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2017年第6期

社论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确保两会精神贯彻落实

要闻

习近平总书记同代表委员共商国是

王岐山同志与代表委员同议政

中央纪委监察部召开会议传达贯彻全国两会精神

学习体会

增强文化自信 坚定理想信念

探索和完善派驻监督机制 持续强化日常监督

两会专题

领航中国迈向伟大复兴

关于全面从严治党,总书记在两会上这样强调

坚持党的领导 厚植执政之基

沿着党中央指引的方向坚定前行

护航经济社会发展 增强人民群众信心

两会访谈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鹿心社:将党的温暖不折不扣送达群众心头

两会聚焦

代表委员谈全面从严治党

代表委员谈通过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

代表委员谈以辽宁拉票贿选案为镜鉴

两会圆桌

纪检监察战线代表委员谈履职尽责

两会视点

代表委员谈构建新型政商关系

代表委员谈移风易俗

两会新词热词

数字看两会

点赞反腐成效 积极建言献策

燕阁观察

两会新风折射政治生态之变

从“国家账本”中的“一降一升”看民生情怀

锐评

一组

清风时评

三面镜子照出形式主义原形

脱贫攻坚岂容“掺水”

自律的人才自由

节用裕民是笔政治账

《工作规则》解读

谈话函询怎么开展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

从政治高度认识和整治经济数据造假

两个责任

让制度蕴含的力量充分释放

“四风”监督哨

旧发票牵出公款游 存侥幸违纪被追责

文化传承

习近平用典摘读人不率则不从,身不先则不信 

古语今悟“事有六迷”小议

楹联中的家风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家训品读朱柏庐教子:期质朴 有义方

说文解字“国”“家”:国是大家,家如小国

历史回放

红色家风 ● 碧血青蒿两千古

 
朱柏庐教子:期质朴 有义方
鱼宏亮
首页
1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

 

  明末清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柏庐,原名朱用纯,江苏昆山县人。他自幼勤奋好学曾考取秀才,清兵入关后,隐居乡间,教授学生,潜心治学,著作等身。他著有《大学中庸讲义》《四书讲义》《困衡录》《愧讷集》《春秋五传酌解》《毋欺录》等,其中《朱子家训》是他的代表作。

  《朱子家训》又称《治家格言》,全文五百余字,内容主要涉及处事做人的“义方”,即行事应该遵守的规范和道理,告诫子孙居身要注重日常生活细节,质朴节俭,勤学善思。这篇著作文字通俗易懂,对仗工整,朗朗上口,成为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经典家训,被尊为“治家之经”。

  居身务期质朴

  《朱子家训》中很多内容是对个人生活习惯的指点,教育子孙在做小事中形成一丝不苟的个人习惯。在家训的开篇,朱柏庐就说:“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他还说:“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朱柏庐如此关注起床、打扫、锁门、饮酒这些极为平常的事情,是因为他认为,平常的点滴小事积累起来就形成一个人的生活习惯,而良好的习惯对整个家风、甚至家族子弟的性格、行为和修养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这篇仅几百字的家训中,朱柏庐反复劝诫子孙注重日常细节,切莫看轻平常小事,与他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不无关系。明末清初,虽经鼎革之沧桑,但随着商业社会不断繁荣,奢靡之风愈演愈烈。尤其在经济相对发达的江南地区,奢侈享乐的风气不仅不衰反而愈盛,宴会动辄“罗列丰腆,穷极水陆,宴县官必取盈百簋,不如是县官亦不乐”,区区七品县令就有菜必过百的排场,其奢靡程度可想而知。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当时无论是世族大家,还是普通百姓中都有人被这种习气所染,甚至养成了吃喝嫖赌的不良习惯。朱柏庐深知,这种华而不实的生活风气,对家族和社会的危害极大。因此,从细节小事劝诫子孙勤俭持家,成为了这篇家训的主要内容。

  家训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等格言警句,流传十分广泛。在时人看来,一粥一饭、一丝一缕,所言其小,区区小数,价值几何?所以往往不懂珍惜,随意糟蹋。而朱柏庐生平精神宁谧,勤俭质朴,严以律己。他谆谆告诫子孙,家常器具朴实洁净,瓦器胜过金玉器皿;饮食节省精细,园圃里种的蔬菜胜过贵重珍奇的食品。你们要从小事做起,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要知道父母谋衣谋食的艰难,桩桩件件来之不易。

  在日常生活中,朱柏庐也处处给家人作表率。他常对夫人说:“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这里的“居身务期质朴”,就是对立身处事行为习惯上的要求。这句话强调的是做人一定要朴实淳厚,教育子女行事要遵守行为规范。朱柏庐七十岁生日时,很多亲戚朋友送来寿礼,他一律谢绝。甚至连儿子媳妇也只让他们行一个礼,就算是拜过老寿星了。生日宴席也几乎都是素菜,夫人担心这样做会被人笑话,他却说:“自奉必须俭约。”

