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2016年第14期

社论

唤醒责任意识 激发担当精神

系列重要讲话摘录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责任担当重要论述摘录

中央精神

中共中央关于印发《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的通知

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

用担当的行动诠释对党和人民的忠诚

学习体会

管党治党必须严字当头

勇于担当管党治党的政治责任

专题  全面从严治党的利器

全面从严治党的利器

综述述评

以责任履行使命 用担当诠释忠诚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一步

聚焦全面从严治党 突出政治责任

把责任压给各级党组织和党的领导干部

失责必问 问责必严

规范问责制度 突出党规特色

用担当精神贯彻落实问责条例

学习贯彻

营造宣传思想文化领域责任担当良好氛围

以强化问责压实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

唤醒责任意识 重塑良好形象

条例解读

《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解读

以案说规

抓住“关键少数” 突出政治责任

半月杂谈

重任在肩,岂容苟且

燕阁观察

不忘初心 将反腐败进行到底

透视“四风”问题背后的8大心理误区

清风时评

看齐,关键是要跟上

天使和魔鬼多在一念之间

责任意识醒来,扶贫资金才能不再沉睡

组织找你谈话,别会错意

锐评

一组

“四风”监督哨

违规宴请难逃监督 参与人员皆被处理

所长消费村长买单 权力任性纪律不饶

广角

图片新闻

一线传真

数说纪检

地方简讯

标题新闻

关键词解

风范

谷文昌:一生廉明书高洁

文化传承

习近平用典摘读:身之主宰便是心

“人之欲”小议

顾炎武: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周文王训子:民为上 守中道

“责”:有责要担当,失责必追究

历史回放

七大党章:在总纲中明确党纪

陈潭秋:“特殊”的七大中央委员

清风文萃

蓝天野:服从党的指示从事话剧事业

由“一张共产党的像”想到的

 
周文王训子:民为上 守中道
徐义华
首页
1

  “汝慎守勿失,以诏有司,夙夜勿忘,若民之向引。”

  “无杀夭胎,无伐不成材,无堕四时。”

 

  周文王姬昌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他在位期间,“克明德慎罚”,勤于政事,礼贤下士,广罗人才,是领导周人战胜商人的关键人物,被先秦学者尊奉为圣王。他所创的周礼,被后世儒家所推崇,孔子更是称其为“三代之英”。

  在家训方面,周文王也颇有建树,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对子孙的训诫,在古代文献中有不少记载,其中《逸周书》中的《大开》《小开》《文儆》《文传》诸篇以及清华大学藏战国楚竹简中的《保训》篇等都记有周文王对子孙后人的训示。

  在殷商时期,周国地处偏远的关中,是臣服于商王朝的地方小国。周文王励精图治,广行仁政,关注民生,为百姓所称道。此时,商王朝正逢商纣王当政,商纣王好兵黩武,滥用刑罚,引起朝廷贵族和外部诸侯的不满。所以,有很多人都投奔到周国,支持周文王。崇城国君崇侯虎发现周文王很得民心,就向商纣王进谗言,说文王太得民心会威胁到商王朝的统治。商纣王就把周文王抓起来,囚禁在羑里城。后来,经过闳夭、姜尚等人的极力奔走,用美女宝物贿赂纣王,文王才得以获释。

  文王回到周国,表面上维持对商王朝的归顺,实际上却在为对抗商王朝做积极的准备,除了发展经济、加强军事、联络诸侯之外,还宣扬周人接受了天命,以俘获人心。

  作为边远地区的一个小国,若要战胜商王朝,人的因素至关重要。周文王显然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对族人、子孙的教育和训示也不断加强,他希望通过各种机会,把国家的制度、政策和自己对社会、人生的感悟传授给他们。

  周文王最重要的训示是要以民为本。周文王是一个现实而理性的政治家,他认为“民何向非利”“信何向非私”,即承认百姓行为具有自利性。周文王并不逆转百姓的这种本性,而是主张利用人民关注利益的本性,循循善诱。他对太子发说:“汝慎守勿失,以诏有司,夙夜勿忘,若民之向引。”意在劝诫儿子时刻不要忘记,要顺着人民的本性施政。周文王还强调人民的作用,认为人民是社会的根本,他用颇具哲学思想的语言说道:“非本非标,非微非煇。壤非壤不高,水非水不流。呜呼,敬之哉!倍本者槁。”意思是,没有根本就没有枝叶,没有低微就没有高贵,上面的土高是因为有下面的土为基,前面的水流是因为有后面的水推动。因此,你一定要谨慎,舍弃根本就要枯萎。

