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2017年第6期

社论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确保两会精神贯彻落实

要闻

习近平总书记同代表委员共商国是

王岐山同志与代表委员同议政

中央纪委监察部召开会议传达贯彻全国两会精神

学习体会

增强文化自信 坚定理想信念

探索和完善派驻监督机制 持续强化日常监督

两会专题

领航中国迈向伟大复兴

关于全面从严治党,总书记在两会上这样强调

坚持党的领导 厚植执政之基

沿着党中央指引的方向坚定前行

护航经济社会发展 增强人民群众信心

两会访谈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鹿心社:将党的温暖不折不扣送达群众心头

两会聚焦

代表委员谈全面从严治党

代表委员谈通过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

代表委员谈以辽宁拉票贿选案为镜鉴

两会圆桌

纪检监察战线代表委员谈履职尽责

两会视点

代表委员谈构建新型政商关系

代表委员谈移风易俗

两会新词热词

数字看两会

点赞反腐成效 积极建言献策

燕阁观察

两会新风折射政治生态之变

从“国家账本”中的“一降一升”看民生情怀

锐评

一组

清风时评

三面镜子照出形式主义原形

脱贫攻坚岂容“掺水”

自律的人才自由

节用裕民是笔政治账

《工作规则》解读

谈话函询怎么开展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

从政治高度认识和整治经济数据造假

两个责任

让制度蕴含的力量充分释放

“四风”监督哨

旧发票牵出公款游 存侥幸违纪被追责

文化传承

习近平用典摘读人不率则不从,身不先则不信 

古语今悟“事有六迷”小议

楹联中的家风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家训品读朱柏庐教子:期质朴 有义方

说文解字“国”“家”:国是大家,家如小国

历史回放

红色家风 ● 碧血青蒿两千古

 
增强文化自信 坚定理想信念
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办公室主任 黎晓宏
首页
1

  文化自信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历史智慧的自信。以传统文化涵养政治文化,必须坚持继承和弘扬相结合,积极阐发其时代价值

  坚定文化自信,就是要以“心”性滋养党性,通过修养党性提升政治觉悟,在立心、正心、修心上下功夫

  坚定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加强党性修养,要坚持学思践悟,最终落实在具体行动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全面从严治党,既要靠治标,猛药去疴,重典治乱;也要靠治本,正心修身,涵养文化,守住为政之本。坚定文化自信对推动党员干部正心修身,实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战略目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坚定文化自信,以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对政治生态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弘扬传统文化对于滋养心灵、涵养道德、培养素质,特别是建设政治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从世界范围来看,主要有“四大文化”。一是发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希罗文化”,倡导“认知为真”。二是发源于耶路撒冷的“犹基文化”,即犹太教基督教文化,倡导“信仰为爱”。三是发源于印度的“佛教文化”,倡导“万法皆空”。四是发源于中国的“儒家文化”,倡导“修身为本”。

  从中国传统文化脉络看,主要有“六学”。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六学”主要是从文化脉络上作概要性、知识性的介绍,便于从宏观上整体把握,建立初步的知识框架体系。具体包括:先秦子学,即诸子百家,比较有影响的是儒、道、法、墨四家。道家侧重宇宙观、人生观。老子是道祖,其最根本的思想是道论。“道可道,非常道”是老子“道”的总纲。立天之道,曰阴曰阳;立地之道,曰柔曰刚;立人之道,曰仁曰义。道家除老庄之外,比较有影响力的还有“三子”,即尹子、杨子、列子。老子贵柔、尹子贵清、杨子贵己、列子贵虚。儒、法、墨三家侧重治国平天下,特别是儒家孔子讲仁、孟子讲义、荀子讲礼,对中国文化影响最为深远。两汉经学,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学取得独尊地位,先秦子学转入两汉经学,解释、阐发、研究儒家经典。西汉推崇今文经学,注重发挥“微言大义”。东汉转向古文经学,讲文字训诂,注重研究经文本身的涵义。魏晋玄学,亦称“形而上学”,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主要以老子的《道德经》、庄子的《南华经》和《易经》“三玄”为研究对象。隋唐佛学,佛教在隋唐时期达到鼎盛,主要有三论宗、天台宗、法相宗、华严宗、密宗、律宗、禅宗和净土宗等佛教八大宗派。唐初国教是道教,唐高祖李渊攀附老子李耳,称老子是其祖先,对全国僧道寺观清理整顿,并专门下诏定三教顺序:老先、次孔、末释。唐太宗、武则天时又开始宣扬佛教。佛教讲因果,佛学的根本理论是“缘起性空”,在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佛教理论很多积极因素被儒家吸收,有的至今仍有影响。宋明理学,以儒家思想内容为主,同时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被称为哲学化的新儒学。理学中最著名的学派有北宋中期周敦颐的“濂学”,程颢、程颐的“洛学”,张载的“关学”,以及南宋朱熹的“闽学”,史称“濂洛关闽”。宋明理学主要有两大派:一是“程朱理学”,即程颢、程颐兄弟的“洛学”和朱熹的“闽学”;二是“陆王心学”,即南宋陆九渊兄弟的“江西之学”和明中期王守仁的“阳明学”。清代朴学,即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兴起的一种以考据为主要治学内容的学术思潮,因为注重朴实无华的治学风格,被称为“朴学”,也称“考据学”。

