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2016年第17期

社论

坚定文化自信 凝聚精神力量

系列重要讲话摘录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扶贫领域考核督查问责重要论述摘录

要闻

习近平在青海考察时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坚决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习近平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 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七次会议强调强化基础注重集成完善机制严格督察 按照时间表路线图推进改革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 《关于防止干部“带病提拔”的意见》

学习体会

把全面从严治党延伸到基层 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推进伟大工程、保障伟大事业的行动指南

专题  以严明的纪律保障打赢脱贫攻坚战

架起纪律“高压线” 护航脱贫攻坚战

从325起典型案例看扶贫领域突出问题及其治理

瓜分扶贫款,集体研究岂能障目

妄动养老金“奶酪”自食恶果

宁夏对中央纪委督办件深挖严查

河南以重点督办推进扶贫领域突出问题整治

辽宁对扶贫领域腐败问题垂直督办

 ● 书记谈

把督办压力变为履责动力

精准监督护航精准扶贫

特稿

找准职责定位 强化责任担当 不断提高新形势下执纪审理工作水平

特别关注

以纪律为尺管全党治全党

 “四种形态”体现的是全面从严

用好第一种形态,严肃党内政治生活

 ● 业务研讨

谈话提醒与其他谈话不同在哪儿

如何提升谈话提醒的质量

将“甜酸苦辣”融入谈话提醒中

半月杂谈

除“带病提拔”之患,以“压实责任”为要

燕阁观察

反腐败国际追逃追赃何以捷报频传

拼搏与担当,岂止在奥运赛场

清风时评

批评和自我批评,如何才有“辣味”

担责不到位,仕途岂能顺遂

行业协会不能是反腐洼地

“酒桌那点事儿”还是事

锐评

一组

巡视

从巡视整改看责任担当

纪律建设

 ● 纪律讲堂

政商关系如何才能不走偏

 ● 书记说纪

保持高压态势 让涉农问题监督执纪更有效

抓好换届后信访提醒 让主体责任不“断档”

实践探索

全面从严治党就是根本保障

念好巡察“严、准、实”三字经

两个责任

推动《问责条例》落地生根

释疑答问

对预备党员的违纪问题如何处理

“四风”监督哨

节点公款吃喝 深挖严处问责

院长违纪办喜宴 主任书记被诫勉

广角

图片新闻

一线传真

关键词解

地方简讯

标题新闻

数说纪检

文化传承

习近平用典摘读

锄一害而众苗成,刑一恶而万民悦

古语今悟

“做事之心”小议

话先贤彰美德

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家训品读

 孔子教子孙:学诗礼 以立身

历史回放

长征“纪”事

朱德是怎样反对张国焘分裂中央的

再饿也不能乱动藏民的粮食

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于文博
首页
1

  生活在战国时代的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被称为“亚圣”。面对当时列国相争、兵革不休、生灵涂炭的局面,孟子强调道德修养的必要性,认为每个人都用道德标准要求自身、追求较高的精神境界,是停止战争、获得幸福的重要途径。

  孟子的弟子公孙丑曾问他:“老师您擅长些什么呢?”孟子的回答是:“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浩然之气”是孟子最富创造性的见解之一,它所代表的刚毅正大、勇担道义、自强不息的内涵,对中华民族精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

  对于浩然之气,孟子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意思是,浩然之气至为广大、无比刚健,倘若能妥善地培养,可以充塞于天地之间。培养浩然之气,就是要树立一种勇敢无畏的凛然正气。

  孟子曾经对比过三种勇敢:第一种是齐国的勇士北宫黝的勇敢。他肌肤被刺,一动不动;眼睛被戳,连眨都不眨一下。但他却不能承受挫折,哪怕受到一点点委屈,就好像在大庭广众之下挨了鞭打一样,一定要进行报复。第二种是勇士孟施舍那样的勇敢。他说:我对待不能战胜的敌人,和对待足以战胜的敌人一样。如果估量敌人的力量之后再前进,先考虑胜败之后才交锋,一旦碰到数量众多的军队,一定会感到害怕。这哪是一定能打胜仗呢?不过是无所畏惧罢了。第三种是孔子弟子曾子的勇敢。曾子曾经对子襄说,他曾经从孔子那里听到过关于大勇的理论:“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意即:反省自己觉得理亏,那么即使对普通百姓,我也不去恐吓;反省自己觉得理直,纵然面对千万人,我也勇往直前。将这三种勇敢放在一起对比,可以说是高下立见。北宫黝的勇敢是唯我独尊、目空一切,为了自己不受委屈、悍然而行;孟施舍的勇敢是锐意求胜,一往无前,但主要适用于战争,无法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曾子的勇敢却远在二者之上,他奉行的是毫无私念、坚持正义的原则,孟子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勇敢。

