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6日下午,王岐山同志在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作了题为《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召开》的工作报告。这份沉甸甸的报告,是振奋人心的成绩单,更是掷地有声的动员令。读懂报告传递出的重要信号,对今年纪律检查工作的总体要求、主要内容和工作重点等,便了然于胸。
信号一 旗帜鲜明讲政治,自觉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
“工作报告始终突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通篇体现用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引领工作”,与会同志感受十分深刻。
通读报告,总结工作第一条就突出“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谈工作体会,首先指出纪检工作取得的所有成绩,靠的是党中央坚强有力的领导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指引;“五条体会”中居首的是“党的领导”,旗帜鲜明地提出“坚持党的领导,首先是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必须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看齐,维护党的团结统一”;提出“增强‘四个意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做维护党中央权威的忠诚卫士”等,这都凸显了中央纪委时刻把讲政治摆在首要位置。
部署今年工作,更是把讲政治作为重音。七项任务都紧紧围绕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要求而展开。与政治相关的关键词多处出现,比如,提出增强政治警觉性和政治鉴别力,严肃查处“搞自由主义、宗派主义、分散主义,在党内培植个人势力、阳奉阴违、拉帮结派的”行为,坚决维护党的团结统一;重申政治巡视要提高站位,查找政治偏差,坚决捍卫党的领导核心和党中央权威等。
许多同志谈到,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工作报告是姊妹篇。总书记重要讲话作为纲领性文献,是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工作报告是施工蓝图、具体谋划,二者一脉相承,全口径对接。
不仅如此,十八大以来,中央纪委的工作,无论是宏观的理念思路、改革谋划,还是具体的法规制定、执纪监督,都是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进行的,都是向党中央的旗帜立场、决策部署、担当精神对标看齐的集中体现。“这是高度的自觉、真正的一致”,与会同志深有感触。
七次全会刚刚闭幕,1月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全天召开会议,听取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工作汇报,听取中央书记处工作报告。会议强调,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全面从严治党、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监督的重要目的,也是一条根本的政治规矩。会议要求,中央书记处要带头讲政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
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持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切实把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是党中央的明确要求,也理应成为全党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信号二 贯彻落实六中全会精神,维护党内政治生态
一段时期以来,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根源在于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全面从严治党不力,尤其是党内政治生活遭到破坏。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对全面从严治党作出战略部署,审议通过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和党内监督条例,是对党的建设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的系统总结,为新形势下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强化党内监督、净化政治生态指明了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次全会的重要讲话中强调,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性基础工作。工作报告紧紧跟上,要求纪检机关以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和党内监督条例为尺子,加强对贯彻落实六中全会精神和执行准则、条例情况的监督检查,为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供有力保障。
