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是社会风气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华民族十分注重家风建设和传承。源远流长的家庭美德通过家风代代相传,为塑造个体人格、进而形成良好社会风尚提供重要支撑。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明确要求,“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注重家庭、家教、家风,教育管理好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这不仅为领导干部要重视自己家庭的家风家教定下了规矩,也为社会树立了导向、指明了方向。
重视家风家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鲜明特点
家是浓缩的国,国是放大的家。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深入骨髓的文化共识,是中国独特的文化现象。这种家国同构的文化传统,使得历代贤德之士十分重视家风建设,注重家庭、子女的德行教育和培养。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一室之不治,何家国天下之为”,无数治家名言警句体现了家庭建设的重要性;曾子杀彘,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画荻教子,这些耳熟能详的家教故事,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家规家训固化和承载着家风建设的实践经验,一直是中国人血脉同源的精神坐标,寄托修齐治平的思想精粹。经过几千年传承和沉淀,以《孔子家语》《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等为代表的家规家训文化早已跨出家门,融入民族精神内核之中,凝结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因。
从某种意义上讲,家规家训是制度文化的一种,通过文化形式的传播,有助于他人在学习借鉴中受益启智。一是汲取修身智慧。如东汉开国功臣、著名军事家马援在烽火硝烟中不忘教诲子侄辈要修身,做到守恭默,慎交友,戒妄议,辨是非。晚清名臣曾国藩经常忙里偷闲写家书,要求子女以“勤、俭、谦”三字为主,禁绝奢侈慵懒,做读书明理、德才兼备的君子。二是涵养爱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许多家规家训中蕴藏着深厚的爱国精神,体现了于国于民的责任和担当。如陕西韩城党家村“刻在青砖上的家训”指出,“国则思忠,家则思存,民则思信,为人之根本也。”明确家国两相依,有国才有家,为国尽忠是做人的首要本分。近代“睁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一生保持坚贞爱国,其名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激励无数后辈甘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三是筑牢清廉防线。历代家规家训非常注重培养子孙清廉的秉性。如东汉“四知太守”杨震,“性公廉、不受私谒”,始终以“清白吏”为座右铭,有人劝他为子孙置办家业,杨震坚决不肯,要让后代成为“清白吏”子孙,把这个清名馈赠给他们。北宋包拯的家训正文仅37字:“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字字传示子孙,要清廉自守。其祖孙三代都没有做过让后人感到羞愧的事。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矢志以党和人民利益为念的中国共产党人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尤其要善于运用优秀家规家训中的清廉思想,开展家教,树立良好家风。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 “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强调家风家教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定继承者和忠实践行者,借鉴吸收传承数千年的优秀家风家教文化,古为今用、正气清风,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使命和责任,也是形势使然。
当前,党风廉洁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党员干部队伍面临各种错误思想观念的影响和考验。从执纪审查的实践来看,家风败坏是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严重违纪违法的重要原因。去年10月,中央纪委在对河北省委原书记周本顺被“双开”的通报中,首次使用了“家风败坏”这个词语。通报指出,周本顺“严重违反廉洁纪律……为其子经营活动谋取利益,家风败坏、对配偶子女放任纵容。”今年10月,电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深刻剖析了苏荣家族式腐败的问题。“我本人出问题,老婆变得贪婪无度,收敛钱财不择手段,儿子利用我的职权影响受贿数额巨大,显然是你苏荣本身的问题,把家庭带坏的。”苏荣的忏悔道出了家风败坏、家教不严的严重危害。
