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2017年第3期

社论

落实规则铸铁军 监督执纪诠忠诚

系列重要讲话摘录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勇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重要论述摘录

要闻

中共中央国务院举行春节团拜会 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听取和研究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工作汇报和中央书记处工作报告的综合情况报告》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二次会议强调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亲力亲为抓改革扑下身子抓落实

中办国办印发《意见》 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

北京山西浙江三省市监察委员会成立

学习体会 

不断增强系统性创造性实效性 深入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在“看齐”中增强全面从严治党的创造性

专题  学习贯彻七次全会精神“思”与“践”

综述

“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

看齐紧跟,在行动中见担当

党委担当

省委书记谈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纪委专责

坚持打铁自身硬 树起严格自律标杆

坚决打赢反腐败这场正义之战 努力营造政治上的绿水青山

落实新部署新要求 以新的认识指导新的实践

深入贯彻扎实工作 切实把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

把令行禁止作为重大政治原则和政治纪律落小落细落实

打好攻坚战持久战 坚决防止“四风”反弹

坚定理想信念 修好纪检干部的“心学”

必须把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 补足精神之“钙”筑牢思想之“魂”

不断坚定和提高政治觉悟 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持久内生动力

管党治党必须严字当头锲而不舍

《工作规则》解读

为强化党内监督提供有力组织保障

将运用“四种形态”规范化具体化

对信任不能代替监督的自觉实践

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

关键还在“看住人”

学有所悟

问责是落实责任的重要保证

问责必须突出政治责任

强化问责要明确重点和方向

制定制度的过程就是统一思想认识的过程

加大问责力度首先从纪检机关自身做起

特稿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稳步推进

特别关注  新春走基层

一场较真的民主生活会

六甲街道拆违不再难了

在沂蒙红嫂家听家训

啥时候都不能忘本

春色早来气象新

燕阁观察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音所在

锐评

一组

清风时评

腐败一日未除,反腐决不收官

功过不同道,岂有相抵之理

严管是厚爱,纵容是祸害

当领导干部就不能怕得罪人

别再拿“干得越多越容易犯错”当挡箭牌

释疑答问

关于做好违纪事实材料见面工作的几个问题

对违纪后下落不明党员如何处理

文化传承

习近平用典摘读天下之本在家

古语今悟 ●“书去四病”小议

楹联中的家风清白传家为上策 四知处事是良图

家训品读柳玭诫子孙:门第高 不可恃

在沂蒙红嫂家听家训
本刊记者 宋全浩 通讯员 杜永法
首页
1

  2016年,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张淑贞家庭因“爱党拥军、永远跟党走”的红嫂家风,被评为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沂蒙红嫂”群体在当地家喻户晓,是沂南县弘扬革命传统、加强作风建设的一张名片。借春节返乡之机,记者对张淑贞一家进行了采访。

  张淑贞是“沂蒙母亲”王换于的儿媳妇,今年已104岁,虽然有些耳背,但精神矍铄,一直笑着听我们说,时不时插句话,热情地问我们吃饭没有,让儿子去张罗,直到我们跟她解释清楚才算不提。

  谈到家风家训,张淑贞老人朴实地说:“信仰共产党,永远跟党走。”

  张淑贞的女儿于爱梅介绍了祖孙三代爱党拥军的故事和家风传承。“1938年,奶奶王换于入党;1939年,在奶奶介绍下,父亲、母亲、叔叔先后入党;父辈中4人参军参战,1人光荣牺牲。”

  张淑贞亲眼目睹徐向前、罗荣桓和老百姓一个锅里吃糠咽菜,还帮乡亲们刨地、种庄稼。日寇扫荡时,为了掩护老百姓撤进山里,八路军豁出命去和鬼子拼刺刀,她知道这就是好人,是咱老百姓自己的队伍。于是在婆婆王换于的介绍下,张淑贞加入共产党。抗日战争期间,为了照顾八路军子女和烈士遗孤,张淑贞一家建立了战时托儿所。“咱自己家的孩子不要紧,可不能让烈士断了根。”这就是张淑贞老人当时的真实想法。到最后,托儿所40多个孩子一个没少,张淑贞和弟媳家却有4个孩子因营养不良而夭折。

  作为一位有着79年党龄的老党员,张淑贞从来没有向党组织提出过任何要求。对于组织每个月发放的补贴,她常常感到于心不安,只要身体允许,就给孩子们讲革命故事,叮嘱孩子们不要忘本。她时常教育子女,“要念着共产党的好,不忘共产党的恩。”

  “老一辈的革命精神不能丢,沂蒙精神不能丢,要一辈辈传下去。”65岁的于爱梅永远不会忘记母亲张淑贞的话,能为弘扬和传播红色沂蒙精神做些事,她感到高兴。从2005年在教师岗位退休之后,每月只有2000多元退休金的于爱梅就走上了自费拥军的道路,倡导成立沂蒙红嫂协会,到部队拥军,看望老英模,给子弟兵送去拥军鞋垫15000多双。近几年,她更是把沂蒙红嫂纪念馆当作了自己“退而不休”的讲台,先后为全省的党员干部义务做《沂蒙母亲和她的儿女们》事迹报告500多场,为更多的年轻人讲述一个个感人肺腑的革命故事,传播满满的正能量。

  在于爱梅看来,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支柱。“我在继承上一代良好家风的同时,还得让我的孩子们继续传承下去。”大女儿高洁是县委党校的老师,从小就喜欢听长辈讲革命故事,现在一有空闲也跟着母亲一起作义务解说员。她说,“我打小就跟太姥姥、姥娘住在一起,她们从来不讲大道理,更多的是给我讲革命故事。这些故事让我感受到一种觉悟、一种奉献精神,我觉得自己有义务做红色文化的传播者。”

  采访当天正好是县“两会”开幕,我跟同行的县纪委同志聊了几句,被老奶奶听到了,她马上着急地问,“开会?”旁边的县纪委同志解释说,“老人家一听开党员会就着急,唯恐掉队。”春节期间,张淑贞和子女孙辈团聚一堂,共享天伦之乐。老人对外边的事了解的少了,但还是把自己觉得最重要的反复嘱咐家人,“要当先进,别落后了”。

  良好的家风犹如无形的财富,对张淑贞后人产生了深远影响。于爱梅叔伯姊妹21人,有15人入了党、3人参了军,还有的在家里务农,大家传承家风,遵循老人的嘱托,踏踏实实做人,本本分分做事,在平凡岗位上做出自己的贡献。据当地纪委同志介绍,红嫂张淑贞的后辈们无论在外工作,还是在家务农都很踏实,声誉都很好。外孙女高洁更是被评为沂南县“三八红旗手”、优秀教师。年前,党校让高洁带班去江阴学习,正赶上自家孩子在学校受伤,吃饭都得人照顾,但她还是选择了去带班。“自己家的困难可以克服,就是不能耽误工作,”高洁说,“有些东西在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了。”

  2016年,临沂市在全市党员干部家庭中开展了“树立良好家风,建设廉洁家庭”教育实践活动,沂蒙红嫂的家风故事和临沂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琅琊王氏等家风家训故事一起,被收录进临沂市纪委宣传部等单位联合制作的10集纪录片《家风》,已成为当地进行红色革命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典型教材。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