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媒体大篇幅报道了贵州省遵义市草王坝村老支书黄大发“和大山较劲”的感人事迹。黄大发用36年时间,带领村民用镐头、钢钎、锤子和双手在绝壁上开凿出一条7千多米长的水渠,使村庄从“过年才有米汤喝”到“天天吃上大米饭”,曾经闭塞的贫困村焕然一新。“一个人,一辈子,一道渠”,是什么让黄大发如此坚韧顽强?没有成文规定,没有强迫命令,靠的就是觉悟。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的,觉悟看似无形,关键时就会明心见性。有觉悟的人,发于内的是扎根心灵深处的强大力量,形于外的是无需提醒的自觉和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觉悟犹如一盏明灯,让人心明眼亮,找准前行之路,找到行为准星。荣誉面前,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廖俊波说,“除了更加努力工作,没有其他办法报答组织的恩情”;迎着乡亲们期盼的目光,黄大发含泪发誓,“修不好(水渠)我把名字倒过来写,我拿党籍来作保证,我拿命来换”,政治觉悟闪耀着党性光芒,熠熠生辉。
觉悟体现忠诚。面对公和私、义和利、是和非、正和邪、苦和乐的矛盾,是选择前者还是后者,取决于觉悟,最终检验的是对党和人民的忠诚。毛泽东同志说:“要使全党和全国人民建立起一个信心,即革命一定要胜利。首先要使先锋队觉悟,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邓小平同志说:“我们的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有充分的觉悟,在根本问题上毫不动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去团结、教育全党和全国人民。”战场上共产党人冒着枪林弹雨勇往直前、冲锋陷阵,刑场上共产党人视死如归、从容就义,危难时共产党人豁得出来、冲得上去,都不是因为外力的作用,而是靠觉悟作支撑,这是对党忠诚的最好诠释。
觉悟见诸细微。觉悟并非高高在上、遥不可及,往往存乎点滴之间。比如,有的领导干部在办公条件的改善、公务用车的使用等方面,总是以己为先而不能做到“礼让三分”;有的同志在工作最繁忙的时候,因为一些无关紧要的私事请假,搞得领导如果不准就是“不近人情”;有的干部在上级表扬和功劳成绩面前,毫不谦虚地突出个人贡献,出了纰漏却闭口不提自己的过失,等等。尽管是些小事小节,但最是细微见素质,党员干部在不经意间作出的选择,折射出的正是觉悟水准的高低。
觉悟存乎于心。有觉悟才能辨是非、明公私、懂取舍。现实中,有些事情是与非、公与私的界限很清楚,取与舍就可以用制度来规范。做出了错误的选择,轻微的可以由别人来提醒,严重的可以用法纪来惩处。而有些事情却不是楚河汉界那样分明。特别是经济社会越发展,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就越多样化,模糊地带就越多,再严密的制度也不可能规范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同时,东方文化的特质相对含蓄,有些事情别人不好点得太直白透彻,这种情况下如何抉择,觉悟就成了最重要的砝码。
我们党始终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有机结合,既靠制度规范,又靠觉悟提升。作为党员干部,就应该从提升政治觉悟入手,在觉悟上领先一步,真正成为先进思想的践行者和社会风气的引领者。(河南 韩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