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有位敬业的老会计,计算器和账本几乎不离手,时不时就算账对账,查看有无纰漏。他说,平时总算账,好过年终算总账,少犯错、不犯大错,还不费工夫。
细细品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多一点小处着手、细处发力的“总算账”,对打纪律“擦边球”的小事适时提醒,对走规矩“钢丝绳”的小节及时制止,远远好过“一棍子打死”的“算总账”。这种红脸出汗式的劝阻,是对党员干部的深切关怀,体现了组织治病于未萌、救人于初发的高度责任感,也彰显“正歪树、治病树、护森林”的策略与智慧。
然而,一段时间以来,党员干部违纪违规的小事小节,难以让一些党组织“上心”。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的党组织,或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管不顾不闻不问,在放任自流中任由干部“病入膏肓”;或是认为小事小节“无伤大雅”,在“人无完人”的自欺欺人中有意无意地放任自流、“推波助澜”。这样做的恶劣后果,已经被无数典型案例诠释得淋漓尽致。
常看到,许多“落马”官员声泪俱下地忏悔,要是开始有人可以提醒一下、告诫一声,也不至于在腐败的泥淖中越陷越深。常听到,有的党组织在干部“出事”后反思,如果当初能够做到早发现早处理,扯扯袖子、提提领子、咬咬耳根子,也不会任由其越走越错。这都警示我们:禁微则易,救末者难。任何时候,都要修好日常教育监督管理的“必修课”,当好“勤算账”、“算细账”的“账房先生”,在“好同志”和“阶下囚”之间设立一块“缓冲地带”、架设一道“天然屏障”。实现这一切,用好“四种形态”中的第一种形态尤为关键。
“四种形态”是一个有机整体,第一种形态运用得好,其他三种形态“用武”之机就自然减少。具体而言,党组织要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使“红红脸”“出出汗”“扫扫尘”“掸掸灰”成为常态,发扬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自我批评见筋见骨,批评他人辣味十足,营造敢于“揭短亮丑、动真碰硬”的良好政治氛围,让党员干部身上的小问题小毛病在“一寸不让、扭住不放”中无所遁形。
按照《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的要求,党组织要下大力气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坚持党内谈话制度,对工作中发现、群众反映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多点婆婆嘴、碎碎念,找本人谈心谈话,直截了当地点出问题,来一回猛然惊醒的“思想洗礼”,搞一次迷途知返的“头脑风暴”,让党员干部感受到组织“大家庭”温暖关爱的同时,正视错误、审视不足、彻底整改。果如此,善莫大焉。
纪检机关也要跟着“动起来”,扭转“以办大案要案论英雄”的政绩观,摒弃“要么不得罪,要得罪就得罪死”的错误理念,平时就瞪大眼睛、竖直耳朵,对违规违纪的小事小节保持高度警觉,该出手时就出手,把违纪行为消除在“萌芽状态”,让有违纪苗头的干部及时“刹车”回头。
“小者大之端,轻者重之源”。在小病小患上“锱铢必较”,远甚于“病入膏肓”时的望洋兴叹。平时“总算账”,避免“算总账”,既是干部的福祉,也是事业的福音。(福建 王世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