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历史如镜,文化如河,精神如山。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从历史文化中汲取精神财富,凝聚起奋进的精神力量,弘扬伟大的时代精神,我们前行的脚步会更坚定、更豪迈,党和人民的事业会更繁荣、更昌盛。
灿烂文明孕育精神伟力,赋予中华民族强大前行动力
树高叶茂,联于根系。广袤的中华大地,悠久的历史文化,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孕育了深沉厚重、独具特色的中华文明,赋予我们民族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
英国哲学家、历史学家罗素曾说,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从古代存留至今的文明。从“秦风汉韵”到“魏晋风流”,从“盛唐气象”到“宋明遗风”……中华文明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是世界的主流文化之一,并深刻影响周边国家和地区。伴随着中华文化DNA的延续,中华文明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价值观念和规则秩序,构成了中华民族深厚文化根基的重要内容,引领和推动中华民族持续向前发展。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中华民族之所以经历无数艰难困苦,遇到诸多重大危机,却从未绝望、从不放弃,中华文明历经风雨而不衰,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倒,贯穿其中的是独特文化所孕育的自强不息、不屈不挠、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精神支撑。
伫立在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有一组浮雕,表现的是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国革命胜利的全景图。血雨腥风、硝烟弥漫,几多艰辛、牺牲撼天,历尽艰难、淬火成钢……从一幅幅浮雕中,我们看到的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历史,感受到的是其中所蕴含的英勇顽强、拼搏奋斗精神。
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叩开了中国的大门,五千年文明古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积贫积弱、备受屈辱。然而挫折困难压不倒中国人民,无数的志士仁人前赴后继、流血牺牲,用延续民族血脉的责任担当,凝聚起中华民族奋起抗争的精神力量,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筚路蓝缕、顽强拼搏,使国家和民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革。
一个国家的发展,不能没有共同的思想基础,一个民族的强盛,不能没有共同的精神追求。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来源于深厚的历史积淀,中华民族共同认同的中华文化,织就了凝聚民族力量的精神纽带。
今天,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迈向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赓续中国历史文化的血脉和基因,灿烂文明孕育出的精神伟力,必将一路相伴,推动我们不断攻坚克难、奋勇前进。
在继承中发展创新,为民族精神注入新内涵
风云变幻、沧海桑田,唯有精神永驻。
我们党诞生于国家内忧外患的时代,继承了我们民族最深沉的文化基因和精神追求。“中国共产党从历史中一步步走来,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总结经验和汲取挫折教训中不断成长壮大。”无论是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光荣传统,还是舍我其谁的责任意识、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无论是勇于探索、敢为人先的改革勇气还是求同存异、和谐共处的治国智慧,都能在中华传统文化和精神追求中找到一以贯之的脉络。
随着时代的发展,精神的力量,既应有保留贯穿岁月、始终传承的核心部分,又应有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与时俱进、丰富发展的现实内涵。也就是说,一个民族的精神只有永葆与时俱进的品质,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95年风雨兼程,我们党正是坚持继承与发展,在砥砺奋进中,将民族的精神与历史任务和时代使命相结合,形成了彰显政党宗旨、体现时代要求、凝聚各方力量的伟大精神,为中华民族不断注入新的精神力量——
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到“铁人”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再到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一代代共产党人的接续奋斗,构筑了一个个时代的历史记忆,更为后人树立起永恒的精神丰碑,也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宝库不断注入新的丰富内涵。
不同的时代,孕育不同的精神。这些精神虽然其内涵有所区别,但爱国、创新等为其不变的底色。这个底色,用现在的话来概括,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定社会时代精神的基础和源泉;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体现和延续。我们党将二者统一在革命、建设、发展、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凝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中,共同构成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
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神聚力推进伟大事业、伟大工程
一个奋进的时代,必然有奋发的精神。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新的伟大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继续回答着“我们向何处去”的时代命题。
“展望未来,全党同志必须牢记,要把蓝图变为现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我们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深刻厚重,启示我们,应对前进路上的风险和挑战,离不开强大的精神力量作支撑;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须臾不能停步。
改革创新精神,在新时代的实际行动中愈加彰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无论是全面深化改革破除利益固化藩篱,还是全面依法治国完善制度保障,无论是全面从严治党刮骨疗毒,还是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无不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智慧、坚韧的意志和定力。可以这样讲,每一个“全面”的提出和推进,都在生动深刻诠释着时代精神,代表着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永远“不忘初心”的精神境界。
“不忘初心”,离不开心性的磨练,离不开精神的洗礼。从党章中“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宣示,到入党时“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的拳拳誓言,这就是共产党人永远的初心。一切的奋斗背后都是心性的磨练,所有的考验都是为了精神的锻造。
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深化全面从严治党,改革创新同样不可或缺。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生动实践,无论是严明党的纪律、改革体制机制、加强党内监督,还是扎紧制度笼子、深入正风反腐、奋力追逃追赃,很多方面都体现了从理念思路到方式方法的与时俱进和改革创新。这也是近年来全面从严治党取得明显成效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个巴掌拍不响,众人鼓掌声震天;同舟共济海让路,号子一喊浪靠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民族复兴凝神聚力,是我们每一名党员、每一个中华儿女的事情。8800多万党员走在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畏艰难险阻、继续顽强拼搏,激励和鼓舞全国人民同心协力、奋发图强,那将是何等的伟力、何等的局面!《学思践悟》文章说得好:“应当坚信,13亿人的脚步,足以踏石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