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实践之二
怀远县古城镇东张村党支部原书记高法平违规为亲属申请危房改造补助资金,受到留党察看一年处分;南陵县三里镇新义村民兵营长秦茂华截留侵吞残疾人补助金,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3月9日,安徽省纪委通报5起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再次释放了“拍蝇”决不手软的强烈信号。
“苍蝇”虽小,其害如虎。安徽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将从严从快查处“微腐败”作为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任务,保持“拍蝇”力度不减、节奏不变,在形成强有力震慑的同时,让群众真切感受到反腐败带来的变化与成效。
以重点督办为抓手,把惩腐压力传导至县乡
“去年12月,省纪委交办给我们县10件重点督办问题线索,现在已基本办结。”淮南市寿县纪委副书记徐纯宽告诉记者,通过重点督办这一方式,不仅使他们感到了压力,更重要的是在省、市纪委的指导下提高了监督执纪能力。
查处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必须把压力传导至县乡、责任落实到基层。安徽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刘惠要求,把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向一线延伸、向群众身边延伸,作为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工作重点。对此,安徽省纪检监察机关以重点督办为抓手,聚焦扶贫、集体“三资”管理、征地拆迁、民生惠农、基层执法等7个方面,省、市、县、乡四级联动,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线索,实施分批次、滚动式重点督办。
省纪委从16个省辖市中各确定1个县(市、区)为省级重点督办县,每个重点县确定10件重点问题线索,2016年以来,分2批次对32个重点县督办320件。重点督办任务在专门召开的省辖市纪委书记集体约谈会上当面交办,并现场签订责任书。对重点督办件办理情况,省纪委监察厅领导实行带案下访、包案下访,省纪委机关各相关室也适时进行分析研判,有重点地深入现场检查复核。
“督办件要做到‘四个清楚、四个到位’,即事实调查、办理时限、办理质量要求和问题处理的法规依据清楚,责任追究、整改落实、警示教育和制度跟进到位。”省纪委党风政风监督室有关负责同志表示。对省纪委交办的问题线索,凤台县纪委加强查、审协作配合,审理部门提前介入,对事实、证据和程序严格审核把关,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实现快查、快审、快结。寿县纪委在督办件办结后,及时向属实名的举报人反馈,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用群众满意来检验执纪审查工作。
在层层压力传导下,各市、县、乡纪委比照省里做法,对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信访线索情况进行梳理起底和“回头看”,紧紧抓住群众普遍关心和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开展重点督查督办。2016年以来,全省市、县、乡纪委共督办4250件,通过上下联动、层层发力,推动问题查处向基层延伸。
以重点督办件的办理为契机,各基层纪委不断深化拓展本级对“微腐败”的查处工作。利辛、临泉、霍邱等县建立完善了一件问题线索、一名领办领导、一支调查小组、一个调查方案、任务一包到底的包案机制,使执纪审查水平得到提升。利辛县以核查省、市督办件为突破口,加大问题线索处置力度,2016年立案审查430件437人,同比增长51%;全县乡镇自办案件266件,同比增长45%。
创新方式整合力量,打通基层反腐“神经末梢”
“村干部弄虚作假的都给补贴,我们真养鹅的却没有!”2016年7月,六安市委第一巡察组在霍邱县巡察时,发现高楼村村委会主任汪玉东存在虚报冒领养鹅扶贫专项补贴资金的问题。巡察组在深入了解后,将问题线索移交给霍邱县纪委。最终,汪玉东受到开除党籍处分,并被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对“微腐败”实施“精准打击”,首先必须做到“精准识别”,巡察正是及时有效发现问题的“利器”。安徽省16个市均建立了巡察制度,滁州、阜阳、蚌埠等市探索异地巡察,在县、乡“熟人社会”中提高发现问题效率;六安市开展脱贫攻坚专项巡察,3年内将完成对全市442个建档立卡贫困村的巡察全覆盖。巡察之网越织越密,“拍苍蝇”的战果也愈发显著。截至今年1月,全省市县巡察机构共巡察2802个地区、单位,发现党员违规违纪问题线索7177个,943人被立案审查,117人被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除了借力巡察,安徽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还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和方式,积极排查收集基层干部违纪问题线索。在马鞍山市当涂县,村“两委”成员问题线索通报共享机制就发挥了不小作用。
