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2017年第2期

社论

标本兼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权威发布

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召开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公报

关于《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监督执纪工作规则(试行)》的说明

本刊观察

坚决打赢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

“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全面从严治党赢得世界掌声

全会报告释放的六个信号

在看齐紧跟中深化认识

把监督执纪权力关进制度笼子

自我刮骨疗毒的勇气和担当

工作部署系列解读

2017年工作部署

认真履行专责,抓好六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

交上作风建设合格答卷

以强力问责激发各级党组织担当精神

积极稳妥推进国家监察体制改革

坚定立场目标 巩固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

完成纪检体制改革任务 提炼总结实践成果

以忠诚干净担当扛起党和人民重托

历次全会回眸

从重要讲话看理念深化

从严格要求看信任关爱

坚决落实

以永远在路上的恒心和韧劲 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牢固树立“四个意识” 坚决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各项要求

坚决打赢反腐败这场正义之战

着力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

确保监督执纪的权力规范行使

以良好政治生态推进外交中心工作

以“六学六看”抓好贯彻落实

坚守职责定位 更好发挥“探头”作用

各方关注

全面从严治党蕴含政治智慧

法规全文

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监督执纪工作规则(试行)

自我刮骨疗毒的勇气和担当
——专题片《打铁还需自身硬》为正风反腐积蓄正能量
本刊记者 余哲西
首页
1

  “看到这些曾经一起奋战在纪检战线的人滑入深渊,真是锥心之痛”,“《永远在路上》与《打铁还需自身硬》是姊妹篇,两部片子都是诚意满满、分量十足,共同彰显纲纪如铁、违者必究”,“自揭‘家丑’,体现的是勇气和担当”——

  2017年1月3日至5日,十八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召开之前,中央纪委宣传部联合中央电视台拍摄的三集专题片《打铁还需自身硬》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再次引发“追剧”热潮,收视率和网络点播率居高不下。据有关部门统计,1月2日至6日,微信公众平台推文近3500篇,微博微话题“打铁还需自身硬”阅读量达2357.7万,亿万网友热议不断、点赞连连,路透社等境外媒体也给予高度关注和好评。

  在七次全会会场,无论是分组讨论,还是会下交流,《打铁还需自身硬》都是与会代表热议的话题之一。专题片所蕴含的正能量,激荡会场内外。

  开诚布公,彰显刀刃向内的决心和勇气

  “刘建营,曾参与查办薄熙来案、白恩培案等多起大案要案,因表现突出而立功受奖,一直被视为优秀的工作骨干”,“曹立新曾经是一名优秀的纪检干部,2008年的‘9·8’山西襄汾特大尾矿库溃坝事故调查,他是主要调查人员之一”,“明玉清,在中央纪委机关工作了27年,已退休8个月” ……

  专题片中的许多“主角”,在中央纪委机关工作多年,不少曾在纪律审查工作中立功受奖。然而,党纪国法面前人人平等。一旦走上违纪违法的歧路,再傲人的工作资历,也改变不了被审查的结果,再耀眼的业绩光环,也逃脱不了被惩处的命运。

  “刀刃向内,决不姑息!”中央纪委委员、中央巡视组组长王怀臣对此深有感触,“专题片的播放,让大家看到了中央纪委决不护短、决不遮丑的鲜明态度。”

  据悉,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纪委机关谈话函询218人、组织调整21人、立案查处17人,全国纪检监察系统共谈话函询5800人次、组织处理2500人、处分7900人,充分证明正人先正己、严防“灯下黑”,绝不是一句空话。

  伤疤揭得有多深,解决问题的决心就有多大。“经过调查,魏健涉案总金额达数千万元,数额之大、物品之多,令人震惊”,“朱明国落马后,从这座别墅里搜出了大量财物。经调查,他收受各项财物共计折合人民币1.41亿余元,另有9104万余元的财产不能说明来源”,“多年来,袁卫华利用自己的权力,承揽到总金额超过10亿元的工程项目”。

  先后有十余名严重违纪纪检干部现身说法,还如此详细地公开违纪事实,专题片超乎想象的“尺度”,彰显了中央纪委刮骨疗毒的决心、坦诚接受全社会监督的勇气。正如有媒体评价,中央纪委敢于将体内毒瘤剖开示人,剜肉割疮、祛病疗伤,诠释了胸怀坦荡、严于律己的精神,形象不减,反而愈显高大。

  无私无畏、严格自律,本就是纪检队伍一脉相承的“基因”,新中国成立后曾前后五年担任中央纪委书记的朱德从来不允许任何家人利用他的关系得到一点照顾;曾任中央纪委第一书记的陈云给家人订下“三不准”;曾任中央纪委常务书记的黄克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重新担任领导职务,拒绝按标准接受新分配的住房,树立了严于律己、忠诚干净的光辉榜样。

