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2017年第3期

社论

落实规则铸铁军 监督执纪诠忠诚

系列重要讲话摘录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勇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重要论述摘录

要闻

中共中央国务院举行春节团拜会 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听取和研究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工作汇报和中央书记处工作报告的综合情况报告》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二次会议强调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亲力亲为抓改革扑下身子抓落实

中办国办印发《意见》 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

北京山西浙江三省市监察委员会成立

学习体会 

不断增强系统性创造性实效性 深入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在“看齐”中增强全面从严治党的创造性

专题  学习贯彻七次全会精神“思”与“践”

综述

“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

看齐紧跟,在行动中见担当

党委担当

省委书记谈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纪委专责

坚持打铁自身硬 树起严格自律标杆

坚决打赢反腐败这场正义之战 努力营造政治上的绿水青山

落实新部署新要求 以新的认识指导新的实践

深入贯彻扎实工作 切实把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

把令行禁止作为重大政治原则和政治纪律落小落细落实

打好攻坚战持久战 坚决防止“四风”反弹

坚定理想信念 修好纪检干部的“心学”

必须把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 补足精神之“钙”筑牢思想之“魂”

不断坚定和提高政治觉悟 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持久内生动力

管党治党必须严字当头锲而不舍

《工作规则》解读

为强化党内监督提供有力组织保障

将运用“四种形态”规范化具体化

对信任不能代替监督的自觉实践

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

关键还在“看住人”

学有所悟

问责是落实责任的重要保证

问责必须突出政治责任

强化问责要明确重点和方向

制定制度的过程就是统一思想认识的过程

加大问责力度首先从纪检机关自身做起

特稿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稳步推进

特别关注  新春走基层

一场较真的民主生活会

六甲街道拆违不再难了

在沂蒙红嫂家听家训

啥时候都不能忘本

春色早来气象新

燕阁观察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音所在

锐评

一组

清风时评

腐败一日未除,反腐决不收官

功过不同道,岂有相抵之理

严管是厚爱,纵容是祸害

当领导干部就不能怕得罪人

别再拿“干得越多越容易犯错”当挡箭牌

释疑答问

关于做好违纪事实材料见面工作的几个问题

对违纪后下落不明党员如何处理

文化传承

习近平用典摘读天下之本在家

古语今悟 ●“书去四病”小议

楹联中的家风清白传家为上策 四知处事是良图

家训品读柳玭诫子孙:门第高 不可恃

柳玭诫子孙:门第高 不可恃
孙靖国
首页
1

  夫门地高者,可畏不可恃。可畏者,立身行己,一事有坠先训,则罪大于他人。

  立身以孝弟(悌)为基,以恭默为本,以畏怯为务,以勤俭为法,以交结为末事,以气义为凶人。

 

  河东柳氏,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世家大族。自秦末柳安迁入山西后,从两汉至魏晋南北朝,因其家学为世人所推重,门户日益兴盛。到了唐代,柳氏人才辈出,涌现出诸多著名人物,如高宗朝宰相柳奭、著名政治家柳公绰、书法大家柳公权、杰出文学家柳宗元、修撰《国史》的唐代史学大家柳芳、散文家柳冕等。

  这些历代相传的丰厚家学成就,使河东柳氏获得了很高的成就和社会地位。丰厚的家学背后必有良好的家风,河东柳氏在代代相传基础上,形成了遵循礼仪、强调孝义、清廉忠正、耿介敢谏的家风。柳氏子弟即使身居高官,依然遵从祖训、严于律己,重视对族人、子弟的教育,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唐朝中期的柳公绰至其孙柳玭这一宗支。后来,柳玭撰写了著名家训《诫子弟书》,体现了柳氏家风的风范。