  他在对子孙的训诫中,还强调遵循外在的规矩和规律,要求子孙克制内心的欲望,服从外在的价值标准。为此,周文王多次举行仪式,把国家的相关规仪教授给子孙,要求他们在宗族、生产、训练、守备等方面遵守已有的规定,把已经形成体系的“八儆”“五戒”“三极”“九因”等不断申述给子孙,让他们传习。他要求子孙不能自以为是、放弃规矩而自我放纵,“儆我后人,谋競不可以臧”,以此来提醒他们要遵循规矩,不要有争执之心,他认为,人若是有争心,就不会有好的结果。

  除了要求子孙做到克制内心的欲望,周文王还告诫他们应当认清并遵循人类的社会行为、经济生产的相关规律,提出“山林非时不升斤斧,以成草木之长;川泽非时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不麛不卵,以成鸟兽之长”“无杀夭胎,无伐不成材,无堕四时”。即砍伐树木、捕捞鱼虾、猎捕鸟兽都遵循时节,以保护资源,最终达到“工不失其务,农不失其时,是谓和德”的目的,这其实是民利为上、慎守中道的前提条件。

  最典型反映周文王强调遵守外在规范、规律思想的,是他的临终遗言《保训》。这是周文王去世之前对其子武王的训诫,文中所含“中”的观念,或称中道,是《保训》全篇的中心,它与儒家后来所说的“中庸之道”有着内在的联系。他认为,人如果遵守规矩、恪守道德,则会“贾粥不雠”,像拥有粥饭的人不用兜售就会有人自动来买一样,福佑自来;如果不遵守规矩与规律,那么就会“不索祸招”,即祸患自来。

  他在《保训》中,一再要求武王慎守中道。他说,舜出身民间,能够自我省察,不与百姓的愿求违背。他在朝廷内外施政,总是设身处地考虑,有恩于左右远近,后来地位虽然有所改变,但他依然慎守中道,从来没有违背阴阳之序,最终实现了政通人和。舜的慎守中道和恭敬不懈,得到了尧的赏识,最后,尧把帝位传给了舜。在这篇文章中,文王把中道上升到了哲学层面,要求子孙务必遵守。

  在周文王的训诫之下,周人以一个关中地区的地方小国,打败了有数百年基业的商王朝,同时,其子侄辈出现了武王、周公、召公等一大批有作为、有建树,并在历史上产生深远影响的政治家。周文王的儿子姬发即周武王继承了父亲遗志,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政治才能,于公元前11世纪灭亡商朝,建立了西周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他另外一个儿子姬旦,即历史上有名的周公,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和儒学先驱、奠基人。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贾谊评价周公为: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

 

  卜宪群点评

  国学大师王国维写过一篇《殷周制度论》,提出了“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的著名观点。文章认为“夫商之季世,纪纲之废、道德之隳”,而“周之制度典礼,乃道德之器械,而尊尊、亲亲、贤贤、男女有别四者之结体也,此之谓民彝(即人伦)。”意指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西周初年的统治集团深刻总结了商亡的历史教训,提出了“厚德广惠,忠信爱人,君子之行。不为骄侈,不为靡泰,不淫于美”等诸多以“德”治国的思想,首开我国古代“民本”思想之先河。

  民本思想是我国古代政治思想中的精华,它将天与民、神与民的神秘主义思想转化为君与民、政与民的民本主义思想,直接引发了“民为邦本”观点的产生,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历史是在总结经验教训中前行的。

  周初统治者不仅把这些理念告诫给整个统治集团,也把它作为训诫传给子孙。正因为此,周不仅成功灭商,更创造了我国古代礼乐文明的高峰,成为后世仰慕的一个时代,“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也成为后世政治家追求的理想目标。需要说明的是,过去我们对文献中记载西周诰训的真实性颇有疑问,清华简《保训》的发现,印证了诰训在当时确已成为一种常用形式,是中国家训的始祖。

  卜宪群: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