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种力量,比文化更加深沉。治国理政、管党治党,离不开深沉的文化力量支撑。推进永远在路上的事业,更需绵延深厚的文化自信和历史担当。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作为党的建设的鲜明主题,把文化自信提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之一,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凝聚起磅礴伟力,推动伟大事业和伟大工程不断深入。
文化自信是民族自信的总源头,历史文化传统决定着道路选择
今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具有重大意义的重要讲话。讲话庄严宣示,“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论断掷地有声、充满自信。
在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三个自信”基础上,从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提出“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到今年6月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第一次将“文化自信”与“三个自信”并列,再到“七一”重要讲话重申“四个自信”,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至此,“四个自信”完整形成,构成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从来不缺少自信的底气。5000年绵延不断的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灿烂辉煌,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虽然近代以来,落后挨打的命运使部分中国人的自信一度遭受打击,一些人落入西方“价值观陷阱”,得了精神“侏儒症”,言必称希腊,但从大汉雄风、盛唐气象走来的中华民族,在文化上始终有自己的坚守。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本人也是一个中华文化的热烈拥护者、忠实学习者”“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毫无疑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定根基。
历史的发展从来都伴随着道路选择。1840年以来,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奋起抗争,探寻救国救民之道。中国共产党正是在中华民族蒙受苦难、探索复兴之路的逆境中应运而生,带领人民历经革命、建设、改革、发展,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得古老中国取得“三个深刻改变”,实现“三次伟大飞跃”。
是历史和人民赋予了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地区差异、民族差异大,统一始终是主旋律。中华文化的统一性决定了,我们民族的发展必须有一个主轴,13亿人的中国必须有一个中流砥柱,这个“中流砥柱”就是中国共产党,这与5000年的历史文化高度契合,与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高度一致。
“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 中国道路是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赓续,它勾连了中华民族“雄关漫道真如铁”的昨天、“人间正道是沧桑”的今天、“长风破浪会有时”的明天。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优势和最本质特征,必须始终坚持、须臾不可偏离。
汲取历史思想智慧,推进从严管党治党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绵延5000年的中国传统文化,无数朝代良政善治的历史智慧,在很多方面为我们今天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有益的思想借鉴和历史经验。2013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历史的经验值得借鉴,历史的教训尤需吸取。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需要积极借鉴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宝贵遗产。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我国历史上重视道德建设特别是为政者的道德建设,一些先哲提出了许多至今为人熟知的思想观点。比如,“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儆戒无虞,罔失法度。罔游于逸,罔淫于乐”,“公生明,廉生威”,“无教逸欲有邦,兢兢业业”等等。这些,对于新形势下加强思想建党,仍然富有启发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及全面从严治党时,大量引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名言警句,表现出深厚的文化自信。例如,强调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政治定力,他说“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表达正风反腐的坚定决心,他说“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诛一恶则众恶惧”;警示全党,腐败如果越演越烈,必然亡党亡国,他说“物必先腐,而后虫生”;提醒党员干部谨防“贪欲”之害,他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强调反对“四风”,他说“奢靡之始,危亡之渐”;要求领导干部带头改进作风,发挥表率和带动作用,他说“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可谓言之谆谆、望之切切。
我们的先人们早就认识到,反腐败的核心是制约和监督权力。我国古代很早就有监察、御史、弹劾、谏官等方面的制度。例如,秦汉的监察制度设计是多层次、多方位的,不仅各级行政长官负有监察的职责,还设置专门的御史和刺史系统司职监察;在官吏的使用规则上,设有荐举中的连带责任制度、任职中的地域回避制度、考核中的道德与能力并重制度等。又比如,明代在中央设立都察院和六科给事中,地方设立提刑按察司,专司监督弹劾官员;为加大对官员的监察力度,每六年举行一次京察,每三年举行一次“大计”,如有官员不称职或腐败,则降职使用直至革职查办。这些措施对我们推进制度治党仍具有借鉴意义。
历史文化是一个国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忆,也融汇着一代代先贤的知识、经验和智慧。只有经常进行历史的回放,尊重历史传统、借鉴历史智慧、厚植文化根基,才能激发使命感和责任感,把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引向深入。
用历史文化支撑信心,坚定不移正风反腐
人类有文明以来的历史表明,腐败是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难题,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顽强的意志品质、深沉的使命忧思,把全面从严治党提到治国理政、兴党兴国的新高度,旗帜鲜明地深入推进党风廉洁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最笃定的自信,不是回避问题,而是直面现实,自我纠错。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多次谈到党内存在的管党治党不力、反腐败形势严峻复杂等问题,并以公开发表在中央纪委全会上的讲话全文、公开出版论述摘编等形式,毫不掩饰地点出问题。比如,谈无视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七个有之”,谈政治隐患直言“党内存在野心家、阴谋家”,谈衡阳贿选案连问“六个到哪儿去了”,直指要害,发人深省。
不仅如此,在国际舞台上,总书记也理直气壮地把“中国反腐故事”讲得生动自然。2015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访问美国期间,面对《华尔街日报》关于中国反腐败提出的敏感犀利问题,他坦言“中国共产党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党内肯定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腐败问题就是其中一个顽症”,并鲜明提出,反腐败不会影响经济发展,直接回应中国的反腐败“没有什么权力斗争,没有什么‘纸牌屋’”,赢得满堂彩。在G20杭州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倡导深化反腐败国际合作,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显著成效。
以非凡的勇气揭露问题,以高度的自觉反思根源,以坚定的决心病疗伤,这是最深沉的自信,也是最令人信服的自信。因为我们党完全能够依靠自身力量而不是别的什么力量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
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从作风建设突破,以制定并实施中央八项规定为肇始,“踏石留印、抓铁有痕”“抓常、抓细、抓长”,党风政风为之一新;惩治腐败无禁区、打虎拍蝇不手软、海外猎狐不停步,彰显“共产党与腐败水火不容”的决心,党心民心为之一振;严明纪律、明晰规矩,严肃政治生活,净化政治生态,突出解决管党治党宽松软以及组织涣散、纪律松弛等问题,全党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大大增强;依规治党蹄疾而步稳,一系列党内重要法规出台,制度的笼子越扎越紧,党内监督全面覆盖,标本兼治不断深化。实践表明,全面从严治党激浊扬清、扶正祛邪,使我们党更加坚强有力。
近来,一段反映中国共产党正风反腐的英文视频迅速走红。片中,很多外国政要对我们党从严治党取得的积极成效给予高度评价,这在当前国际政治局势纷繁复杂,多国政党面临严峻挑战的复杂形势下,殊为难得。它深刻表明,我们党不但能为提振全球经济贡献中国方案,在政党自身建设、打击腐败方面,也能贡献充满智慧、极具参考价值的中国方案。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曾经的苦难与辉煌,挫折与成功,付出与收获,铸就了我们党独一无二的宝贵精神财富。今天的我们,理应信心满怀、豪情万丈,走好新长征、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