  贯穿于中国文化之中的还有两个优秀传统:一是“以史为鉴”,重视历史经验的积累和借鉴;二是“以天为则”,强调既要保持人的主体性、独立性和能动性,又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道法自然”。

  文化自信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历史智慧的自信。以传统文化涵养政治文化,必须坚持继承和弘扬相结合,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宝库,积极阐发其时代价值,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充分汲取其文化精神,发挥传统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从历史文化角度思考,主要有“五贵”。一是政贵清廉清正。政就是为政,为政就要讲政治,讲政治就要讲廉洁。古人说:“廉者,政之本也。”《玉篇》中说,“廉,清也”,即是说,“廉”是清正高洁。《周礼》提出廉吏六条标准,“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指考量官员及其政绩要从善、能、敬、正、法、辨六个方面进行。由此可见,“廉”在官德中居首位,是古代对官员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只有做到了“廉”,才能达到“以至公无私之心,行正大光明之事”的境界。对党员干部来说,不谋私利才能谋根本、谋大局,才能从党的性质和宗旨出发,清廉为政、公正无私。二是品贵自省自律。品就是品行,为官先要做人,做人先要正品。古人讲,“君子为政之道,以修身为本”。《大学》讲“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根本,格致诚正是基础。《论语》强调“修己以敬”,而后才能“修己以安人”。修己要做到“吾日三省吾身”,“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把自省和自律看作做人、做事、做官的基础和根本。良好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强调党员干部克己修身,时时自省、处处自律。做一名合格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首先要懂得自我克制、自我反省,做到“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三是思贵知足知止。思就是思想,为官做人要懂得知足。老子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意思是说,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羞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司马迁在《史记·范雎列传》中说,“欲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有”。就是说,有欲望满足了,但是不知道适可而止,已得到的也会失去。涵养政治文化,一定要把知足知止作为重要内容,永葆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精神本色。四是行贵慎独慎微。行就是行为,慎就是凡事要小心谨慎。《礼记》中说,“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讲,没有什么东西比隐匿的时候更易见,也没有什么东西比微小的时候更显著,所以君子独处时也一定要谨慎。宋人吕本中在《官箴》中将清、慎、勤三字作为为官的第一箴言。慎独慎微是一种情操、也是一种修养。慎独就是即使一个人独处也要谨慎自律,操行自守,不畏人知畏己知。慎微就是要从细节做起,从小事做起,乐小善,避小恶。党员干部要懂得谨慎做人做事,增强政治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抵腐定力,知所辨、知所守、知所拒,始终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五是心贵敬畏敬惧。心是中国文化中独特的概念,是指人的思想、人的灵魂、人的精神的总和。朱熹曾说,“敬者,一心之主宰,而万事之本根也”。他还说,“致知者以敬而致之也,力行者以敬而行之也”。人有敬畏心,才有信仰;人有敬畏行,才能前进。建设良好政治文化要强化党员干部的纪律意识、规矩意识,懂法纪、讲规矩,知敬畏、存戒惧,自觉接受纪律和法律的约束,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