  修己立身 家风醇厚

  柳玭所处的时代,正是黄巢起义前后的唐朝末年,当时朝政混乱,世风日下。很多世家子弟凭借权势为所欲为。出身于高官世家的柳玭对此深感忧虑,专门撰写《诫子弟书》,告诫子孙后代不要依仗门第高贵而骄奢淫逸、胡作非为,要继承、发扬柳家的优良传统家风,把自己培养成品德高尚的人。

  在这部家训的开篇,柳玭就一针见血地指出:“夫门地高者,可畏不可恃。可畏者,立身行己,一事有坠先训,则罪大于他人。”,也就是说,生于高门著姓的人,应该时刻提醒自己要有敬畏之心,千万不能倚仗自己的出身肆意而为、有恃无恐。为什么要有敬畏之心?是因为高门子弟如果立身行事违背了先祖的训诫,那么危害要比普通人大得多。为什么出身不可倚仗?是因为门第高会导致子弟骄横自大、盛气凌人,而家族鼎盛,必然会招致别人的嫉妒,就算是有真才实学和美德,别人也未必相信,如果犯了哪怕很小的错误,别人也会指责。所以,“承世胄者,修己不得不恳,为学不得不坚”。

  柳玭的这番教导,主要受益于其先祖家风。《旧唐书》说:“初公绰理家甚严,子弟克禀诫训,言家法者,世称柳氏云。”

  柳公绰凡事总是身先为范。入仕之初,他被任命为渭南县(今属陕西)县尉,当时正值荒年,庄稼歉收,柳公绰每顿饭都不超过一碗,直到年成好了,才恢复正常饭量。后来,柳公绰出任京师最高地方长官京兆尹,在没有上朝的日子里,就在自己读书的小斋里处理私事、接待宾客,与兄弟们一起用餐。天黑之后,柳公绰就召一名子弟进小斋来,在烛光中亲自领着他读经史,讲居家和做官的道理。这样做了二十多年,从来没有间断。

  柳玭的祖母韩氏,是宰相韩休的曾孙女。嫁到柳家以后,她摒弃那些绫罗锦绣的衣服,一概不肯穿着。她曾将苦参、黄连、熊胆做成丸药,让儿子们在晚上读书时含在口里以驱除睡意,激励他们勤奋读书。《幼学琼林》一书中说:“和丸教子,仲郢母之贤”,赞扬的就是这件事。

  柳玭的父亲柳仲郢多次担任地方最高长官,办公之余从不沉湎逸乐,而是不舍昼夜,布卷读书。生活非常朴素节俭,马厩里没有骏马,衣服也不熏香,与当时达官显贵的做派形成鲜明对比。柳氏世代为官,但柳氏家族成员能够做到修己立身,从没有谁因门第高贵而肆意妄为。

  莅官洁己 刚直无私

  在家训中,柳玭专门强调居官之道:“莅官则洁己省事”。他还说,做官一定要廉洁奉公,不要开浪费之端。做官的俸禄虽然不多,但那都是民脂民膏,不可小看。刑罚固然是官员的权力,但不可以因自己气量狭小而恣意妄为。

  作为世代簪缨的官宦门第,柳氏还具有直言敢谏的家风。唐宪宗时期,皇帝频繁游猎,锐意用兵,柳公绰献上《太医箴》进行讽谏,宪宗深受触动。后来唐朝中央政府出兵征讨河北藩镇,朝令夕改,驿马相望。柳公绰进谏指出问题的严重性:自从对河北用兵以来,朝廷的差使繁多,而驿站设施不足,驿马缺少。同时,使者的行李和人数都没有限制,穿红色和紫色官服的使者,要征用二三十匹驿马;穿黄色和绿色官服的使者,征用的驿马不下十匹、五匹。驿站的小吏还不能检查他们的证件,只要他们张口,就必须提供给他们。驿马征完了,就抢民间的马匹……他建议确定一个限额,朝廷采纳了他的意见,调整了官差的标准,驿站才松了一口气。