  读书志在圣贤

  朱柏庐青少年时期在明末度过,他十九岁那年,清军攻破昆山城。他的父亲朱集璜以一介书生,奋勇抵抗清军南下,挥刀杀敌。城破后,朱集璜投水殉国。入清后,朱柏庐为殉难的父亲守孝,自号柏庐,隐居乡间,专心学术,开设私塾,教授蒙童,在历史上留下姓名的弟子就有四十余人。地方官曾经多次推举他参加博学鸿词科(科举考试的一种补充形式,以选取特殊人才入仕),他都坚拒不仕。

  之所以自号柏庐,朱柏庐是效仿西晋王裒的故事,以此来表明自己的气节。王裒的父亲王仪为东汉三公,为司马昭所杀。王裒在父亲的墓前结庐而居,经常手扶柏树哭泣,寄托哀思。王裒终身不仕西晋,后人用这个故事来形容为父隐居、不仕二朝的行为。

  教书育人之余,朱柏庐最看重的是读书。他在家训中说,“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但“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这就指明了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做一个道德与才智杰出的人,并不是为了科举功名。

  虽然朱柏庐没有出仕,但他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教育子孙,“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意思是国家的赋税提前交纳完毕,即使财物剩余不多,自己也能体会到最大的快乐。“见贫苦亲邻,须加温恤”,看见贫苦亲邻,应该多加体贴抚慰。“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见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看见有钱有势的人就露出谄媚表情的人,最可耻;遇到贫苦困厄的人就做出骄横神态的人,最下贱。他痛恶官场中虚伪阿谀之风,不与官吏豪绅应酬。他还对子孙们说,一旦为官,则要“心存君国,岂计身家”,心中想着国家,不能只考虑自己和家庭。朱柏庐临终前留给其弟子的遗嘱是“学问在性命,事业在忠孝”。

  垂训后世 影响深远

  《朱子家训》篇幅虽短,但涉及个人、家庭、社会与国家各个层面的基本规范,道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修身治家的精义。它根植于宋明理学的基本思想和伦理规范,但又以生动的语言和鲜活的事例表现出来,大多数内容具有深厚的正面价值,因此能够代代相传、长盛不衰。

  自问世以后,《朱子家训》得到有识之士的认同和赞许。朱柏庐的弟子顾易曾著《朱子家训演证》四卷,阐释其意。江苏昆山及其周边等地更有人将其编成词曲歌谣,到处传唱。朱柏庐去世后,全国各地相继将此文梓刻成书,各种家训选本也无不收录此篇,善书者写成字帖,使之广为流传,家喻户晓。

  清乾隆年间吴敬梓的著名小说《儒林外史》中,描述一个家庭的场景:“一间客座,两边放着六张旧竹椅子,中间一张书案壁上悬的画是楷书朱子《治家格言》,两边一副笺纸的联上写着:三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乾隆时期著名学者李调元为福建道监察御史刘彦菴所作的墓志铭中说他“常手书《朱子家训》于座右,见诸子有不合理者即举家训以规之”。

  晚清著名经学家俞樾曾经记载过一个故事:山东有一位朱姓老人,常年在苏州经商。乐善好施,人有困难,向其借贷,他都大方周济,也从来不问还债的事儿。到了他临死的时候,他的儿子问他:那些借贷的人,都有没有借据?老翁说:这个你就不要问了,我枕头下面有个盒子,我死后你可以取出来看,保你一生吃用不尽。老翁死后,其子打开匣子一看,没有别的东西,只有《朱子家训》一部。

  可见,《朱子家训》确实在明清以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产生了巨大影响。时至今日,依然有着重要的学术思想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

  卜宪群点评

  纵观历史,做人也好,为官也罢,其成功者大都离不开一个“俭”字,绝无奢华而流芳百世者。鲁相季文子,身为正卿,家无衣帛之妾,厩无食粟之马,府无金玉,却提出了“以德华国”的千古名言。蜀相诸葛亮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诫子,只将身后薄田十五顷、桑八百株传给子孙。宋代宰相司马光以“训俭”二字示其继子司马康。他们身为高官,当然并不是过不上奢华的日子,但他们却以俭律己,以俭诫子。究其原因,一是他们拥有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如季文子看到国内还有很多百姓吃不饱穿不暖,身为国相的他感到惭愧。诸葛亮则认为“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子孙一旦过上了奢华的生活还会有远大的志向吗?二是他们看到了“成由勤俭破由奢”的规律。司马光告诉子孙,“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依靠我的地位和收入完全可以让你们过上奢华的生活,可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如果一天失去了官位爵禄,你们又何去何从呢?这些思想言论都值得我们深思!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这是祖先留下的古训。朱柏庐虽非官宦仕人,但他以“心存君国,岂计身家”的精神教育后代,同样不愧为一代名士。

  卜宪群: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