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2016年第23期

社论

以坚定自信深化全面从严治党

系列重要讲话摘录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重要论述摘录

要闻

习近平在中国文联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强调高擎民族精神火炬吹响时代前进号角 筑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文艺高峰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规范党和国家领导人有关待遇等文件和《中国共产党工作机关条例(试行)》《关于县以上党和国家机关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的若干规定》

王岐山在北京、山西、浙江调研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时强调实现对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 完善党和国家的自我监督

要文

全面从严治党 厚植党执政的政治基础

特稿

新时期加强党内监督的重要意义

纪委要全面履行监督执纪问责职责

特别报道

朱德:党的纪检工作重要奠基者

专题一 深入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

从《条例》看党内监督的政治性

写入《条例》的创新实践(一)

年终岁尾,“例行”工作有新规

为何建立领导干部插手干预重大事项记录制度?用制度绑住乱伸的“权力之手”

怎样发挥党内谈话制度在党内监督中的作用?对党负责,善做思想政治工作

党的工作部门如何履行好职能监督职责?发挥职能作用 增强监督实效

学有所悟

政治警觉性须臾不可放松

监督就要有具体的招数

专题二 文化自信释放持久力量

学习体会

传承弘扬责任文化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我们党要坚定什么样的文化自信

系列述评

坚定文化自信 全面从严治党

传承优秀文化 弘扬时代精神

重视家风家教 筑牢拒腐防线

地方实践

“浙”里吹来清廉风

论坛

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的最好诠释

特别关注  巡视整改:推动改革 促进发展

力促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驶入“快车道”

推动央企党建实起来

治理“贴着海关发财”见成效

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提速发力

全国化解信访积案近七万件

撤销53家烟草驻京办

向“雁过拔毛”式腐败亮剑

系列短评之一:聚焦本质抓整改

系列短评之二:以上率下讲担当

系列短评之三:标本兼治促发展

系列短评之四:人心向背看落点

燕阁观察

四载淬炼 铁规更铁

从“百名红通”头号嫌犯杨秀珠归案看制度优势

清风时评

文化自信,正风反腐的重要支撑

“恨贪”变“很贪”缘于初心不再

意见箱旁安装摄像头为哪般

“总算账”好过“算总账”

“四风”监督哨

公车接送上下班 纪律处分不手软

广角

图片新闻

数说纪检

一线传真

关键词解

地方简讯

标题新闻

风范

一泓清泉润真情

心中有信仰 肩上有担当

文化传承

古语今悟 ●“书如人生”小议

楹联中的家风处物要吃亏立身要吃苦 治生不求富读书不求官

家训品读曾国藩家训:知“畏慎” 以进德

 
传承优秀文化 弘扬时代精神
本刊记者 余哲西
首页
1

  “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历史如镜,文化如河,精神如山。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从历史文化中汲取精神财富,凝聚起奋进的精神力量,弘扬伟大的时代精神,我们前行的脚步会更坚定、更豪迈,党和人民的事业会更繁荣、更昌盛。

  灿烂文明孕育精神伟力,赋予中华民族强大前行动力

  树高叶茂,联于根系。广袤的中华大地,悠久的历史文化,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孕育了深沉厚重、独具特色的中华文明,赋予我们民族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

  英国哲学家、历史学家罗素曾说,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从古代存留至今的文明。从“秦风汉韵”到“魏晋风流”,从“盛唐气象”到“宋明遗风”……中华文明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是世界的主流文化之一,并深刻影响周边国家和地区。伴随着中华文化DNA的延续,中华文明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价值观念和规则秩序,构成了中华民族深厚文化根基的重要内容,引领和推动中华民族持续向前发展。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中华民族之所以经历无数艰难困苦,遇到诸多重大危机,却从未绝望、从不放弃,中华文明历经风雨而不衰,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倒,贯穿其中的是独特文化所孕育的自强不息、不屈不挠、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精神支撑。

  伫立在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有一组浮雕,表现的是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国革命胜利的全景图。血雨腥风、硝烟弥漫,几多艰辛、牺牲撼天,历尽艰难、淬火成钢……从一幅幅浮雕中,我们看到的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历史,感受到的是其中所蕴含的英勇顽强、拼搏奋斗精神。

