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并非万能,钱只能买到市场流通的商品,而道义、信仰、尊严等是无价的,也是不可交易的
“钱”是一个形声字,“钅”(读jīn)是形旁,表示它的金属属性,“戋”(读jiān)是声旁,标识读音。“钱”字的本义是什么呢?《说文解字》:“(钱),铫(读yáo)也,古者田器。从金,戋声。”这里的“铫”是古代一种类似铲子、锄头的农具,钱就是铫,是“田器”,即农具。
种田的农具是怎么变成了货币的呢?原来,周朝的中原地区流行一种铲形货币,早期的称为“空首布”,“布”即货币,“空首”是指铲子的“首”是空心的,可以插上木柄,铲子的尺寸也较大,与真实的农具类似;稍晚些的铲形货币称为“平首布”,铲子的“首”已经变成了实心,完全没有实用性了。据推测,这种铲形货币是从真实的农具演化而来的,因为在农业社会,农具的用量大、家家户户都有,并且金属农具本身就有价值,所以就成为一种方便的、可用于商品交换的媒介,最终发展为货币。
据学者研究,中国人在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古埃及与古巴比伦文明的历史虽然比中国早,但是考古学家至今没有发现他们的货币,而在中国的文献记载中,太昊氏时就出现了货币。中国人不仅发明了货币,而且首先在世界上使用了纸币,时间是在北宋,这种纸币被称为“交子”。目前发现的最早货币实物是贝币,也因此,古代文字中与财富有关的字大多与“贝”有关,如寳(宝)、贵、财、货、贸、贷、债、资、贩、贾等。
钱是财富的代表符号。人们对富足生活的追求,一方面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带来了诸如权钱交易、嫌贫爱富、尔虞我诈等社会问题。《后汉书》中记载了一个叫崔烈的人,用五百万钱买了个司徒职位,众人和其子皆称其有铜臭味。西晋的鲁褒曾经写过一篇《钱神论》,讽刺当时“金钱至上”的社会风气:“亲爱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昌。无翼而飞,无足而走。解严毅之颜,开难发之口。钱多者处前,钱少者居后……危可使安,贵可使贱,死可使活,生可使杀”。《钱神论》是千古名篇,“孔方兄”“有钱能使鬼推磨”的典故都出自这篇文章。
今天我们已经知道,对“钱”的神化与妖魔化都不是科学的态度。无论“钱”的形式怎样变化,它自始至终都是一种工具,本身没有“好”“坏”的属性,只有“合法”与“非法”收入的区别,合法收入的钱助人实现美好生活愿景,非法收入的钱,则损害公共利益,也足以毁名、害身。正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而且“钱”并非万能,钱的功能是服务经济发展,其影响也仅限于市场范围内。钱只能买到进入市场流通的商品,而道义、信仰、荣誉、尊严、法律、自由、生命等——这些东西是无价的,也是不可交易的。如果有人拿这些无价的东西换钱,必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