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2016年第17期

社论

坚定文化自信 凝聚精神力量

系列重要讲话摘录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扶贫领域考核督查问责重要论述摘录

要闻

习近平在青海考察时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坚决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习近平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 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七次会议强调强化基础注重集成完善机制严格督察 按照时间表路线图推进改革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 《关于防止干部“带病提拔”的意见》

学习体会

把全面从严治党延伸到基层 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推进伟大工程、保障伟大事业的行动指南

专题  以严明的纪律保障打赢脱贫攻坚战

架起纪律“高压线” 护航脱贫攻坚战

从325起典型案例看扶贫领域突出问题及其治理

瓜分扶贫款,集体研究岂能障目

妄动养老金“奶酪”自食恶果

宁夏对中央纪委督办件深挖严查

河南以重点督办推进扶贫领域突出问题整治

辽宁对扶贫领域腐败问题垂直督办

 ● 书记谈

把督办压力变为履责动力

精准监督护航精准扶贫

特稿

找准职责定位 强化责任担当 不断提高新形势下执纪审理工作水平

特别关注

以纪律为尺管全党治全党

 “四种形态”体现的是全面从严

用好第一种形态,严肃党内政治生活

 ● 业务研讨

谈话提醒与其他谈话不同在哪儿

如何提升谈话提醒的质量

将“甜酸苦辣”融入谈话提醒中

半月杂谈

除“带病提拔”之患,以“压实责任”为要

燕阁观察

反腐败国际追逃追赃何以捷报频传

拼搏与担当,岂止在奥运赛场

清风时评

批评和自我批评,如何才有“辣味”

担责不到位,仕途岂能顺遂

行业协会不能是反腐洼地

“酒桌那点事儿”还是事

锐评

一组

巡视

从巡视整改看责任担当

纪律建设

 ● 纪律讲堂

政商关系如何才能不走偏

 ● 书记说纪

保持高压态势 让涉农问题监督执纪更有效

抓好换届后信访提醒 让主体责任不“断档”

实践探索

全面从严治党就是根本保障

念好巡察“严、准、实”三字经

两个责任

推动《问责条例》落地生根

释疑答问

对预备党员的违纪问题如何处理

“四风”监督哨

节点公款吃喝 深挖严处问责

院长违纪办喜宴 主任书记被诫勉

广角

图片新闻

一线传真

关键词解

地方简讯

标题新闻

数说纪检

文化传承

习近平用典摘读

锄一害而众苗成,刑一恶而万民悦

古语今悟

“做事之心”小议

话先贤彰美德

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家训品读

 孔子教子孙:学诗礼 以立身

历史回放

长征“纪”事

朱德是怎样反对张国焘分裂中央的

再饿也不能乱动藏民的粮食

孔子教子孙:学诗礼 以立身
徐义华
首页
1

  君子不可以不学,其容不可以不饬,不饬无类,无类失亲,失亲不忠,不忠失礼,失礼不立。夫远而有光者,饬也;近而愈明者,学也。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被尊为圣人。他倡导的儒家思想,深刻影响着东方人的人生价值观念。孔子学而不厌,善于施教,给子孙留下修身处世的准则,其家训家风成为孔氏家族和很多中国人的行为规范。

  孔子三岁丧父,家道衰落,早年生活贫苦,受了很多磨炼。但他好学上进,通过艰苦的学习,获取了多种才能。孔子精通礼仪、长于音乐、博闻多识、谙熟武艺、通晓军事,当时就有人称他是多才多艺的圣人。据《论语》记载,太宰曾问孔子的学生子贡说:孔子是圣人吗?竟然这么多才多艺!子贡给予肯定的回答。孔子听说了这件事,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意思是,我年轻时穷苦,所以学会了多种低贱的技艺。出身富贵的君子会有这么多技艺?不会有的。

  孔子多才多艺,本该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但他所处的春秋时代,正是周王朝衰落,天下从一统于周向诸侯争霸转变的时候。孔子的政治理想是恢复天下一统的王朝秩序,与当时各国的政治环境很不符合。所以,其政治经历很不顺利,在鲁国得不到重用,后来周游列国,也受到排斥。无法在政治上发展,孔子就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教育上。

  关于孔子教育学生的记录很多,他主要传授学生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即礼仪、音乐、射箭、驾车、书写、算术六门功课。最终他的弟子有三千人,贤者七十二人。

  但关于孔子教育自己子女的记录则不多,仅在《论语》《孔子家语》《说苑》等见到少数几条记载,且强调的多是勤学和学诗学礼的重要性。

  《孔子家语》中记载了孔子劝勉自己的儿子孔鲤勤学的故事。孔子说:“鲤乎,吾闻可以与人终日不倦者,其唯学焉。其容体不足观也,其勇力不足惮也,其先祖不足称也,其族姓不足道也,终而有大名,以显闻四方,流声后裔者,岂非学之效也。故君子不可以不学,其容不可以不饬,不饬无类,无类失亲,失亲不忠,不忠失礼,失礼不立。夫远而有光者,饬也;近而愈明者,学也。”意思是说,让一个人一整天投入其中都不知疲倦的,只有学习。一个人,如果容貌不出众,勇力不足以让人害怕,祖先不值得夸耀,门第不能仰仗,但最终能够名声显赫,远近闻名,为后世所敬仰,都是勤奋学习的结果。所以君子不可以忽略学习,就如君子不可以不端正容貌,否则就形象不佳,让家人疏远,进而影响社会声誉。社会声誉破坏就是违背礼,违背礼就无法立身。表面形象整齐,是重视容貌的结果;从内心明白事理,是学习的结果。