监督执纪问责的目标指向,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永葆党的肌体健康。深入推进正风反腐,落脚点就在于维护好党内政治生态。与会同志在学习和交流中形成共识,纪检机关要把查办重大典型腐败个案,上升到党内政治生活的严肃规范上,上升到对被破坏的政治生态的修复、改善上;要从政治和大局上看问题,摸清“树木”和“森林”的情况,用好“四种形态”,维护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要高举问责利器,盯住“关键少数”,勇于较真碰硬,以问责倒逼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得以落实,促进形成良好政治生态。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政治生态,必须坚持激浊和扬清两手抓。激浊,就是铲除腐败这个最致命的“污染源”,不断扫除作风之弊。扬清,关键要坚持正确用人导向,纠正“劣币驱逐良币”的逆淘汰,以用人环境的风清气正促进政治生态的“山清水秀”。
今年是换届年,为确保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纪检机关务必抓住产生党的十九大代表、中央“两委”委员和省级领导班子这个重点,把好政治关、廉洁关;要认真排查领导干部问题线索,把好党风廉政意见回复关,防止“带病提拔”“带病上岗”。工作报告把“确保选对人用好人”作为“事关党和国家未来的政治责任”来强调,这件大事丝毫含糊不得、马虎不得。
信号三 正风反腐力度不减,坚决巩固压倒性态势
形势决定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每次在中央纪委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都对形势作出精辟分析和准确判断。
七次全会上,总书记指出,全面从严治党取得显著成效,但依然任重道远,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但形势依然严峻复杂。这一重大判断,既充满自信,又冷静清醒,是号召全党以永远在路上的决心意志,把全面从严治党、正风反腐不断引向深入的动员令、冲锋号。
四年多来,一批严重违纪违法的领导干部被查处,触目惊心的问题警示我们,腐败严重危害党的执政基础和信仰宗旨,严重威胁党和国家的政治安全,必须以对党和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历史担当,坚决打赢反腐败这场正义之战。工作报告字句铿锵,“持续保持高压态势,力度不减、节奏不变,坚决减少腐败存量,重点遏制增量”,明确执纪审查的重点仍是紧盯“三类人”,并新增“防止有问题的干部在换届中进入新班子,坚决把腐败蔓延势头遏制住”的重要表述。
作风建设同样不容松懈。四年多来,我们党以中央八项规定破题,着力从作风建设这个环节突破,在短期内实现了党内正气上升、社会风气上扬。但是,正如党中央强调的那样,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稍一松劲,就可能反弹回潮。许多与会同志谈到,公款吃喝、公车私用、公费旅游等显性“四风”问题得到明显遏制,但反弹势能不容低估,隐形变异“四风”问题还在露头试探,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更深层的作风问题尚未根本扭转。工作报告在部署作风建设任务时,在重申紧盯潜入地下公款吃喝等老问题的同时,拓展整治“四风”新领域,强调“发现和纠正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方式对待党中央决策部署,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仅仅当作口号等突出问题”,体现了在坚持中不断深化。
“保持战略定力和政治定力,不断巩固‘压倒性态势’”,最终取得‘压倒性胜利’”。与会同志坚定表示,要自觉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看齐,以更大的勇气、更硬的作风,把正风反腐进行到底。
1月11日晚,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通报,甘肃省委常委、副省长虞海燕被查,成为新年被挑落的“第一虎”。个中深意,不言自明。
信号四 聚焦扶贫民生领域,严查基层腐败
2015年7月至2016年末,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每月通报”栏目分18批次通报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共2047起,其中,涉及民生资金管理使用和扶贫领域的问题相当突出。
窥斑见豹,见微知著。一个时期以来,一些党员干部宗旨意识淡化、群众观念淡薄,潜滋暗长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严重消解了我们党通过改革发展给人民群众带来的获得感,造成了局部地区党群干群关系的疏离与隔阂。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必须着力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将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总书记尤其牵挂贫困人口和困难群众,对于“贫困地区贪扶贫救济的钱”,愤怒表示“恶行令人发指”,要求严肃查处。
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级纪检机关不断加大对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的整治、查处力度,取得显著成效,大大增强了群众对反腐倡廉实际成效的切身感受。中央纪委要求以零容忍的态度严惩扶贫领域腐败问题,2016年,对问题反映集中的21个县市旗、164个扶贫领域腐败问题重点督办,对40起典型案例通报曝光,形成有力震慑,为打赢扶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强纪律保证。