  柳公绰之弟柳公权于唐穆宗、敬宗、文宗三朝官居侍书。有一次穆宗问柳公权书法怎样才能达到“尽善”的境界,柳公权答道:“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穆宗面色改变,知道他是在讽谏自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笔谏”。

  柳仲郢为官时,也是频频进谏,甚至不惧杀身之祸,当时执政的重臣李德裕就非常敬重他的无私与刚直。唐武宗修筑望仙台,他连续上疏劝谏,皇帝终于向他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柳玭在多年的为官经历中,一直保持清廉正直、谦逊和顺的作风,在史书上留下了“直清有父风”的美誉。

  谦恭谨慎 力戒恶习

  柳玭说,我从小就听先辈讲授家训,谈论家法,“立身以孝弟(悌)为基,以恭默为本,以畏怯为务,以勤俭为法,以交结为末事,以气义为凶人”。这段话总结了柳氏家训的原则,即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立身处世的基础;以谦恭有礼、不乱议论为立身处世的根本;时时怀敬畏之心,小心谨慎,勤恳节俭。不搞拉帮结派、意气用事那一套。他还说,“百行备,疑身之未周;三缄密,虑言之或失”。意思是说,即使是各方面都已经做得很好,也要时刻警醒自己是否还有不周到的地方。即使是再三谨言慎行,也还要时时提醒自己是否有失言之处。

  柳玭还在家训中指出,有五种恶习会败坏名声、招致灾祸、玷辱先人、败坏门庭,一定要特别注意:一是追求安逸,不愿淡泊名利。二是不学无术,自己没有学问,还嫉妒学问高深的人。三是厌恶比自己强的人,喜欢谄媚自己的人,听到别人的好事,就产生嫉妒的心理,听到别人的坏事,就到处宣扬。四是好逸恶劳,嗜酒贪杯,觉得勤勉做事非常低俗。五是官迷心窍,巴结权贵一心升官。他认为,这些陋习比毒疮的危害更大。毒疮尚可用药物治疗,而一旦染上陋习,请医师医治都是无能为力的。他告诫子孙,前贤的训诫和近人的覆辙,都清清楚楚地记载着,你们要牢牢记住,引以为戒。

  河东柳氏严格治家,形成了醇厚的家风,成就了一批杰出人物,他们的家风家训也被人称颂。柳玭的祖父柳公绰曾任刑部尚书、兵部尚书;柳玭的父亲柳仲郢入仕后,在重臣牛僧孺手下为官,他处处以其父为楷模行事,牛僧孺感叹道:“如果不是历代道德教化,怎能达到这样的境界”;柳玭本人则担任过吏部侍郎、御史大夫、泸州刺史等官职,都享有清廉忠正的名誉。

 

  卜宪群点评

  家族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细胞。家族的盛衰与家族中的家庭或个人在政治、社会上的沉浮密切相关。自秦汉以后,由于中央集权官僚制的完善,影响家族盛衰的关键已不再是血缘,个人的品格、能力和优良的家风,逐渐成为维持门第不衰的主要因素。

  鉴史可知,无数的高官因缺乏良好的家风和个人的人品修养而折戟沉沙,家族也因此灰飞烟灭。如秦统一后的第一任丞相李斯,才学通达,但在私欲的驱使下与内臣赵高勾结,篡改秦始皇遗诏,最后落得“夷三族”的下场。临死前他对同刑的儿子感叹:“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高官厚爵的人际转换、代际转换、族际转换教育了一个个家族:要想维持家族长盛不衰,爵禄蝉联,就必须懂得“盛极自损”的规律。要避免这个规律发生在自己身上就必须明白“止足为贵”“持盈畏满”的道理。河东柳氏家族懂得这个道理:他们世代以敬畏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地位,绝不自恃;他们知道自己的一言一行更具有表率作用,从不敢半点怠慢。也正是柳氏世代秉持修己律身、刚直无私、谦恭谨慎的家风,不仅使他们家族在那个动荡的时代安身立命,也留下了千古美名!

  卜宪群: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