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2016年第23期

社论

以坚定自信深化全面从严治党

系列重要讲话摘录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重要论述摘录

要闻

习近平在中国文联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强调高擎民族精神火炬吹响时代前进号角 筑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文艺高峰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规范党和国家领导人有关待遇等文件和《中国共产党工作机关条例(试行)》《关于县以上党和国家机关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的若干规定》

王岐山在北京、山西、浙江调研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时强调实现对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 完善党和国家的自我监督

要文

全面从严治党 厚植党执政的政治基础

特稿

新时期加强党内监督的重要意义

纪委要全面履行监督执纪问责职责

特别报道

朱德:党的纪检工作重要奠基者

专题一 深入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

从《条例》看党内监督的政治性

写入《条例》的创新实践(一)

年终岁尾,“例行”工作有新规

为何建立领导干部插手干预重大事项记录制度?用制度绑住乱伸的“权力之手”

怎样发挥党内谈话制度在党内监督中的作用?对党负责,善做思想政治工作

党的工作部门如何履行好职能监督职责?发挥职能作用 增强监督实效

学有所悟

政治警觉性须臾不可放松

监督就要有具体的招数

专题二 文化自信释放持久力量

学习体会

传承弘扬责任文化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我们党要坚定什么样的文化自信

系列述评

坚定文化自信 全面从严治党

传承优秀文化 弘扬时代精神

重视家风家教 筑牢拒腐防线

地方实践

“浙”里吹来清廉风

论坛

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的最好诠释

特别关注  巡视整改:推动改革 促进发展

力促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驶入“快车道”

推动央企党建实起来

治理“贴着海关发财”见成效

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提速发力

全国化解信访积案近七万件

撤销53家烟草驻京办

向“雁过拔毛”式腐败亮剑

系列短评之一:聚焦本质抓整改

系列短评之二:以上率下讲担当

系列短评之三:标本兼治促发展

系列短评之四:人心向背看落点

燕阁观察

四载淬炼 铁规更铁

从“百名红通”头号嫌犯杨秀珠归案看制度优势

清风时评

文化自信,正风反腐的重要支撑

“恨贪”变“很贪”缘于初心不再

意见箱旁安装摄像头为哪般

“总算账”好过“算总账”

“四风”监督哨

公车接送上下班 纪律处分不手软

广角

图片新闻

数说纪检

一线传真

关键词解

地方简讯

标题新闻

风范

一泓清泉润真情

心中有信仰 肩上有担当

文化传承

古语今悟 ●“书如人生”小议

楹联中的家风处物要吃亏立身要吃苦 治生不求富读书不求官

家训品读曾国藩家训:知“畏慎” 以进德

 
曾国藩家训:知“畏慎” 以进德
鱼宏亮
首页
1

  弟经此番裁抑磨炼,亦宜从‘畏慎’二字痛下功夫。畏天命,则于金陵之克复付诸可必不可必之数,不敢丝毫代天主张;且常觉我兄弟菲才薄德,不配成此大功。畏人言,则不敢稍拂舆论。畏训诫,则转以小惩为进德之基。

 

  晚清“中兴”名臣曾国藩,出生于湖南湘乡的耕读之家。他二十八岁中进士,留在翰林院做最基本的文字工作,由于一直保持谨慎、勤勉的为人处世方式,曾国藩逐渐积累资历升迁为侍郎等高级官员。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发生后,曾国藩在湖南等地办团练时,显示出了极强的组织能力和勇毅果敢的决心。到咸丰年间,曾国藩的成就和地位达到高峰,他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受封一等毅勇侯,成为清朝晚期名副其实的宰相股肱之臣。此外,他在长期担任军政大员过程中培养、提拔的人才,如左宗棠、李鸿章、胡林翼、曾国荃等都成为晚清内外交困政局中独当一面的大员。

