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2017年第3期

社论

落实规则铸铁军 监督执纪诠忠诚

系列重要讲话摘录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勇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重要论述摘录

要闻

中共中央国务院举行春节团拜会 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听取和研究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工作汇报和中央书记处工作报告的综合情况报告》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二次会议强调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亲力亲为抓改革扑下身子抓落实

中办国办印发《意见》 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

北京山西浙江三省市监察委员会成立

学习体会 

不断增强系统性创造性实效性 深入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在“看齐”中增强全面从严治党的创造性

专题  学习贯彻七次全会精神“思”与“践”

综述

“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

看齐紧跟,在行动中见担当

党委担当

省委书记谈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纪委专责

坚持打铁自身硬 树起严格自律标杆

坚决打赢反腐败这场正义之战 努力营造政治上的绿水青山

落实新部署新要求 以新的认识指导新的实践

深入贯彻扎实工作 切实把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

把令行禁止作为重大政治原则和政治纪律落小落细落实

打好攻坚战持久战 坚决防止“四风”反弹

坚定理想信念 修好纪检干部的“心学”

必须把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 补足精神之“钙”筑牢思想之“魂”

不断坚定和提高政治觉悟 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持久内生动力

管党治党必须严字当头锲而不舍

《工作规则》解读

为强化党内监督提供有力组织保障

将运用“四种形态”规范化具体化

对信任不能代替监督的自觉实践

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

关键还在“看住人”

学有所悟

问责是落实责任的重要保证

问责必须突出政治责任

强化问责要明确重点和方向

制定制度的过程就是统一思想认识的过程

加大问责力度首先从纪检机关自身做起

特稿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稳步推进

特别关注  新春走基层

一场较真的民主生活会

六甲街道拆违不再难了

在沂蒙红嫂家听家训

啥时候都不能忘本

春色早来气象新

燕阁观察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音所在

锐评

一组

清风时评

腐败一日未除,反腐决不收官

功过不同道,岂有相抵之理

严管是厚爱,纵容是祸害

当领导干部就不能怕得罪人

别再拿“干得越多越容易犯错”当挡箭牌

释疑答问

关于做好违纪事实材料见面工作的几个问题

对违纪后下落不明党员如何处理

文化传承

习近平用典摘读天下之本在家

古语今悟 ●“书去四病”小议

楹联中的家风清白传家为上策 四知处事是良图

家训品读柳玭诫子孙:门第高 不可恃

清白传家为上策 四知处事是良图
——东汉名臣杨震及其后人的家风故事
田夏
首页
1

  在浙江省龙泉市住龙镇碧龙村,有一所饱经沧桑、古朴幽静的民居——杨家大屋,这是东汉名臣杨震后人中的一个支系的居所。

  清嘉庆年间,居住在福建连城杨家畈的杨震后人迁居至此,并建造了这座占地2700平方米的宅院。整座建筑共分三进,第一进为门厅,第二进为正厅名“四知堂”,第三进名“缵德堂”,宅院两侧均设隔板住房,最多时共住有20户100余人。200多年来,在这座宅院正厅的“四知堂”中,木质屏风上始终悬挂着杨震的画像,屏风两侧的立柱上张贴着这样一副楹联,“清白传家为上策,四知处事是良图”。这彰显着碧龙杨氏对祖先因刚正不阿、自律廉洁而流芳百世的骄傲之情。

  暮夜却金留美名

  杨震,字伯起,东汉弘农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县)人,是东汉中期著名学者,被誉为“关西夫子”。出仕为官后,杨震“暮夜却金”的故事,广为传颂,因此被称为“四知先生”或“四知太守”。

  杨震少年好学,“明经博览,无不穷究”。20岁后,自费设塾授徒,培育人才。杨震教学坚持“有教无类,不分贫富”,秉承“清白正直,身教为先”的教育方法,不仅给学生传授书本知识,还教学生自立自强的做人道理,且以身作则。有一次,学生们见老师既要讲学又要种田,非常辛苦,就偷偷到田里帮他。杨震发现后直接拔掉禾苗重新播种,并教导学生:勤劳清白的秉性要靠一点一滴的小事养成。我今天接受你们的帮助,明天就有可能接受别人更大的帮助,懒惰和贪欲就是这样逐渐养成的。你们记住,不贪一粒米才会拒千金。

  杨震屡次拒绝朝廷的征召,直到50多岁时,在大将军邓骘的召请下,才出仕为官。为官之后,他坚持清正廉洁,并时刻注重自律,成就了流芳百世的“清名”。在荆州刺史任中,杨震曾荐举才华出众的王密为昌邑县令。数年后,杨震调任东莱郡太守,路经昌邑县时,王密迎之郊外。夜里,王密前往馆驿拜见杨震,见室内无外人,便从怀里取出黄金十斤相赠。杨震拒受,并语重心长地说:“我知君,君何不知我?”王密趋前低声说:“暮夜之中无人知晓。”杨震正色道:“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能说无人知晓呢?”王密羞愧而去。

  据史料记载,杨震为官十几年,生活十分简朴,不修豪华宅府,常以素菜为食,出门的时候,坚持步行或用自己的交通工具,不乘坐朝廷给他准备的马车。有人见他做了大官,家里还是那样的清苦,就劝他购置些产业。杨震却说:“让以后的世人称他们是清官的子孙,我用这个留给他们,不也是很丰厚吗?”