无论是刘铁男“老子办事,儿子收钱”,还是王敏和他的家人一起大搞“奢靡享乐”,都深刻表明,对领导干部而言,家风家教决非小事,一方面是自身腐败变质的重要诱因,另一方面也给社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正如辽宁拉票贿选案,有违纪官员在接受采访时忏悔说,看到领导都这样了,自己也就无所谓了。
爱之越深,越要教子有方。2016年11月22日,广东省水利厅原厅长黄柏青在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接受审判时,对自己面临的指控没做过多辩解,但对涉及其子的部分则详细辩解,爱子之心虽切,但显然是用错了时候和地方。有评论指出,对于领导干部而言,守好了公与私的分隔线,吃透了严与爱的辩证法,才能让子女结益友、行善事,找准人生的航向,活出自己的精彩。黄柏青一家都将面临法律审判的凄惨结局,正是家风败坏的必然结果。
可见,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党风廉洁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既要坚持依纪依规、推进标本兼治,也要在更深层次、更基础的层面下功夫,立足于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加强家风建设,深耕构建良好政治生态的土壤。2014年11月,王岐山同志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时指出,要坚守和弘扬传统文化,发挥礼序家规、乡规民约的教化作用。2016年1月,王岐山同志在中央纪委六次全会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要“汲取家规家风、乡规民约中的精华,扬真抑假、扬善抑恶、扬美抑丑,移风易俗,推动社会风气持续好转”。
多措并举淳正良好家风
建设良好家风需要培植深厚的文化土壤。去年以来,中央纪委指导各直属媒体着力挖掘整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家规家训、革命先辈的红色家风、历史先贤的家教故事,为领导干部提供了一道道饱含深意的文化大餐。
坚守“子孙出仕,有以赃墨闻者,生则于《谱图》上削去其名,死则不许入祠堂”等族规,近900年里,郑义门出过173个官员,没有一个因“赃墨(贪污)”被罢官……自去年5月以来,在中央纪委的直接指导下,中央纪委网站开设“中国传统中的家规”“聆听大家”等专栏,挖掘生动的家风故事。郑义门、顾炎武、司马光、江苏常州庄氏等71个传承不息的家风故事,给社会风气好转注入了正能量,为领导干部建设家风提供了营养。
“‘打虎’‘拍蝇’‘猎狐’,加强家风家教建设,修订完善党内法规制度,多管齐下正把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引向深入。”有专家指出,“家风建设是解决当前党风廉洁建设和反腐败领域突出问题的更基础的工程,能产生更广泛、更深远的影响。”
家风不是虚无的,而是具体的。近年来,各级纪检机关积极创新形式、丰富载体,着力把家风建设落细落实,使领导干部加强家风家教有着力点。湖南省举办首届“廉洁家风”建设系列活动,省纪委主要负责人与140名“厅官夫人”对话,让其“看好自家门”。浙江省宁波市福城社区专门建立“家风家训记忆馆”展示世代相传的处世格言等,时刻提醒社区居民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此外,山西、安徽、江苏、浙江、河南、成都市、沈阳市、广东河源、福建龙岩等地纷纷开展“最美家庭”“文明家庭”等评选活动,讲述“好家风”的故事,着力使好家风层层传递,令崇德重礼、清廉节俭等家风理念深入人心。
对于党员领导干部而言,注重家风写入党规党纪就意味着,这是具有刚性约束的纪律,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近年来,各级纪检机关以动真碰硬的执纪,严肃处理了不少家风方面出现问题的党员干部,目的就是使党员领导干部明白,家风是道德规范也是纪律要求,纪律红线不能碰,道德底线也不能破。
八小时之外,党纪规矩无时不在。今年9月,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林西县,因母亲打了调皮的孙子几下,一对公职人员夫妻,在大庭广众下就对老母亲拳脚相向,产生恶劣影响。经调查,林西县纪委给予两人开除党籍处分,并要求其所在单位市场监督管理局、社会医疗保险管理局分别作出相应行政处分。
“党员,是一种身份而不是一个岗位、职务,党员的先进是要体现在时时事事的,而不能只是工作时间。”专家指出,严肃查处家风方面的违纪行为,积极推动家风建设,是把党风廉洁建设的阵地从八小时以内拓展到八小时以外的有效举措。“八小时之内的管理监督配合八小时之外的潜移默化,必能取得净化党风政风、提振民风社风的预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