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润万物,文化众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文化自信也是代表委员们热议的一个话题。大家围绕增强文化自信、坚定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等话题,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
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的自信
“世界需要新的中国故事,当前最震撼人心的故事就是中国的反腐大戏。”3月7日,在全国政协委员就“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答记者问时,全国政协常委、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行政总裁刘长乐干脆利落的回答,引发了人们的思考。
面对反腐败这一世界性的难题,中国交出了漂亮的答卷。不唯反腐如此,从保持经济持续平稳发展到每年使上千万人摆脱贫困,当今中国在各方面取得的成就都令世界瞩目。然而曾几何时,有不少人信奉“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小到对外国品牌趋之若鹜,甚至“中国制造”也热衷取洋名,大到在政治经济社会建设等各方面都推崇国外的模式,“言必称希腊”的现象时有发生。问题表象下,折射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不够自信,而究其根源,则是对文化缺乏自信。
文化之于国家,就像姓氏之于个人,符号代表和传承的是民族血脉和基因。无视文化传统、割裂历史传承,无异于数典忘祖、自断血脉。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朱佳木说:“如果连自己的文化都不认同、不自信,那么对于与自己的文化紧密相连的道路、理论、制度又怎么可能做到自信呢?”
任何国家的制度设计、道路选择,必然植根于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传承发展,既有着深厚的自信基础,又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与其同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发展状况不断适应与融合密切相关。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监察厅副厅长何建洋说,在九十多年的历程中,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越走越宽广。
历史文化传统决定道路选择。中国文化的统一性决定了我们国家和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必须要有一个主心骨来引领,这个主心骨就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全国人大代表、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卢馨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国外念书的女儿被问起中国人为什么推崇马克思主义、为什么拥护中国共产党时,不知如何回答。她告诉女儿,如果不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如果不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如果不是改革开放,像你这样普通家庭的子女,怎么能有条件去国外读书?女儿把这个答案转述给同学们,大家都很信服。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高速发展,中国早已旧貌换新颜。两会期间,一位长驻中国13年的塞尔维亚记者对媒体说:“中国大型建设项目的实施,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在世界上修建的大桥和铁路……中国的发展值得整个世界关注。”
无论是曾经创造的辉煌灿烂的文明还是今天国家建设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都让我们有足够的理由自立自信自强。不少代表委员表示,这份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等方方面面的自信,是对我们这个民族和国家的自信,更是对我们追求的信仰和奋斗的事业的自信。
植根历史文化,理想信念更深沉执着
心中有信仰,脚下才有力量。在采访中,不少代表委员都谈到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中的案例。大家认为,构筑“不想腐”的思想堤坝,离不开理想信念作支撑。人一旦失去了理想信念,就很容易迷失在灯红酒绿当中,就很容易被腐化、被侵蚀。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特别是文化自信,不仅是理想信念的应有之义和重要内容,也有助于树立和坚定理想信念。没有文化的底蕴和滋养,信仰信念就难以深沉而执著。
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崇高厚重,它是以科学理论为支撑,建立在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深刻洞悉的基础之上的。“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李大钊、瞿秋白等革命先烈虽是书生出身,却并不文弱,面对屠刀信仰不改、岿然不动。深厚的文化素养和历史文化思考让他们对马克思主义有深刻的理解和认同,并因此对共产主义理想忠诚不渝。朱佳木委员认为,“对于今天的党员干部来说,也要提升文化涵养、增强哲学思考,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共产主义理想的科学性和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做到‘真懂’‘真信’。”
历史与文化紧密相连,在不少代表委员看来,坚定理想信念,需要在历史的回放中汲取力量。中国共产党诞生于国家凋敝、民族危亡之际,从创始之日起就为实现民族独立、解放和复兴而不懈奋斗。血雨腥风、硝烟弥漫,几多困苦、牺牲撼天,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历经艰辛才迎来今天的发展局面。“为什么要熟读党史、国史、中华文明史?因为了解了这些,你就会更加体悟中华民族所走的这条复兴之路有多么不容易,就更能理解和认同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和价值追求。”有代表如是说。
“盖举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全国政协委员、中央电视台新闻主播海霞引用冯友兰先生的一席话,引发大家强烈共鸣。中国共产党人对理想信念的执著追求,深深根植于中华文化之中,并在接续传承中拓展和升华了内涵。比如,中华传统文化中有“忠”和“仁”的思想。今天共产党员同样追求“忠”和“仁”,但这个“忠”拓展为了对党、国家和事业的忠诚,“仁”也不单是“仁爱”,而是升华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有深厚的文化认同基础,因而在实践中展现出了巨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实践者,中国共产党在带领全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还孕育出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朱佳木委员认为,无论是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还是雷锋精神、“铁人”精神、焦裕禄精神,都是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产物,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精神标识的重要内容。今天尽管已经处在改革开放和信息化的时代,但这些精神始终都不会过时。我们干事创业、为理想而奋斗仍然离不开这些精神的激励和鼓舞。
修身立德,方能固其本培其元
文化而润其内,养德以固其本。历史经验和教训已经无数次证明,好的制度让想犯错的人犯不了错,优秀文化让有机会犯错的人不愿意犯错。
“凡是被动的都靠不住,主动才是从根儿上转变。”全国政协常委、著名作家冯骥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把被动的转变风气变为主动的行为自觉,还是要靠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正所谓“内无妄思,外无妄动”,思想觉悟提高了,我们方能在公和私、义和利、是和非、正和邪、苦和乐面前心明眼亮,找到行为的准星。冯骥才委员说:“人有了正确的价值观,才会主动和自觉地这样做,而决不会那样做。”
对于广大党员干部而言,修身立德是为政之基,真正实现从“不敢”、“不能”到“不想”,必须把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更加重视依靠文化自信,引导党员干部补足精神之“钙”,筑牢思想之“魂”。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于成龙》被多次提起。如何进一步发挥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对当前正风反腐的积极作用,为代表委员津津乐道。全国政协委员、《求是》杂志社社长李捷说,对于领导干部,要鼓励他们多读马列原著,坚定理想信念宗旨,对于广大普通党员,可以多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去影响和带动他们,这样更容易帮助他们理解和践行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宗旨。全国人大代表、著名作家凌解放(笔名二月河)则建议进一步强化党员领导干部家风建设,他说:“一个好的家风,能让人少受坏风气的侵蚀,做到拒腐不沾。”
在党的引领下形成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同样是一座宝库。从方志敏的《清贫》、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到焦裕禄“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谷文昌“不沾公家一点油”,中国共产党人从未放松过对清正廉洁的要求。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政协原副主席何事忠说,对于每一名党员干部来说,先辈们留下的“文化遗产”正是滋润思想园地、涵养“不想腐”内在自觉的源头活水。
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要同向发力,推进制度建设的过程,也是涵养文化的过程。何事忠委员建议,一方面,要继续坚持猛药去疴、重典治乱,另一方面,要彻底破除蔓延于党内政治生活各个方面的潜规则,确保公权力在正确轨道上运行。依靠制度发力推动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环境氛围,将更有助于党员、干部的修身立德,使“不想腐”的文化基础更为坚实。
从“不敢”到“不能”再到“不想”,是一个从强力治标到标本兼治、从外在约束到内在自觉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文化是土壤,埋下希望,收获未来,厚植高贵的种子,必将盛开灿烂的清廉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