2015年6月,当涂县审计局通过财务审计,发现大陇乡戎楚村存在用村集体资金支付应由村干部个人承担的养老保险费问题,随即报送至村“两委”成员问题线索通报共享机制领导小组办公室。经分析研判并交由大陇乡纪委核查属实后,该村党支部书记蒋立荣、村主任沈国和等5人均被给予党纪处分。
当涂县纪委副书记章成锁告诉记者,共享机制运行过程中,检察院、法院、公安局等16个成员单位均有责任向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摸排发现的违纪问题线索。“以前处理涉及村‘两委’的违纪问题,存在职能交叉、力量分散、各自为战等问题,建立共享机制后,‘小网’结成‘大网’,就难有漏网之鱼。”在2016年当涂县纪检监察机关立案案件中,有42%的问题线索是通过共享机制发现的。当涂县纪委书记胡涛表示,“共享机制不仅扩大了问题线索来源,而且通过抓早抓小,强化了对农村党员干部特别是村‘两委’成员的监督管理。”
还有一些地区在创新基层工作体制方面下功夫,着力破解乡镇纪检监察机制不顺、力量薄弱、监督不力等难题。淮南市推进县区纪委派驻乡镇纪检监察室建设,在不增加机构编制的情况下,整合盘活基层监督执纪力量,加强对乡镇纪委履行职责的督促指导。2016年,淮南市乡镇纪委新立案件765件,同比增长381.1%;处分455人,同比增长220.4%。凤台县纪委书记徐平介绍,该县的立案件数是前4年的总和,其中75%的案件是由乡镇纪检监察室和乡镇纪委查办的。
维护民利提升信心,增强广大群众获得感
拿到退还的养老金后,天长市新街镇兴业社区的7位居民总算放了心。2012年2月至2016年6月,时任该社区文书王登龙多次利用职务便利,截留居民养老金共计19100元据为己有。王登龙被纪委查处后,所截留的养老金如数退还到了居民手中。
在安徽,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省纪委党风政风监督室主任郑斌说,强力“拍蝇”不仅让“蝇贪”受到应有的惩处,更重要的是维护了群众的切身利益,增强了群众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获得感。
2016年,当涂县反映基层党员干部的信访件较2015年下降32.5%,其中关于村居干部的检举控告类信访举报下降42.5%。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严肃查处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促使当地干部收敛收手,一些存在多年的基层矛盾得到化解,群众满意度和对反腐败的信心均明显提升。
“让‘拍蝇’成效最大化,做好查处的‘后半篇’文章同样重要。”淮南市纪委副书记王天安认为,严查“蝇贪”绝不能就事论事,既要抓好警示教育,又要善于吸取教训,举一反三、堵塞制度和机制漏洞,从源头上防止基层干部权力滥用。
2014年,安徽省委第一巡视组在淮南市田家庵区巡视时指出,农村基层监管机制缺失,制度形同虚设,腐败案件多发。该区以巡视整改为契机,切实加强村务整治,探索建立了阳光村务网上监督平台,让群众随时随地可以通过手机对村级事务进行监督。现在,村里大到工程项目建设,小到购买一支笔,都清清楚楚挂在平台上,被当地群众形象地称为“现场直播”。村务公开“零死角”,想打歪主意的人没了活动空间,群众的猜疑也少了,干部和老百姓的关系更融洽了。
与田家庵区类似,安徽各地在严肃查处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的同时,注重系统总结问题发生的特点和规律,扎紧扎牢制度的笼子。芜湖县、天长市等公布小微权力清单,铜陵市出台村级公共资源交易回避规定、“五务”公开监督机制建设实施意见,避免出现优亲厚友、以权谋私等问题。
“以制度固化基层反腐败成果,不断深化标本兼治,才能避免惩治‘蝇贪’陷入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淮南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徐礼国认为,这既是从根本上维护群众利益的必然要求,也是净化基层政治生态、维护社会稳定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