  不少与会同志表示,专题片虽然只有短短三集,浓缩的却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纪委和各级纪检机关自我净化的生动实践,彰显的正是纪检队伍忠诚干净担当的强大力量。

  探寻症结,既教育警醒更祛病除根

  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往往能够带来更大的震撼和触动。

  从阻止贪腐的“防火墙”沦为官商之间的掮客,从打虎拍蝇的执纪者蜕变成监守自盗的阶下囚,本该手持正义之剑,却在光明与阴影之间倒向了截然相反的方向,这让许多长期从事纪检工作的与会同志感慨万千,痛心不已。

  镜头下,这些昔日的执纪者有的“一夜白头”、有的“声泪俱下”,强烈的视觉和心理冲击,有力地提醒每一名纪检人,纪检干部并不具有天然的免疫力,纪委也不是保险箱,放松约束、随波逐流,就会跌落深渊。沈阳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王冬石表示,“手中握有监督执纪权的纪检干部,诱惑就在眼前,围猎就在周围,倒下的人就在身边,危险无处不在。我们必须管住自己,守住底线,不越雷池半步。”

  出现问题并不可怕,关键是举一反三,惩前毖后,更好解决问题。专题片在揭露一个个触目惊心案例的同时,注重追根溯源,对问题产生原因进行深刻总结和反思:

  “对党员干部来说,失去了理想信念、丢掉了宗旨意识,也就失去了底线”,“一个纪检干部长期联系一个地区或者长期联系一个部门,时间久了的话结成了利益共同体,相互利用、相互壮胆,肆无忌惮”,“袁卫华案的发生,提醒纪检机关行使权力过程中有一个重要风险点,就是问题线索的管理。近年来,各级纪委查处的纪检干部违纪问题中,不少都与此相关。”

  正是出于对这些纪检干部违纪案例引发的思考,中央纪委在总结长期以来监督执纪问责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针对监督执纪权力的关键点和风险点,不断加强内控机制建设。几年来,从对机关干部在地方的行为作出明确约束,到对案件的审查、审理、线索管理等权力进行切分,从成立干部监督室加强自身监督,明确坚持“一案双查”,到制定监督执纪工作规则,将监督执纪的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纪检机关自我约束的脚步从未停止。正如有媒体评论,中央纪委用全面堵塞漏洞、强化制度约束等“组合拳”为“谁来监督纪委”破题,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

  “专题片通过深刻剖析这些案例,一方面起到警示教育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启发大家思考,找出制度的漏洞。”驻国务院国资委纪检组组长江金权表示。

  激浊扬清,满怀信心监督执纪问责

  “我得罪了很多人,但是没有得罪纪委书记这个称谓。”许多与会同志都对专题片中四川省南江县原纪委书记王瑛的这句话印象深刻。

  王瑛、李长海、李泉新、陈新宁……专题片中报道的这一串光辉名字,代表着纪检监察干部队伍的主流,他们的先进事迹,感人至深、催人奋进。

  纪检监察干部并不是生活在真空里,在其他地方和领域出现的问题,纪检监察系统同样会存在,一点也不奇怪。相对于广大纪检监察干部,朱明国、魏健这些人只是极少数。他们的劣迹,遮挡不住信念坚定、坚守理想纪检干部的担当和奉献,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能够取得丰硕成果,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坚决清除害群之马,是对纪检干部队伍的纯洁,是对队伍形象的维护。

  “执纪者必须带头绝对忠诚、带头知纪懂纪、带头执行铁律,执纪者违纪必须从严从重惩处。唯有如此,才能为全党全社会树起严格自律的标杆。”河南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任正晓如是说。

  激浊是为了扬清,正反案例对比,传递了满满的正能量。专题片热播之后,不少党员干部在网上留言,虽然自己没有在纪检监察领域工作,但看到了中央纪委良好的引领示范作用,对他们感到钦佩。“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中,无论工作在什么岗位,党员干部都应该把自己摆进去,而且要摆得深入、摆得彻底。”

  炭火通红、铁沫横飞,锤声力响、铿锵不绝……随着手中的铁锤一次次落下,坚不可摧的硬铁从高温中淬砺而出。“专题片讲的是纪委的故事,实际上折射的是全党管党治党的实践”,正如一名与会同志所说,无论是纪检机关,还是对全党而言,全面从严治党,就是要不断去除不合格的杂质,只有以坚持不懈的监督执纪问责加强自我锻造,才能把我们党这个领导核心淬炼得坚强如钢。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