七次全会上,总书记“得罪千百人,不负十三亿”的庄严宣示让无数人饱含热泪。工作报告的五条体会特别指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将全面从严治党增强了人民群众对党中央的信心、信任和信赖,视为最大的政治成就。在部署任务时,专门列出“严肃查处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要求开展扶贫领域专项整治,加大对“小官大贪”、侵吞挪用、克扣强占等侵害群众利益问题查处力度。特别引人注目的是,明确“加大对‘村霸’和宗族恶势力的整治,决不允许其横行乡里、欺压百姓,侵蚀基层政权”。这直击基层治理中的痛点,是我们党坚持人民立场的具体体现。
群众最痛恨消极腐败现象,我们党就要下最大的气力解决这个问题。总书记重要讲话浸润着质朴真挚的为民情怀,工作报告将其化作实实在在的举措,确保不断以正风反腐新成效取信于民、惠及百姓。
信号五 善始善终、善作善成,持续深化改革
十八大以来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贯穿改革创新精神,中央纪委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持续深化“三转”,聚焦主责主业,纪检工作的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方式方法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体现了本届中央纪委的历史担当。
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以来,以落实“两个责任”为核心的纪检体制改革始终是中央纪委全会工作部署的重要内容。三次全会明确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五次全会强调“让主体责任落地生根,形成实实在在的工作支撑”,六次全会提出“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夯实管党治党责任”,直至党内监督条例第26条从制度上巩固改革成果,纪检工作双重领导体制具体化程序化制度化不断向前推进。
同时,巡视和派驻实现全覆盖。巡视作为加强党内监督的战略性制度安排,在全面从严治党中的尖兵利剑作用充分发挥,派驻机构“探头”作用日益显著。纪检体制改革极大地激发了工作活力,使监督执纪问责效果倍增。
七次全会工作报告提出“立足本届完成纪检体制改革任务”,要求持续深化“三转”,首次明确将执纪监督和执纪审查部门职责分开,使执纪监督、执纪审查、案件审理各环节相互协调、相互制约。同时,要求总结归纳巡视工作经验,固化为制度成果,完善派驻监督机制,稳步推进市地一级纪委派驻全覆盖。
在纪检体制改革深化发展的同时,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启动试点。“扎实推进监察体制改革”作为今年的七项任务之一,被写入工作报告。报告明确“国家监察委员会就是国家反腐败机构,制定国家监察法实质是推进反腐败国家立法”,要求实事求是、循序渐进推进试点工作。
作为事关全局的重大政治体制改革,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将构建党统一领导的国家反腐败机构,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有力推动依规治党和依法治国、党内监督和国家监察有机统一,影响重大而深远。
信号六 勇于自我革命,保持纪检干部队伍纯洁
通过研究制定监督执纪工作规则,集中回答“谁来监督纪委”之问,是七次全会的一个突出特点。全会前热播的电视专题片《打铁还需自身硬》展现了坚决清理门户的毅然决然;全会上发放的严重违纪纪检干部忏悔录,以身边人身边事进行深刻的警示教育;审议通过监督执纪工作规则,正面解答如何防止“灯下黑”的问题;公布对王仲田、李建波的处分决定,再度释放铁面无私的强烈信号。
十八大以来,广大纪检干部为正风反腐做出了重要贡献,也树立了良好形象,深得中央信任,备受群众赞誉。但是,纪检机关不是廉洁“保险箱”,纪检干部也不具有对腐败天然的“免疫力”。执纪者必须更加严格地遵守纪律,监督者必须接受更加严格的监督。
制定监督执纪工作规则,是纪检机关贯彻落实六中全会精神,深化“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强化自我约束,把监督执纪问责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重要举措,充分彰显了自我革命的勇气和严格自律的担当。工作规则针对监督执纪各环节风险点,总结提炼十八大以来的创新实践,规范审批程序和内控制度,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七次全会分组讨论期间,与会同志纷纷表示,作为肩负光荣艰巨历史使命的纪检干部,必须从“小我”提升为“大我”,进而走向“无我”,不计个人毁誉得失,以身许党许国。今年,要按照七次全会要求,严格落实监督执纪工作规则,自觉接受监督,确保监督执纪问责权不被滥用,为全党全社会树起严格自律的标杆。
不唯如此,根据工作报告的部署,各级纪委还要带头践行五湖四海、不拘一格、开门选人的用人导向,选优配强纪委领导班子,把关心爱护干部和强化监督管理结合起来,建设一支让党放心、人民信赖的纯洁队伍。
永远在路上,贵在开好头,重在看方向。工作报告是全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指南针、任务书、路线图、责任状,各级纪检机关应深刻领会报告精神实质,按照全会的部署和要求,在坚持中深化,在深化中坚持,不断取得全面从严治党新成效,不辜负党和人民的信任与重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