规守矩。

  破“四风”之弊,立清正廉洁之风

  风成于上,俗形于下。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作风,不仅关系着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也对社会风气的形成、价值观的塑造有着重要影响,具有示范引领功能。利用公款大吃大喝、公车私用、大操大办收受礼金、滥发奖金、公费旅游等等,看起来是小问题,实质就是想方设法利用手中权力为个人捞点好处,归根到底是价值观的扭曲。作风问题积累时间长、涉及领域广、解决难度大,具有顽固性、反复性。安徽省在作风建设中,注重从具体问题入手,既治“流行病”,又治“地方病”,针对作风建设方面的突出问题开展了数十项专项整治活动。在狠刹不正之风的同时,坚持纠建并举、激浊扬清,将“三严三实”要求作为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先后组织“建立五类重点制度”和“五整五建”专项行动,出台一批作风建设经常化的制度,并在政务服务系统开展“马上办”作风建设活动,大力营造干事创业和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环境。同时,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着力解决“怎样选人”、“怎样评价人”、“怎样监督用人”等问题。事实证明,加强作风建设,必须将整治突出问题与培育良好政治生态相结合,着力培养思想自觉,才能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用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促进作风养成,以好的作风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

  破“潜规则”之害,立权力运行之规

  “潜规则”以谋取私利为价值取向,将权力等同于特权,消解党章权威,败坏党内风气。当前一些地方和领域“潜规则”盛行,究其原因,有的是因为制度不健全、不牢靠,存在“牛栏关猫”的问题;有的是因为制度不严谨,执行不到位,沦为“稻草人”。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必须以规范权力运行为重点,完善各类制度,强化各方面监督,使形形色色的关系网失效,使方方面面的“潜规则”失灵。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省将规范权力运行摆在突出位置,巩固深化廉政风险防控工作成果,大力推行行政权力清单制,按照“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的原则,将所有行政权力纳入清单,并建立与之相匹配的责任清单,解决好问什么责、谁来问责、怎么问责的问题,形成有规必依、违规必纠、追究必严、一查到底的问责机制。同时,围绕用权、用地、用钱等方面,制定规范财政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管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和配置管理、预留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使用管理等一系列制度规范。推进公共资源交易体制和招投标监管改革,完善公共资源交易管理架构,实行管办分开、分业监管,建立全省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专家库,实行网上评标,确保公平公正。事实证明,“潜规则”就是公权私用、暗箱操作的规则,是见不得阳光的东西。破除“潜规则”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完善健全各类明规范,对权力运行实行全程监控,把自由裁量权限定到最小,实行严格的制度、严密的监督、严厉的追责,不给不法交易留下暗箱操作的空间。

  破“责任虚置”之漏,立明责尽责之序

  最基本的价值观是责任观。当前,一些党组织软弱涣散、队伍管理缺位,党内生活政治性、原则性下降,造成不良风气的滋生蔓延。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少数党组织的不作为,忘记管党治党的责任,没有真正把党风廉政建设视为主责、盯紧抓实。责任不明确、责任不落实,不仅影响党风廉政建设的实际成效,也不利于形成全社会有序参与、大力支持风清气正的文化氛围。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将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摆在重要位置,坚持由省领导带队对省辖市落实党风廉政建设情况进行考核,研究出台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的意见,对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的内容进行细化明确,完善相应的保障措施。省委书记与省辖市和省直各单位党委(党组)主要负责人就履行主体责任进行集体谈话。今年5月,我省对国土资源、环保系统发生的多起腐败案件进行“一案双查”,对两个部门的党组和班子成员、纪检组长实施责任追究,产生了较大震动。事实证明,把党风廉政建设的责任压实,尤其是牵住落实党委主体责任这个“牛鼻子”,把主体责任落实到每一级党组织,延伸到基层单位,对每一个具体问题都分清由谁负责、负什么样的责任,形成上下贯通、有机互动的责任体系,不仅有利于党风廉政建设各项任务的落实,也有利于进一步强化党员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形成“人人有其责、人人负其责、人人尽其责”的良好氛围。

  王岐山同志指出,现在“不敢腐”初见成效,接下来还要向“不能腐”和“不想腐”推进。这段话既是对当前反腐败形势的基本判断,也是对反腐败工作提出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国家的强盛离不开精神的支撑,民族的进步有赖于文明的成长,反腐败同样离不开良好的思想保障和文化支撑。各类腐败现象破坏平等公正法治、违背敬业诚信友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只有在思想上扶正祛邪、补钙提神,才能形成净化政治生态的最深厚土壤。坚定不移地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实现“不想腐”的目标,既要坚定决心和信心,也要保持耐心,注重破立结合,在继续坚决肃风整纪的同时,大力弘扬我党清正廉洁的优良传统,倡导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使思想防腐与制度治腐互为补充,为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营造良好的思想道德环境和社会价值氛围。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