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言及扶贫,点点滴滴无不流露出心系贫困地区、情牵困难群众的真挚情怀,特别是在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时,再次强调“坚决制止扶贫工作中的形式主义”。此前不久,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扶真贫、真扶贫,对不严不实、弄虚作假的,要严肃问责。这直击当前一些地方扶贫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发人深省。
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系于精准,最怕形式主义作祟。当前,脱贫攻坚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城拔寨的关键期,越往后难度越大,一些地方和一些党员干部或出于“军令状”的压力,急于求成,甚或存着私心杂念,玩起了花拳绣腿。有的热衷于“纸上扶贫”,各类登记表、调查表、明细表、记录表等五花八门,有报道说一位驻村扶贫干部最多时一天就填了48份表格;有的为了尽快见到扶贫效果,热衷于“堆盆景”、“垒大户”,搞人造“脱贫亮点”;有的扶贫不求实效、搞大呼隆,帮扶举措与帮扶需求“驴唇不对马嘴”“手榴弹炸跳蚤”;有的不尊重群众意愿,在产业扶贫上盲目跟风,搞“一刀切”,强迫命令、包办代替;有的在打造“扶贫政绩”的冲动下,勉为其难、层层加码,不惜搞虚假脱贫、数字脱贫;更有甚者,仍然胆敢动扶贫资金款物的歪脑筋,挪用乃至贪污扶贫款项。凡此种种,让中央的精准扶贫政策在执行中跑偏落空,直接影响精准脱贫目标的实现,群众对此十分厌恶。
民生问题无小事,群众利益大于天。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成绩显著,但仍有4000多万农村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是我们党作出的庄严承诺。脱贫攻坚关系千万群众福祉,关系党心民心能否凝聚,关系全面小康能否如期实现,是一场等不起、输不起的攻坚战,必须扎扎实实、真真切切,来不得半点虚浮,决不能“掺水”造假。
扶贫工作做得好不好,老百姓最有发言权。打赢脱贫攻坚战,不是一句标语口号,不仅要看行动,更要看成效。广大党员干部应切实把脱贫责任扛在肩上,把困难群众装进心里,紧扣“精准”两字下功夫、求突破,要沉下身子、踏破鞋子,结交穷亲戚、摸清真情况,找准长期贫困的症结,因人因户因村施策,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脱贫攻坚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党员干部既要多想些脱贫致富的“金点子”,又要组织和支持贫困群众自力更生,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唯有用真心、下苦功、尽全力,真正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才能让贫困已久、脱贫乏术的困难群众尽快奔向小康。
对脱贫攻坚中的形式主义,要实行最严格的全面督查,一经发现,立即督促整改,情节严重的,要祭出问责重器,把“板子”打到责任人身上,真正把压力层层传导下去,打通扶贫政策资金通往贫困地区和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纪检机关应严格监督执纪问责,紧盯重要环节和“关键少数”,及时发现和纠正在扶贫攻坚中搞形式主义、层层加码、弄虚作假等行为,对吃拿卡要、虚报冒领、截留私分、挥霍浪费等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一律严查重处,保障扶贫政策不走样、扶贫资金不错位,扶贫效果真正获得群众认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朱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