  “四知”遗风传后世

  杨震不但对自己要求严格,而且治家严谨。在他的要求和影响下,其子孙大都博学清廉,多个子孙都以“清白吏”而誉满天下。据史书记载:自震至彪,四世太尉,德业相继,代代“能守家风,为世所贵”,成为“东京名族”。

  杨震的三儿子杨秉自律极严,尤以“三不惑”即不饮酒、不贪财、不近色而闻名于世。杨秉任刺史,严格按照自己任职的日数接受俸禄,多出的俸禄坚决不要。杨秉的故吏曾拿百万钱财送给他,但他闭门不受。

  杨秉之子杨赐,官至司徒、司空、太尉,也以清正廉洁、无私无畏而闻名。《后汉书·杨震列传》中载有杨赐的奏章。在文中,他弹劾贪官,锋芒毕露,继承了杨震的风骨。杨赐之子杨彪,亦官至太尉。公元189年,相国董卓想迁都关中,百官无敢反对者,唯有杨彪挺身而出,严词反驳。

  杨奇是杨震长门曾孙,“少有大志,不以家势为名,与英才俊杰为友,不和豪强富贵者来往”,又精通经学,“才情聪明敏锐,门徒常有二百人”。他不献媚求荣,敢于直言,汉灵帝曾说他:“你脖项硬直,不低头屈项,真正是杨震的子孙。”

  杨震的“四知遗风”,不仅影响着杨震的直系后代,也对整个杨氏家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大师杨时,官显名扬,但他非常廉洁,奉法爱民,“不枉费公家一钱”。他一生没买过一亩地,没盖过一间好房子。南宋爱国诗人杨万里,也是一个清正廉洁的好官。他退休回乡后,家里只有父亲留下的一栋老屋,仅可遮风避雨。宋宁宗称他为“当今廉吏”。

  历久弥新惠今人

  一堂留正气,“四知”仰高风。经过近2000年的变迁,杨震后人的踪迹已遍布全国多个省区市,甚至海外。虽然已经相互隔绝,但多数支系都沿袭着“四知堂”“清白堂”等堂号,以纪念一身正气、廉洁自律的先祖杨震,并提醒自己严守家训,自勉自励、自警自省。繁衍生活在碧龙村的这一支系也是如此。

  革命战争年代,在碧龙村杨家大屋的“四知堂”内,诞生了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的指挥心脏——中共龙(泉)遂(昌)县委。粟裕、刘英率领红军挺进师在此驻扎,许多杨氏后人投身革命,有10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1941年,国民党军队包围了碧龙村。当时,共产党领导的浙南游击战争正开展得如火如荼,敌人将矛头指向碧龙村党组织领导者、游击队队长杨达銮。敌人将杨家大屋内的男女老少关进大庙,大屋四门紧锁,他们计划烧掉杨家大屋,逼迫杨达銮现身。杨达銮得知消息,毅然挺身而出,他说:“能用我一人的生命换来几百人的自由,保住杨家祖屋,我死也值得!”同年12月,杨达銮在福建浦城高溪村英勇就义,时年33岁。

  时至今日,虽然时代和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杨震为后人留下的清白、自律的精神遗产,依然散发着无穷的魅力。现今,在碧龙村,杨氏子孙有100余户,400余人。这些杨震后裔,始终恪守祖训,无论在哪个岗位上,都严格自律。杨震第66代后裔杨欣发曾任上东乡乡长。期间,有一位老板为了揽得乡政府建房工程,偷偷在杨欣发的抽屉里塞了一个装满现金的信封,杨欣发发现后立即找到王某退还了钱。碧龙村村民杨斌,也是杨震的第66代后裔,任东升小学基建科负责人期间,学校的项目施工单位负责人给其送了拜年红包,但都被他如数退还。碧龙村党支部书记杨洪春,是杨震的第67代后裔。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正是林区林业政策开放的时候,许多客商前来经营木材生意,其中有一个客商是杨洪春的初中同学。有一次,这个初中同学为了得到杨洪春的帮助,便乘夜拜访杨洪春,并送了一个大红包。原本还与同学畅谈读书往事的杨洪春,看到红包后,脸色大变,不仅严词拒绝,还为其讲述了杨震“暮夜却金”的故事。这位同学听后,羞愧得满脸通红。

  (资料提供:浙江省龙泉市纪委刘朝友、周亚蕾、杨震山)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