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贪腐欲念背后都有一个出发点。对于刘铁男来说,穷怕了、苦怕了,不想让儿子再走自己艰苦奋斗的人生路,于是,趁自己把持权力的时候,多为儿子铺路、为家庭牟利,便成了他贪腐的出发点。
基于这一点,刘铁男想尽办法为儿子敛财搭建平台。在他被判决的5起受贿事实中所涉及的行贿人,无一不是长期通过其子向其家庭输送利益。可以说,刘铁男走向堕落是为亲情丢弃了党性,这就引出了一个严峻课题:在亲情与党性原则之间如何摆正关系?这也是每一个党员干部都必然碰到的问题,值得深刻思考。
党性与亲情哪个重要?这在理论上不难回答,但在实际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因亲情放弃党性原则,导致 “一人当官全家贪腐”的案例不在少数。许多领导干部都是经过党组织多年培养,在工作岗位上作出过一定成绩,甚至成为各自领域的佼佼者,他们的经历不可谓不丰富,见识不可谓不广,对党也不可谓半点感情皆无。然而,“在孩子这件事上犯了糊涂”,刘铁男在狱中迟来的悔悟,提醒我们:当亲情与党性发生冲突时,必须做到持恒守节、头脑清醒。
仔细盘点腐败案例不难发现,贪官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在位以权谋私时无所畏惧,要么不学法、不懂法,对党纪国法毫无戒惧之心;要么苦心钻研法纪条规找漏洞,千方百计打法纪的“擦边球”,不断探试党纪国法的底线。随着领导干部文化素质的提高,后者在近年发生的腐败案件中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特别是一些占据重要权力资源、把持自由裁量空间的腐败分子,机关算尽,演变出种种权钱交易新模式,其中利用家族成员当“二传手”就是比较常用的办法。他们挖空心思变换花样,不过是为了逃避法律惩罚。从刘铁男那句“违纪就意味着离违法不远了”的醒悟中,党员干部应该深刻认识到,深怀戒惧之心,不仅仅是对法律法规的敬畏,还有对党纪党规的戒惧。
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当亲情与党性发生冲突时,理应信守宗旨、坚持原则。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时时刻刻加强党性锻炼和作风养成,使自己内心的信念足够坚定、道德底线足够稳固,自觉接受法纪制度的约束。否则,一旦出现“公”与“私”的矛盾,便会产生摇摆,沦为“两面人”。近年来落马的一些领导干部在公开场合高谈理想信念、满嘴马列主义,而背地里却是彻头彻尾的自由主义、个人主义。他们一面在台上大讲廉洁自律、坚决反腐,一面在台下行违法乱纪之实,纵容亲属借助自己的影响收受贿赂。当他们习惯于在“两面人生”中交替转换角色时,往往忘记了真实的自己到底是哪一个,正因如此,狱中的刘铁男讲起自己的“理想”、业绩时,似有几分委屈。其实,如果把“公”与“私”比喻为身体中互为博弈的两只狼,最终胜出的,必定是你喂食的那一只——你心之所向决定你的人生方向,“两面人”现象正是信念坍塌、道德沦丧的必然结果。刘铁男等人走上犯罪道路的事实警示我们:信念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道德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放弃了正确的理想信念、道德操守,党性原则必定被抛之脑后,违纪违法问题迟早发生。
其实,讲党性与讲亲情本质上并不冲突。领导干部爱自己的亲人理所当然,关键是搞清楚什么是爱、用怎样的方式去爱、爱的底线在哪里。对配偶子女严格要求,教育他们自立自强,这是真正的爱;对配偶子女不加管教,放纵他们胡作非为,那是扭曲的爱。为扭曲的爱放弃党性原则,以身试纪、试法,那只能害亲人、害家庭、害自己。
拒绝无原则的爱实则是对亲情的保护。刘铁男等腐败案件告诉我们,倘若在亲情面前丧失党性原则,为亲人牟取的也只能是一时之利,待到东窗事发,当家庭因一人贪腐而妻离子散甚至全家共赴监狱时,家破自不待言。
家之不存,亲情何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