  坚定理想信念,以党性教育修好共产党人“心”学

  党性是党员干部立德、立身、立业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也是共产党人的“心”学。坚定文化自信,就是要以“心”性滋养党性,通过修养党性提升政治觉悟,在立心、正心、修心上下功夫。

  第一,立心要加强理想信念。张载曾提出,“欲事立,须是心立”,特别是他提出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成为后世为官者襟怀、器识与愿望的最佳表达。清人觉罗乌尔通阿在《居官日省录》中提出“居官七要”,其中第一要讲的就是“立心”。从那些落马领导干部的忏悔录中不难看到,他们都是理想信念先出了问题,是“心”没有立住。共产党人“立心”,必须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的信念作为毕生追求,用坚定的理想信念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

  第二,正心要加强修身培德。古人说:“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正心”是立德之本,“修身”是为政之基。儒家强调修齐治平的根本在于诚意正心。王阳明说,“立品正心,吏不可墨”。共产党人“正心”要求“四淡”:淡名、淡利、淡心、淡欲。淡名,贵潜绩;淡利,贵民生;淡心,贵敬畏;淡欲,贵正气。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自觉锤炼道德品质,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

  第三,修心要加强党性觉悟。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修”与“养”,“修”即修剪、修正,“养”是养心、养性、养浩然之气。“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而“养心莫善于寡欲”“善养心者,正其思而已”。养心最重要的是要清心寡欲,端正思想,实际是信念操守和个人欲望做斗争,归根结底是对灵魂的自省。共产党人“修心”,要严格党内政治生活,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增强党性原则,提高政治觉悟,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坚持学思践悟,以文化自信夯实作风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善于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凝结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来明是非、辨善恶、知廉耻,自觉做为政以德、正心修身的模范。坚定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加强党性修养,要坚持学思践悟,最终落实在具体行动上。巡视干部要以忠诚干净担当践行共产党人的精神信仰,体现政治自信和政治觉悟,察风情、育风俗、正风气、引风尚,做到旗帜鲜明讲政治,意志坚定讲忠诚,使命神圣讲担当。

  第一,自觉养成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十八大以来,巡视工作坚决贯彻中央要求,坚持与时俱进,经历“三次深化”,实现巡视定位、巡视目标、巡视方式、巡视制度等10个方面创新,有效提高了巡视监督的震慑遏制治本效果。古人讲,“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巡视干部要培养良好思想作风,打破思维惯性,坚持开拓创新,实践中要把握“三讲”原则,即讲事实,解决真伪问题;讲原则,解决是非问题;讲政策,解决利弊问题。

  第二,自觉养成学以致用的优良学风。“学贵心悟,守旧无功”。形势任务在发展变化,对巡视干部的要求也在发展变化。必须坚持“学思践悟”,做到学以致用、学用相长。明代陈继儒说,“读书如服药,药多力自行”。巡视干部要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最新成果,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党章党规和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知识,真正把厚书读薄、把薄书读透、把一本书读成一句话,不断提高知识化、专业化水平。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带着问题学,在干中学、学中干,真正成为巡视工作的行家里手。

  第三,自觉养成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古人讲,“居官无官官之事,处事无事事之心”。就是说,当官无官气是根本,做事不作秀是要义。巡视干部要牢记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勤勉尽责、勇于担责、决不推责。坚持干字当头、干事创业、实干争先,全身心投入到巡视工作之中,提振精气神、增长新本领、展示新作为。

  第四,自觉养成情趣健康的生活作风。党员干部的生活作风,不仅关系到一个人的品行,也关系到党在群众中的形象。巡视干部要自觉培养健康情趣、追求高尚情操,自觉远离低级趣味、抵制歪风邪气,坚持公正用权、谨慎用权、依法用权,坚持交往有原则、有界限、有规矩,自觉净化“生活圈”“社交圈”“朋友圈”,切实做到“大节”不偏离、“小节”不失守。要深刻领会中央精神,以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做到心中有数,确保眼中有问题、脑中有观点、肩上有担当、手中有利器,不辱使命、不负重托,以巡视工作新成效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