  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叩开了中国的大门,五千年文明古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积贫积弱、备受屈辱。然而挫折困难压不倒中国人民,无数的志士仁人前赴后继、流血牺牲,用延续民族血脉的责任担当,凝聚起中华民族奋起抗争的精神力量,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筚路蓝缕、顽强拼搏,使国家和民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革。

  一个国家的发展,不能没有共同的思想基础,一个民族的强盛,不能没有共同的精神追求。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来源于深厚的历史积淀,中华民族共同认同的中华文化,织就了凝聚民族力量的精神纽带。

  今天,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迈向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赓续中国历史文化的血脉和基因,灿烂文明孕育出的精神伟力,必将一路相伴,推动我们不断攻坚克难、奋勇前进。

  在继承中发展创新,为民族精神注入新内涵

  风云变幻、沧海桑田,唯有精神永驻。

  我们党诞生于国家内忧外患的时代,继承了我们民族最深沉的文化基因和精神追求。“中国共产党从历史中一步步走来,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总结经验和汲取挫折教训中不断成长壮大。”无论是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光荣传统,还是舍我其谁的责任意识、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无论是勇于探索、敢为人先的改革勇气还是求同存异、和谐共处的治国智慧,都能在中华传统文化和精神追求中找到一以贯之的脉络。

  随着时代的发展,精神的力量,既应有保留贯穿岁月、始终传承的核心部分,又应有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与时俱进、丰富发展的现实内涵。也就是说,一个民族的精神只有永葆与时俱进的品质,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95年风雨兼程,我们党正是坚持继承与发展,在砥砺奋进中,将民族的精神与历史任务和时代使命相结合,形成了彰显政党宗旨、体现时代要求、凝聚各方力量的伟大精神,为中华民族不断注入新的精神力量——

  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到“铁人”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再到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一代代共产党人的接续奋斗,构筑了一个个时代的历史记忆,更为后人树立起永恒的精神丰碑,也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宝库不断注入新的丰富内涵。

  不同的时代,孕育不同的精神。这些精神虽然其内涵有所区别,但爱国、创新等为其不变的底色。这个底色,用现在的话来概括,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定社会时代精神的基础和源泉;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体现和延续。我们党将二者统一在革命、建设、发展、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凝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中,共同构成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

  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神聚力推进伟大事业、伟大工程

  一个奋进的时代,必然有奋发的精神。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新的伟大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继续回答着“我们向何处去”的时代命题。

  “展望未来,全党同志必须牢记,要把蓝图变为现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我们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深刻厚重,启示我们,应对前进路上的风险和挑战,离不开强大的精神力量作支撑;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须臾不能停步。

  改革创新精神,在新时代的实际行动中愈加彰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无论是全面深化改革破除利益固化藩篱,还是全面依法治国完善制度保障,无论是全面从严治党刮骨疗毒,还是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无不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智慧、坚韧的意志和定力。可以这样讲,每一个“全面”的提出和推进,都在生动深刻诠释着时代精神,代表着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永远“不忘初心”的精神境界。

  “不忘初心”,离不开心性的磨练,离不开精神的洗礼。从党章中“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宣示,到入党时“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的拳拳誓言,这就是共产党人永远的初心。一切的奋斗背后都是心性的磨练,所有的考验都是为了精神的锻造。

  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深化全面从严治党,改革创新同样不可或缺。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生动实践,无论是严明党的纪律、改革体制机制、加强党内监督,还是扎紧制度笼子、深入正风反腐、奋力追逃追赃,很多方面都体现了从理念思路到方式方法的与时俱进和改革创新。这也是近年来全面从严治党取得明显成效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个巴掌拍不响,众人鼓掌声震天;同舟共济海让路,号子一喊浪靠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民族复兴凝神聚力,是我们每一名党员、每一个中华儿女的事情。8800多万党员走在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畏艰难险阻、继续顽强拼搏,激励和鼓舞全国人民同心协力、奋发图强,那将是何等的伟力、何等的局面!《学思践悟》文章说得好:“应当坚信,13亿人的脚步,足以踏石留印。”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