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真要说有什么经验的话,那就是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党员干部带领群众往前冲的决心。”在今年全国两会上,面对“井冈山靠什么脱贫”的追问,江西省吉安市委书记如此动情回答,可谓一语道破关键。
“党组织就是主心骨,党员干部就是领头羊”。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吹响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省、市、县、乡、村书记一起抓,脱贫责任层层传导。从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到山大沟深的西南边境,从逶迤磅礴的乌蒙山区到横绝山巅的秦巴腹地,一批批被称为“地基中的钢筋”的基层党员干部,穿梭于农家炕头,把党的扶贫好政策送到贫困群众的心坎上,与他们并肩奋斗,共同成就脱贫梦想。正是一个个基层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万千党员干部的智慧汗水,创造了闻名于世的“中国式扶贫”,使我国成为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的国家,在刚刚过去的2016年又帮助1200多万人告别了贫困。
“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人民群众的心声,既是真情感恩,也是殷殷期盼。扶贫攻坚成就斐然,但任务依然艰巨繁重,而且越往后难度越大。当前,扶贫工作中出现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比如“输血管不通,夯基基不实”的教训,“脱贫又返贫”的焦虑,“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依赖,“扶贫羊成为盘中肴”的无奈等。这当中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因素,但解决问题,关键还要靠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贫困地区之所以贫困,除了自然的、历史的、客观的因素外,更重要的是班子、队伍、人的问题,是观念、信心、能力的问题。扶贫攻坚到了啃“硬骨头”的关键时刻,考验的就是基层党组织战略部署“扣扣子”的睿智,责任履行“担担子”的决心,任务落实“钉钉子”的韧劲。
扶贫要精准,基层党组织就要俯下身子,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把党的扶贫政策落实在干部群众的实际行动中,基层党员干部必须行走在群众间,入山问得樵,入水问得渔,才能晓得百姓疾苦,问出脱贫真经。只有找准脱贫的靶点、再返贫的焦点,找到基层党组织扶贫“供给侧”与群众脱贫“需求侧”的契合点,方能拓展贫困群众的“隧道视野”,破解贫困群众的“路径依赖”,激发扶贫对象的内生动力,“要我脱贫”才会变成“我要脱贫”。
把精准脱贫的好事办好,基层党组织要以定力和韧劲克服“急性病”。1947年,邓颖超同志带队到河北搞土改工作试点。一天吃饭前,有个等不及的同志伸手去揭锅盖,馒头却只有七成熟,只好盖上锅盖继续蒸,既耽误了时间,馒头也没蒸好。饭毕,邓颖超说:“刚才到伙房揭锅的那个同志,害的是‘急性病’,后果是吃夹生饭,这夹生饭是实在不好咽啊。”“馍馍熟了再揭锅”,浅显易懂的道理,对今天的扶贫攻坚依然适用。当前,不少地方都提出提前实现脱贫目标,许多党组织签订了脱贫军令状,主观愿望是好的,但切忌浮躁冒进,害“急性病”,甚至演变成“数字脱贫”“被脱贫”“假脱贫”,影响脱贫的实际效果。
“脱贫攻坚越往后,难度越大,越要压实责任、精准施策、过细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再发脱贫攻坚动员令,点亮了贫困群众心中的明灯。党旗猎猎、簇拥向前,愚公移山、排除万难,全面脱贫的目标可期可盼。(山东 柏建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