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2016年第23期

社论

以坚定自信深化全面从严治党

系列重要讲话摘录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重要论述摘录

要闻

习近平在中国文联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强调高擎民族精神火炬吹响时代前进号角 筑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文艺高峰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规范党和国家领导人有关待遇等文件和《中国共产党工作机关条例(试行)》《关于县以上党和国家机关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的若干规定》

王岐山在北京、山西、浙江调研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时强调实现对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 完善党和国家的自我监督

要文

全面从严治党 厚植党执政的政治基础

特稿

新时期加强党内监督的重要意义

纪委要全面履行监督执纪问责职责

特别报道

朱德:党的纪检工作重要奠基者

专题一 深入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

从《条例》看党内监督的政治性

写入《条例》的创新实践(一)

年终岁尾,“例行”工作有新规

为何建立领导干部插手干预重大事项记录制度?用制度绑住乱伸的“权力之手”

怎样发挥党内谈话制度在党内监督中的作用?对党负责,善做思想政治工作

党的工作部门如何履行好职能监督职责?发挥职能作用 增强监督实效

学有所悟

政治警觉性须臾不可放松

监督就要有具体的招数

专题二 文化自信释放持久力量

学习体会

传承弘扬责任文化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我们党要坚定什么样的文化自信

系列述评

坚定文化自信 全面从严治党

传承优秀文化 弘扬时代精神

重视家风家教 筑牢拒腐防线

地方实践

“浙”里吹来清廉风

论坛

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的最好诠释

特别关注  巡视整改:推动改革 促进发展

力促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驶入“快车道”

推动央企党建实起来

治理“贴着海关发财”见成效

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提速发力

全国化解信访积案近七万件

撤销53家烟草驻京办

向“雁过拔毛”式腐败亮剑

系列短评之一:聚焦本质抓整改

系列短评之二:以上率下讲担当

系列短评之三:标本兼治促发展

系列短评之四:人心向背看落点

燕阁观察

四载淬炼 铁规更铁

从“百名红通”头号嫌犯杨秀珠归案看制度优势

清风时评

文化自信,正风反腐的重要支撑

“恨贪”变“很贪”缘于初心不再

意见箱旁安装摄像头为哪般

“总算账”好过“算总账”

“四风”监督哨

公车接送上下班 纪律处分不手软

广角

图片新闻

数说纪检

一线传真

关键词解

地方简讯

标题新闻

风范

一泓清泉润真情

心中有信仰 肩上有担当

文化传承

古语今悟 ●“书如人生”小议

楹联中的家风处物要吃亏立身要吃苦 治生不求富读书不求官

家训品读曾国藩家训:知“畏慎” 以进德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
文化自信重要论述摘录
(2012年12月—2016年7月)
首页
1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

  我们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恰恰相反,我们要很好传承和弘扬,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丢了这个“根”和“魂”,就没有根基了。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调研时重要讲话新闻稿(2012年12月7日至11日)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调研时重要讲话新闻稿(2013年11月24日至28日)

  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

  ——《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的讲话》(2014年9月24日)

  我们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不能数典忘祖、妄自菲薄。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思想文化,记载了中华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重要讲话新闻稿(2014年10月13日)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中华民族历来对自己的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只是到了近代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时,文化自信、国民自信受到极大损伤。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走上了改革开放的正确道路,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时期,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摘自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时重要讲话新闻稿(2014年3月7日)

  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有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勇气,我们就能毫无畏惧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就能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讲话》(2016年7月1日)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我们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讲话》(2016年7月1日)

  努力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历史的教训更应引以为戒。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积极借鉴我国历史上优秀廉政文化,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重要讲话新闻稿(2013年4月19日)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重要讲话新闻稿(2014年2月24日)

  要努力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要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把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起来,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重要讲话新闻稿(2015年12月30日)

  把中国革命历史作为最好的营养剂

  对我们来讲,每到井冈山、延安、西柏坡等革命圣地,都是一种精神上、思想上的洗礼。每来一次,都能受到一次党的性质和宗旨的生动教育,就更加坚定了我们的公仆意识和为民情怀。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这些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加很多正能量。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考察调研时重要讲话新闻稿(2013年7月11日)

  老一辈革命家和老一代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留下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培育形成的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今天,全面从严治党要继续从延安精神中汲取力量。要把抓理想信念贯穿始终,提高辩证思维、系统思维能力,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为党和人民事业艰苦奋斗、不懈奋斗。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春节前夕赴陕西看望慰问广大干部群众时重要讲话新闻稿(2015年2月13日至16日)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时期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就是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今天,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坚持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让井冈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春节前夕赴江西看望慰问广大干部群众时重要讲话新闻稿(2016年2月1日至3日)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今天,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讲话》(2016年7月1日)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我国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证明我们的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成功的。要加强提炼和阐释,拓展对外传播平台和载体,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方方面面。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重要讲话新闻稿(2013年12月30日)

  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重要讲话新闻稿(2014年2月24日)

  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用优秀文化产品振奋人心、鼓舞士气,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人民提供丰润的道德滋养,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的讲话》(2016年1月18日)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