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不仅是一个方案、一个举措,更是一项需要落到实处的行动。
——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亲力亲为抓改革,扑下身子抓落实。习近平总书记2月6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二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引发社会广泛热议,称这是发出了新的改革进军号令。《人民日报》评论称,说到底,改革不仅是一个名词,更是一个动词,各级党委政府的核心职责,就是优化改革方案的执行效果,让改革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唤醒理想信念之‘魂’,才能筑牢不想腐之‘坝’。”
——从培育文化自信、价值观和精神境界入手,坚定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真正找到了解决“不想腐”问题的根本。有网友评论称,不管是“大老虎”还是“小苍蝇”,在忏悔时都无一例外地列出了“丧失理想信念”这个原因。看来,只有从精神文化层面唤醒共产党人理想信念这个“魂”,才能筑牢“不想腐”的堤坝。
“党风靠党来整饬,民风需要民自律。”
——凤凰网报道,山东全境陆续在村、社区成立了8.6万余个红白理事会,以村规民约的形式整治婚丧嫁娶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的“不正之风”,有的村规定,婚庆贺礼一律不超过100元,倡导不请客、不举办答谢宴等。此举引发网民点赞:党风靠党来整饬,民风靠民来自律,让党风和民风良性互动,相得益彰。
“草草收场源于轻率决策。”
——据报道,2017年1月,河南省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出“紧急通知”,要求河南全境再无烟花爆竹燃放之处。政令一出,舆论沸腾,两天后管理部门又收回成命。《人民日报》评论称,管理施策,既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以人为本,也要认真调研、科学决策,轻率“拍脑袋”,很难避免草草收场的结局。
“规范”不规范,实则头顶“红头”滥用权
——“复婚不准操办酒席”“双方均为再婚的不准操办酒席”“违者礼金一律‘没收’”,这些规定是贵州某县印发的规范管理本地居民操办酒席的“红头文件”,文件一经披露,引发质疑。《央广时评》指出,近年来一些地方发布的“红头文件”之所以随意任性,与各地对规范性文件的概念认识不同、把握不一有很大关系,必须对不规范的及时改进,不合法的及时清理,还要从源头上严控质和量,才能防止滥权可能。
“反腐反到深处是文化的对决。”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道德和法纪结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治理效果,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礼”不仅是简单的礼节,还包括系统的典章制度、行为规范。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彭林做客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廉洁文化公开课”,认为“礼治”就是“德治”,国家要长治久安,一定要以德治国,主张“德主刑辅”,把重心放在教育上,唤醒国人的文化自觉很有必要,中国传统中的家规就是很好的方式。
少让群众碰脸热心冷的“软钉子”
——人们对一些单位“门好进、脸好看”就是“事不办”的作风,称之为脸热心冷的“新衙门作风”。《法制日报》评论称,彻底根除“新衙门作风”,需进一步深化改革、简政放权,推进职能转变,严字当头、深化“放管服”,努力实现审批事项少、审批流程简、审批时限短、审批服务优的高效目标,整治和消除“四风”变异的“新衙门作风”。
群众意见,不可“打扮”
——某地召开座谈会,听取群众意见,其中不乏尖锐声音。会后,意见材料几经修改,尖锐意见随之消失殆尽,最终提供领导决策未能发挥作用。媒体评论称,征求意见贵在“原汁原味”,善于倾听的关键,就在于从尖锐声中听出诉求、从大白话里发现问题,真正体现问题导向。与其在打扮群众意见中劳神费力,不如在探寻问题症结、谋划解决问题上多下功夫。
“反腐让‘中国梦’的实现更进一步。”
——国际在线报道,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大反腐力度,得到国际社会广泛好评。近日,巴西中国问题专家罗尼·林斯撰文称,“自习近平就任中国最高领导人以来,一直将反腐败作为工作重点,强调这场斗争永不停歇,这将为更快地实现‘中国梦’提供政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