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2016年第14期

社论

唤醒责任意识 激发担当精神

系列重要讲话摘录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责任担当重要论述摘录

中央精神

中共中央关于印发《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的通知

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

用担当的行动诠释对党和人民的忠诚

学习体会

管党治党必须严字当头

勇于担当管党治党的政治责任

专题  全面从严治党的利器

全面从严治党的利器

综述述评

以责任履行使命 用担当诠释忠诚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一步

聚焦全面从严治党 突出政治责任

把责任压给各级党组织和党的领导干部

失责必问 问责必严

规范问责制度 突出党规特色

用担当精神贯彻落实问责条例

学习贯彻

营造宣传思想文化领域责任担当良好氛围

以强化问责压实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

唤醒责任意识 重塑良好形象

条例解读

《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解读

以案说规

抓住“关键少数” 突出政治责任

半月杂谈

重任在肩,岂容苟且

燕阁观察

不忘初心 将反腐败进行到底

透视“四风”问题背后的8大心理误区

清风时评

看齐,关键是要跟上

天使和魔鬼多在一念之间

责任意识醒来,扶贫资金才能不再沉睡

组织找你谈话,别会错意

锐评

一组

“四风”监督哨

违规宴请难逃监督 参与人员皆被处理

所长消费村长买单 权力任性纪律不饶

广角

图片新闻

一线传真

数说纪检

地方简讯

标题新闻

关键词解

风范

谷文昌:一生廉明书高洁

文化传承

习近平用典摘读:身之主宰便是心

“人之欲”小议

顾炎武: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周文王训子:民为上 守中道

“责”:有责要担当,失责必追究

历史回放

七大党章:在总纲中明确党纪

陈潭秋:“特殊”的七大中央委员

清风文萃

蓝天野:服从党的指示从事话剧事业

由“一张共产党的像”想到的

 
顾炎武: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唐博
首页
1

  明清鼎革,时局骤变。山河破碎,生灵涂炭。顾炎武,这位苏州昆山的读书人,就生逢此等乱世,刀光剑影,生死一线。他曾参加南明的抗清活动。血与火的洗礼,激活了他治学报国的热忱;生与死的考验,锻造了他家国兴亡的意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体现了他将家国命运与个人荣辱系于一体的独到见解,展现了他“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的宏大胸怀。

  一介匹夫,如何肩负“天下兴亡”之责呢?

  博学于文,通变宜民

  明末清初,程朱理学的思维和科举考试的指挥棒,使大多数读书人只知背诵四书,娴熟八股,醉心功名,导致“士无实学”。国难关头,许多书生挺身而出,敢于抗争,却进退失据,无力抗清兵,阻强敌,只能“平时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

  顾炎武在《日知录》里记述了这一切。他决心有所改变,走一条看起来不平坦、不宽阔,但有价值、有前途的新路。研究“当世之务”,追求“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就是走这条路的必修课。为此,他提倡“博学于文”。

  “博学于文”源于《论语》。而在顾炎武看来,“文”非仅指文章,而是立身处世、待人接物之道,既有自然和工艺知识,更有社会历史知识。读书人要“学”的,正是这些范围宽泛、内容扎实的“文”,而不仅仅是理想层面的“心性”,更不是墨守成规的八股。“学”的目的,就是要“经世致用”。

  要知道,天文、地理、数学等自然科学知识,在封建社会往往被视为“末艺”,不受重视。顾炎武反其道而行之,他既驳斥“重道轻艺”的观念,强调天文地理知识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又关注事物的变化,反对“执一而不化”。

  时代变了,思想观念和认识水平也要与时俱进。顾炎武所著《天下郡国利病书》囊括了天文气象、农田水利、采矿制盐等各类知识,相当于一部中国百科全书。不过,他似乎看到了当时中国的军事技术落伍于西方,便增加了西方火炮铸造技术的内容,眼光不可谓不独到。