  浩然之气是一种大勇,不是鲁莽无知、毫无原则,也不是一心求胜、不问是非,而是刚毅果敢、临危不惧的凛然正气。在孟子眼中,能做到这种大勇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景春曾经问过孟子:像公孙衍、张仪这样的纵横家,难道不是大丈夫吗?他们一发脾气,连诸侯都害怕;安静下来,天下便太平无事。孟子觉得大丈夫应该行天下正道,而这些纵横家不择手段、没有原则底线,“焉得为大丈夫”!接着,孟子提出了自己对大丈夫的标准:“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他认为,大丈夫应该心怀仁德,践行礼义,志在天下。得志时,与百姓一同遵循仁义道德,不得志时,独自践行自己的主张,并能不因富贵、贫贱、强权改变自己的追求和信念。后来,这些话成为有志者律身的名言。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

  孟子认为,浩然之气要符合道义,也是勇担道义之气。“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假如没有道义的支持,一个人的气质自然会衰败,更谈不上养浩然之气了。培养浩然之气,就是要用正义作为立身行事的准则,不做有愧于心的事。

  孟子总结过人生三种最大的快乐:“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在这三种快乐中,天伦之乐和教育优秀人才都受到一定客观条件的制约,孟子最为看重的实际上是第二种快乐,即: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这是终身坚持正义达到的愉悦和满足。孟子行天下道义、养浩然正气的思想对后人影响至深,中华民族的历史上,英雄豪杰辈出,他们直道而行、问心无愧,以一身正气立于天地之间。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在抗元斗争中兵败被俘,他在条件极其恶劣的牢狱里写下的《正气歌》,歌颂的正是孟子提出的浩然之气:“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意思是:天地之间有一股堂堂正气,它赋予万物而变化为各种形体。在下面表现为山川河岳,在上面表现为日月星辰。在人间被称为浩然之气,它充满了天地寰宇。清明太平之时,它呈现为祥和开明的气氛;而当时运艰危的时刻,它鼓舞着义士出现,他们的光辉形象,一一垂于丹青。“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正是正义凛然、不可侵犯的浩然之气给予了文天祥铁肩担道义、为捍卫民族大义而坦然面对死亡的力量。

  非不能也,是不为也

  在孟子看来,养浩然之气不是神秘莫测的学问,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进行的切身实践。只要自尊自强、以道义作为人生的准则,自然能够涵养出浩然之气,自然能够刚毅果敢、威武不屈。

  曾经有一个叫曹交的人慕名前来拜访孟子,他问道:听说您认为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这是真的吗?孟子说:是的。曹交反而更加疑惑地问:据说文王身高一丈,汤身高九尺,如今我有九尺四寸高,只会吃饭,这样怎么能够成为尧舜呢?孟子回答道:这有什么难的呢?只要去做就行了。他又说,尧舜之道,不过就是孝和悌罢了。你穿尧的衣服,说尧的话,做尧的事,你便是尧了。你穿桀的衣服,说桀的话,做桀的事,你便是桀了。在孟子看来,人不应当有不能胜任之忧,很多时候,只是不去做罢了。比如说,慢一些走,走在长者之后,便是悌;走得很快,抢在长者前面,便是不悌。慢一些走,难道是人们不能做到的吗?只是不去做罢了。孟子认为,养浩然之气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那些做不到的人只是以不能做到为借口而自我否定、早早地放弃了。

  养浩然之气又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必须要有仁义道德蓄养才能生成,急功近利是不能培养出浩然之气的。孟子告诫:不要学宋人那样。宋国有个人,担心他种的禾苗不长,于是跑到地里一株株地拔高,他疲倦地回到家中,对家里人说:今天我累坏了,不过总算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跑去一看,禾苗已经枯萎了。“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孟子认为,以为培养浩然之气无法做到而放弃不干的,就像种庄稼不除草的懒汉;违背规律去帮助它生长的人就是拔苗的人。这两种行为都是对自己本性的伤害、都会影响浩然之气的培养。

  在历史上,浩然之气鼓舞着无数仁人志士英勇不屈、舍生取义,涵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在今天,浩然之气依然是我们不畏苦难、不受诱惑、顶天立地、刚正不阿,为国家和人民利益不懈奋斗的力量源泉。□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