  曾国藩的成就,正是他日常生活中立德修身、心存敬畏、求仁习劳的结果。他通过家书、家训等形式,将这些作风传递给他的弟弟、子孙及整个家族,形成了独特的曾氏家风文化。

  以身作则,坚持以修身立德为要务

  曾国藩早年曾给自己订日课十二条,以主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谨言、养气、保身等十二条规范约束自身日常行为。几年后,又作《五箴》作为座右铭,警醒自己,内容包括:立志、居敬、主静、谨言、有恒。

  咸丰初年,由于各地农民起义和广西洪秀全起义发展迅速,朝廷用人紧缺,曾国藩担任了礼部、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名望甚高。各方大员往来参拜,应接不暇。但曾国藩坚持以读书、修身为要务,他将书房改称“绵绵穆穆之室”,并坚持写日记,称为《绵绵穆穆之室日记》,绵绵、穆穆二词都来自《大戴礼记》,表示坚持不懈、勤勉向学的意思。曾国藩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他还为自己订立八条日课:读书、静坐、属文、作字、办公、课子、对客、复信,作为敦促约束自己的纪律。从这八条日课的内容来看,作为一个在京高官,在繁杂的军政要务之余坚持读书、修身、立德,体现了曾国藩严谨而勤勉的作风。

  曾国藩修身立德还体现在生活俭朴上。他在北京当官,丝毫没有京官的气派,吃的都以豆腐、腌菜、泡菜为主,且都是菜根,连曾氏家规中都有“女子每月做鞋一双,腌菜一坛”的内容。曾国藩当总督时,三弟曾国荃也当了巡抚,家中客人、子弟增多,房子不够住。他的九弟便新建了一屋,花了三千串钱。曾国藩得知后,写信责备九弟:“新屋搬进去容易搬出难,吾此生誓不住新屋!”此后,曾国藩终其一生都未入新屋一步。

  深刻反思,始知“畏慎”之训诫

  自咸丰三年起,曾国藩从一个饱读诗书的士大夫转变为一个亲自练兵的统兵大员。在咸丰五年、六年之间,曾国藩率领一部分湘军困在江西与太平军鏖战,而其主要将领罗泽南、塔齐布等人则率兵回到湖北围攻武汉,太平军战斗力极强,双方僵持久攻不下。他当时以一地方团练首领的身份协调几省的军政要务,在粮饷、人员的调配上,受到了地方上的多方掣肘和猜忌。加之在咸丰五年间,塔齐布久攻九江不下呕血身亡,而罗泽南则率主力被困武汉,湘军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局面。

  在江西瑞州驻扎的曾国藩,痛感江西各级地方官对他的不信任和不配合,这个时候,他突然接到父亲病故的讣告。曾国藩遂决定离开军务,回乡守丧。他与弟弟曾国华一同离开江西,返回湖南。

  咸丰七年,趁为父守丧的时机,曾国藩对此前几年的种种经历作了深刻的反思和总结。他在与兄弟的家书中写道:“余自经咸丰八年一番磨炼,始知畏天命、畏人言、畏君父之训诫,始知自己本领平常之至。昔年之倔强,不免意气用事。近岁思于‘畏慎’二字之中养出一种刚气来,惜或作或辍,均做不到。”他说自己过去饱读诗书、刻苦修身,自负本领甚大,可曲可伸,可行可藏,眼里看到的都是别人的不是,总觉得自己意见最正确,最公正,别人都不如自己。但是,经过这几年来的艰苦局面以及与各级地方官员打交道的经验,才真正大悔大悟,“乃知自己全无本领,凡事都见得人家几分是处。”

  一改前态,从“畏慎”二字痛下功夫

  纵观曾国藩一生,他二十八岁中进士,长期的诗书熏陶和刻苦自励,使得他初入仕在翰林院期间,对官场上的应酬和人际关系非常反感,总是喜欢独自相处,与人保持距离。这种性格以儒家士大夫的标准来看,属于值得倡导的刚直、不入流俗的道德品质。对在中央部门从事文职等工作来说,未尝没有益处。但一旦带兵打仗,一切人员、粮草、后勤事无巨细,则需要极强的协调能力与说服能力,才能将分散各地、利益不同的地方力量与人员凝聚在一起。

