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2017年第4期

社论

在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中增强“四个意识”

系列重要讲话摘录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重要论述摘录

要闻

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

中央纪委监察部机关举办“学习航天精神,做党的忠诚卫士”专题报告会

学习体会

在全面从严治党中把握增强系统性创造性实效性要求

以新的认识指导新的实践 不断增强全面从严治党的系统性

以增强实效性为目标 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专题  坚持“四点启示” 践行“五条体会”

● “四点启示”学习体会 ●

正风反腐必须坚持高标准和守底线相统一

坚持抓惩治和抓责任相统一 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以问题意识和改革思维深入推进正风反腐

“选用管治”齐发力 打造忠诚干净担当干部队伍

● “五条体会”述评 ●

树牢“四个意识” 维护党中央权威

抓住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这个根本

让人民群众在全面从严治党中增加获得感

坚决扛起加强自身建设的政治责任

以永远在路上的恒心韧劲深化全面从严治党

● 评论 ●

在坚持与践行“四点启示”“五条体会”中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学有所悟

加强纪检机关自身建设也需标本兼治

管住权力要抓住最容易出问题的环节

《工作规则》解读

从举报到通报,纪委工作有多少环节

巡视

政治“探照灯”发现了什么

半月杂谈

真假其实不难辨

燕阁观察

清风飒然至,人心自向春

不变的曝光节奏,一贯的坚定决心

清风时评

领导干部不妨多点诗心

觉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当前党内监督的重音是“自上而下”

带民风当巧用“软力量”

锐评

一组

纪律建设

换届中,这些干部为何被终止提拔程序

书记说纪

我们单设的监督室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四风”监督哨

移花接木吃“工程” 弄虚作假挨处分

“辛苦费”粉饰违纪款 严问责谁也跑不掉

释疑答问

张某的行为是否构成对抗组织审查行为

文化传承

习近平用典摘读不畏浮云遮望眼

古语今悟 ●“做事戒”小议

楹联中的家风积德勤绍佐时理物 建策忠谠兴利惠民

说文解字耻:重操守,有底线

历史回放

红色家风焦裕禄家风: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

 
耻:重操守,有底线
王志轩
首页
1

   “耻”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提醒人们应从内心知道哪些事能做或不能做,那些话能说或不能说,能够“知止”

 

  “耻”与“恥”是异体字,即一个字的不同写法。二者都属于会意兼形声字,在历史上曾长期通用,现代规范汉字统一写为“耻”。

  《说文解字》:“(恥),辱也。”“恥”为什么由“耳”“心”组成呢?因为当人产生了过失或者听到别人提醒自己的过失,就会心生羞愧、面红耳赤。不会自惭脸红的人,我们习惯称为“厚颜无耻”。孟子说:“羞恶之心,人皆有之”。人内心知道哪些事能做或不能做,哪些话能说或不能说,能够“知止”,所以“恥”也写作“耻”。

  “耻”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孟子》有言:“人不可以无耻”。《管子》以为“礼、义、廉、耻”是“国之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把“耻”与国家政权的生死存亡联系在了一起。

  孔子认为“有耻”是官员的首要操守。《论语》记载,孔子的学生子贡曾经向老师请教什么人是合格的“士”,孔子回答:“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做自己的工作重操守、有底线,可耻的事情坚决不做,履行岗位职责,能够不辱使命,这样的人,才是合格的官员。这一思想在中国影响深远,千百年来社会舆论对读书人与官员的要求甚高即源于此。正如顾炎武所说:“士大夫无耻,是为国耻”。

  那么,在传统经典中,什么样的行为被打上“耻”的标签呢?

  《论语》中有“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巧言”就是讲虚假不实的花言巧语,“令色”是指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足恭”是指卑躬屈膝迎合别人。《礼记》以为“巧言”是“失口于人”,“令色”是“失色于人”,“足恭”是“失足于人”。“匿怨而友其人”是指对别人有怨恨,却隐藏真实的想法,仍然假装是亲密的朋友。孔子以为这些伪善与狡诈、阴险与做作的行为是可耻的。

  另据《礼记》与《孔子家语》记载,孔子说过“君子有五耻”。哪五耻呢?“居其位,无其言,君子耻之。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既得之而又失之,君子耻之。地有余而民不足,君子耻之。众寡均而人功倍己焉,君子耻之。”这段话是说为官者居其位而不能发表相应的言论,有言论而没有相应的行动,行动了却又半途而废,土地绰绰有余而人民不能温饱,同样条件下别人做出的功绩倍于自己,这五件事都应该让为官者感到羞耻。这反映了中国社会对官员恪尽职守、兢兢业业、造福于民的期待与要求。

  《大戴礼记》记载了中国古代廉吏澹台灭明的事迹。澹台灭明是鲁国东武城人,字子羽,鲁国大夫。史料记载,澹台灭明升官了,别人不见他高兴,贬官了也不见他失意;只要是对治下老百姓有利的事情他都做好;对自己很节俭,对老百姓的事情却很大方。孔子高度评价了澹台灭明,并对一些与之相反的可耻现象进行了鞭挞:“独贵独富,君子耻之,夫也中之矣。”这句话是说,只追求个人的富贵发达,自私自利,不能与老百姓同甘共苦,这是君子的耻辱,这方面澹台灭明做得好啊!

  传统儒家对士人的修养、信誉、能力方面要求很高,认为这是做人的基础。《荀子》记载“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这里又提出了“三耻”“三不耻”:如果自己的修养不够,应该感到羞耻;如果自己不信守承诺,应该感到耻辱;如果自己能力不足,应该感到耻辱。而对于别人的诽谤、不信任、不器重,不用感到羞耻。

  当然,最可羞耻的事情是贪赃枉法。孔子曾经对得意门生曾子说过:“君子不以利害义,则耻辱安从生哉?”曾子晚年病重的时候,对儿子说:鱼鳖穴居深渊,鹰鸢筑巢高山,它们被抓到就是因为贪食诱饵。然后,曾子又郑重交代了孔子的话:“君子苟能无以利害义,则耻辱亦无由至矣。”

  《史记·滑稽列传》中记载了楚国的优孟所歌:“山居耕田苦,难以得食。起而为吏,身贪鄙者余财,不顾耻辱。身死家室富,又恐受赇(贿)枉法,为奸触大罪,身死而家灭。贪吏安可为也!”这是说为官吏者,如果“贪鄙”“受赇”“枉法”“为奸”,必将“触大罪”“身死而家灭”。虽然往事越千年,其深刻的思想仍有极强的警世价值。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