  顾炎武的“求变”精神确实走在了“时代前列”。而他求“变”的底气,就来自“博学于文”。

  行己有耻,合私成公

  明清之际,顾炎武曾参加抗清,失败后归隐山林。由于恶霸出卖,他被县衙逮捕,命悬一线。好友归庄等读书人多方奔走营救,但真正帮顾炎武死里逃生的,是钱谦益。

  这位曾经的东林名士、南明弘光朝廷礼部尚书,曾是顾炎武平生最钦佩的读书人,也曾是江南士大夫群体的代表人物。面对清兵压境,他没有赴死报效南明,而是奉表降清,居庙堂,享厚禄,成为清廷招降江南士人的旗帜。

  偶像降清,牢狱之灾,这些遭遇使顾炎武深刻认识到,明末清初的士大夫身上,依旧沾染着负面国民性,包括夸毗、贪婪、势利、虚伪、浇薄、游惰。尤其是“夸毗”之性,就是没操守,没骨气,奴颜婢膝、谄媚阿谀。南明迅速垮台,跟这一劣根性有密切关系。

  负面国民性的出现,说到底还是社会道德风气败坏所致。要重塑民族之魂,就必须“正人心”,重建道德防线。故而,他构建了更适合平常人的道德底线,就是“行己有耻”。

  “行己有耻”的立论基础,是现实的人性。孟子说:“食色性也,君子不谓之性也。”顾炎武则超出这一传统,承认男女之欲是普遍人性。然而,承认“私欲”并不意味着认可“为所欲为”。他认为,礼义廉耻四者,以“耻”为最根本。无耻是万恶之源。士大夫是公众人物,代表国家形象,“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因此,“行己有耻”被顾炎武视为关乎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大问题。

  顾炎武所倡导的“行己有耻”,有哪些要素呢?主要是“出淤泥而不染”和“上交不谄”。具体而言,就是不与贪腐同流,保持耿介的独立人格;决不放弃良知、信念和操守,而去谄媚上级,跑官要官。他把私欲与公器结合起来,提出了“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的理念,将社会道德领域的主张推及政治领域。

  他推崇秦汉以来的封驳制度,强调对公权力有效监督制约的必要性。在他设计的政改蓝图中,还提出了“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的信条,类似于今天的“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明清鼎革之际,顾炎武作为一介书生,纵然是螳臂当车,他还是毅然亮剑,抗击清兵虎狼之师。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着他如此执着呢?

  翻看顾炎武的《日知录》,在“正始”篇里,我们找到了答案:“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这段话,被梁启超概括为八字成文的语型,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在顾炎武的语境里,“天下”代表的是“天道”,是社会的公义、道德的良知、民族的灵魂,关乎文明的继承和延续,当然是所有人都不得不面对和承担的大问题。

  明清之际,江南士子的抗清活动此起彼伏,满汉矛盾异常激烈。面对屠刀、鲜血和仇恨,顾炎武能够跳脱传统的“华夷之辨”,摒弃狭隘的民族主义,而将视野放大到“大中国”“大民族”这一“天下大义”的广阔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说,顾炎武对“爱国主义”的定义更加准确,对天下兴亡的责任感超越时空。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南宋诗人陆游虽然困顿、衰老,仍在关注着国家命运、民族未来,渴盼着“王师北定中原”、国家复归统一之日。郑成功、林则徐等更多的仁人志士,无不胸怀保天下的精神品质。从这个意义上说,顾炎武并非一个人在战斗。

  “匹夫”并非蚍蜉,撼动大树不光需要勇气和力量,更需要智慧和个性。当一介匹夫真正具有了相当的知识储备、坚固的道德底线、求变的改革精神、鲜明的权利和责任意识,其赤子之心和羞恶之心都将迸发出来,形成爱国热忱的滚滚洪流。这也正是我们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一种境界,一种胸怀,一种气概,一种所有人都必须肩负的历史责任。然而,它的塑造和养成,更需要从我做起,抓早抓小。顾炎武以传奇的一生,树立了毁家纾难、保家卫国的担当标杆。他坚信,只要“天下”不亡,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就不会亡,民族复兴就指日可待。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