  所以,在乡居期间经过思考,曾国藩对自己为人处世等方面有了大彻大悟的认识。他从自身出发,反省自己,认为各地大员有各地大员的想法,各地利益轻重缓急亦有不同,统帅的作用在于充分考虑各地的情形,协调不同的利益。正是有了这个认识,曾国藩的为人处世“与四十岁前迥不相同”。他一改前态,每到一处,总是先去拜访当地总督、巡抚等大员,充分尊重他们的意见,处理公务也变得“应酬周到,有信必复,公牍必于本日完毕。”

  在日后与其弟的书信中,他总结说:“弟经此番裁抑磨炼,亦宜从‘畏慎’二字痛下功夫。畏天命,则于金陵之克复付诸可必不可必之数,不敢丝毫代天主张;且常觉我兄弟菲才薄德,不配成此大功。畏人言,则不敢稍拂舆论。畏训诫,则转以小惩为进德之基。”

  从练兵以来,曾国藩开始认识到个人的成就受到多方面局限和制约,需要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个人的成就甚至有着非常偶然的机缘的成分,没有什么事情会一定按照某个设定必然发生。这个认识,在其日后处理军政要务中充分尊重各种意见,对事情心怀敬畏,最终取得巨大成就,起到了重大作用。

  晚年六十岁、功成名就的曾国藩给儿子曾纪泽、曾纪鸿立了四条遗训,并要求他们把遗训悬挂在中堂,每日诵读、日日遵行,一代一代传下去,教导后世子孙。这就是著名的家训“日课四条”,即慎独则心安,主敬则身强,求仁则人悦,习劳则神钦。

  曾国藩的家训对其家族影响十分深远。曾氏子孙恪遵先祖遗言,在外交、数学、教育、文学、医学等诸多领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据湖南曾国藩研究所有关专家介绍,曾国藩五兄弟至今已经绵延到第八代,有成就的达200多位。其中有数学家曾纪鸿,教育家曾约农、曾宝荪,翻译家曾宝葹,化学家曾昭抡,考古学家曾昭燏,以及著名社会活动家曾宪植等人,真正实现了曾氏“长盛不衰,代有人才”的愿望。

 

  卜宪群点评

  “德”字的内涵很丰富,对“德”的内涵我们应当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中,对什么是德,怎样修德,如何立德有丰富的认识。《说文解字》说:“德,升也。”德又训“登”,通“得”,都是指人应顺应规律而获得提升。“德”作为统治者或个人应当遵循的一种品格,大约开始于我国西周时期。此后,思想家、政治家不断赋予“德”各种内涵,敬畏和谨慎,便含于其中。

  在西周思想家、政治家那里,敬畏和谨慎主要表现为敬天与保民的呼吁。到春秋战国之后,又逐渐演变为个人,尤其是从政者应当具有的品质。《易·系辞》说:“谦者,德之柄也”,《荀子·非十二子》说:“高上尊贵不以骄人,聪明圣知不以穷人,齐给速通不争先人,刚毅勇敢不以伤人;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必让,然后为德。”无论自己地位多么高、才智如何聪明、才思如何敏捷、能力如何强大,都要懂得谦让尊重他人。谦让尊重他人就是敬畏和谨慎的一种表现。相反,敬畏和谨慎又可以养成良好的品德。

  纵观我国历史上有作为的政治家,无不将“畏慎”二字放在首位。做到了这二字,国盛而家兴,反之,则国破而家衰。曾国藩生长在时局艰难的清代中后期,又以汉人之身份而手握清政府重权,但他以此作为座右铭从政与治家,不仅终成一代名臣,也塑造了流传至今的良好家风,值得深思!

  卜宪群: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