  孔子曾经教育儿子孔鲤“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有一天,孔子的学生陈亢问孔鲤:您在老师那里,能得到独特的传授吗?孔鲤答:没有。他告诉陈亢,有一次父亲独自站在院子里,我从那里经过,父亲问:学诗了吗?我说:没有。父亲说:不学诗,就不知道怎么与人交流。于是我回来学诗。后来又在院子里遇到父亲,父亲问:学礼了吗?我说:没有。父亲说:不学礼,就不懂得怎么立身。于是我回来学礼。父亲对我的教导就这些。陈亢回去后,很高兴地对人讲:我想问一件事,却有了三个收获,听到了关于诗的理论,礼的理论,也知道了君子不偏爱自己儿子。

  博学多才的孔子在教育儿子的时候特别注重诗与礼,这与他所处的历史时代有着密切关系。当时,周王朝之所以能把天下各国统一在一起,维持数百年的统治,就是因为周王朝的伟大建树:礼和诗。礼是指周王朝建立的各国诸侯共同遵守的行为标准,有了礼,就为各国建立了一个共同的行政平台。但周王朝地域广大,各国风俗、语言不同,相互之间存在着交流障碍。为解决这一问题,周王朝推广了诗。诗是官府收集的诗歌,每篇都有明确的主旨,人们可以用诗表达自己的意向。诗和雅言、音乐配合在一起使用,雅言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普通话,在吟诗的时候必须用雅言,这就通过诗推广了通用语言。诗使用雅言,随着音乐吟唱,表达意向,实现交流,为不同风俗、语言的各国建立了一个交流的语言平台。凭借礼和诗,周王朝实现了对广大地域内不同族群的有效统治。个人学习了礼和诗,就能与人沟通、成为有益于社会的有用人才。

  孔子认为诗的沟通功能尤为重要。他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即背诵诗很多,但如果不能用以处理政事,也不能交涉谈判,再多也没有用。诗是交往和沟通的工具,也是个人融入社会的技能。孔子要求孔鲤学诗,目的在于使孔鲤能够成为一个社会人。同时,他认为礼是普遍原则,是社会正常运转的前提,人人都要遵守。他要求孔鲤学礼,就是要求孔鲤明确社会定位,遵守和尊重社会规则,建立一种完整和独立的社会人格。

  后来,孔鲤先于孔子去世,留下年幼的儿子孔(字子思)由孔子抚育。传说孔在祖父的熏陶下非常懂事,勤学好思。有一天,他看到孔子独坐长叹,便跪问道:祖父长叹,是担心孙儿不努力学习,不能继承祖业,还是忧虑尧舜之道不能行于天下呢?孔子说:你小孩子家哪里懂得我的志向?孔答道:您常讲做父亲的辛辛苦苦把木柴劈开,儿子却不知道把它背回家,这是不肖子孙。孔子听了大喜,赞扬孔:好啊!我再也不用忧愁了。祖业不废,不但有人继承,而且还会有人发扬光大。孔子去世后,孔果然不负孔子厚望,师从孔子学生曾子学习,甚得儒学之真传。有学者认为,“四书”之一《中庸》就出自孔之手。而继承与发展了孔子学说的“亚圣”孟子的老师,则是孔的门生,所以,孔在儒学传继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被后世誉为“述圣”。

  在孔子的教育及影响下,孔子子孙恪守学诗学礼的祖训,继承发展和弘扬孔子思想,重视教育,使孔氏家族成为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都较高的家族,使孔子思想源远流长,绵延不息。

 

卜宪群点评

 

  中国传统的家训文化中不仅重俭励勤,讲忠求信,劝学也是一个重要特色。在西周时期,官府垄断了学校教育和学术文化,被称为“学在官府”。那时候除了贵族之外,其他人没有学习掌握文化的权利,更没有资格进入学校,普通家庭自然也谈不上重学的家训。随着春秋时期的社会转型,新的社会阶层对文化的需求日增,“学在官府”被打破,劝学的思想也随之进入了平民家庭。

  众所周知,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在教育的对象,学习的方法、态度上,都提出了很多杰出的思想,他也是中国古代家训教育中首开重学思想的人。自孔子之后,历代家训中都提倡重学的精神,教育子女以学立身。如著名的《颜氏家训》中就专设《勉学》篇,其中教育子女说:“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如果整天“饱食醉酒,忽忽无事”,不肯花精力在学习上,终究会“长受一生愧辱”。著名政治家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当然,历史上家训中劝学重学的指导思想与学习内容和今天已经不同,但其精神层面的价值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尊重。

  卜宪群: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