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
系列重要讲话摘录
要闻
王岐山在中央巡视工作动员部署会议上强调巡视是党内监督的重要方式 要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到实处
王岐山在制定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座谈会上强调用担当诠释忠诚 释放失责必问强烈信号
学习体会
专题 纪念建党95周年
● 历史的足迹 ●
● 永远的丰碑 ●
● 资料链接 ●
学有所悟
半月杂谈
燕阁观察
清风时评
锐评
纪律建设
释疑答问
“四风”监督哨
文化传承
历史回放
清风文萃
社论
系列重要讲话摘录
要闻
王岐山在中央巡视工作动员部署会议上强调巡视是党内监督的重要方式 要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到实处
王岐山在制定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座谈会上强调用担当诠释忠诚 释放失责必问强烈信号
学习体会
专题 纪念建党95周年
● 历史的足迹 ●
● 永远的丰碑 ●
● 资料链接 ●
学有所悟
半月杂谈
燕阁观察
清风时评
锐评
纪律建设
释疑答问
“四风”监督哨
文化传承
历史回放
清风文萃
回望征程,我们清晰地看到,中国共产党人信仰的理论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人信仰的社会形态,是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今天,我们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它的未来,是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人信仰的实践形态,是革命、建设和改革。
回顾历史,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理想信念和责任担当写在自己的旗帜上。这始终是我们党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坚强保证,也是历史为什么选择我们党、我们党为什么能成为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核心力量的关键所在。
信仰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开幕。在当时的中国政治舞台上,几乎没有人关注这件事,甚至连对手——北洋军阀和地方反动政府也没有把它当回事。参加会议的13个代表中,董必武、何叔衡是前清秀才,李汉俊是中学教师,毛泽东是小学教员兼个体书店经营者(在长沙开了个文化书社),李达、陈潭秋、陈公博、包惠僧是报刊编辑,张国焘、刘仁静是北大学生,周佛海是日本京都帝国大学学生,王尽美、邓恩铭是山东的中学生。1945年4月21日,毛泽东在中共七大预备会议上回忆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情况。他说:“所谓代表,哪有同志们现在这样高明,懂得这样,懂得那样。什么经济、文化、党务、整风等等,一样也不晓得。当时我就是这样,其他人也差不多。”
就是这么一群人,他们既没有武装,也没有地盘,没有列强撑腰,也没有财阀做后盾。和他们志同道合的同志不过区区50多人,放在全中国4亿多人中,简直如沧海之一粟。但是,他们却给自己提出了一个宏伟的目标: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没收一切生产资料,如机器、土地、厂房、半成品等,归社会所有。
正如毛泽东所说:“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中国的历史,因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开始书写新的篇章。
8年多之后的1930年1月5日,毛泽东在闽西的深山里写下了不朽名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那时,中国共产党已经拥有了12万党员,已经建立了零零星星的10多块根据地,已经拥有了10多万军队。尽管与国民党相比这些力量仍然是那么弱小,但毛泽东却豪迈地预言:中国革命高潮已经“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91年之后的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豪迈地宣布:“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从“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到“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浓缩了中国共产党人90多年奋斗的历史。
无论在什么样的艰难困苦条件下,无论面对何等严峻复杂的考验,中国共产党人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的奋斗目标,从来没有动摇过对未来的自信和豪情。
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不懈奋斗的力量源泉在哪里呢?
那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讲的那段话:“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
一句话:是信仰和信念的力量,始终引领着95年的征程。
用坚定信仰谱写对党的无限忠诚
近代中国,党派林立,各种思潮众多,马克思主义为什么会成为中国先进分子的最终选择呢?
为千百万人的幸福而奋斗,这就是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做出选择的理由。
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开始,无数仁人志士就千辛万苦地向西方国家寻找救中国的真理。但帝国主义的一次次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西方的迷梦。“很奇怪,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呢?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直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普遍真理,中国的面目才起了根本的变化。
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之旗引领下,中国共产党从最初的50多名成员,发展到今天8800多万成员的世界第一大党;领导中国这个曾经山河破碎、几近亡国灭种的国家走向独立、走向富强、走向复兴。
回望征程,我们清晰地看到,中国共产党人信仰的理论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人信仰的社会形态,是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今天,我们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它的未来,是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人信仰的实践形态,是革命、建设和改革。
95个春秋更替,95载风雨激荡,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以青春、热血和生命,坚守、捍卫和践行着自己的信仰,书写着中国历史的新篇章。那些已经远去的人物,不会因时光流逝而失去他们的光彩。那些荡气回肠的故事,永远是激励后人前进的动力。
革命老人徐特立对共产主义信仰的抉择,告诉了我们什么是共产党人的风骨。那是1927年,蒋介石4月12日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随后,许克祥5月21日在湖南发动“马日事变”,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遭到疯狂屠杀,中国共产党面临着成立以来最危急最艰困的形势。很多人对共产党避之犹恐不及,共产党内也有一些人背叛和脱党。已经51岁的徐特立却在国民党右派“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的叫嚣中,从长沙赶赴武汉,寻找共产党的组织。他的一个朋友在汉口遇到他,对他说:“现在革命失败了,你还来干什么?给你一点钱,你快走吧!”徐特立的回答是:革命成功的时候,多一人,少一人无所谓,正是因为革命失败了,我们才得干,逃跑算什么!他在武汉没有找到党,又赶回长沙,终于找到了刚卸任的中共湖南省委书记李维汉,经李维汉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选择信仰很难,坚守信仰更难。
革命战争年代,每一天都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
1927年4月28日,年仅38岁的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同志,同其他20位革命者在北京西郊民巷京师看守所内,被反动军阀张作霖秘密绞杀。李大钊就义前,慷慨陈词:“不能因为你们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我们已经培养了很多同志,如同红花的种子,撒遍各地!”
大家耳熟能详的红岩烈士群体,面对国民党的淫威酷刑,只要他们写一份自白书,或者只要在悔过书上签个名字,就可以走出监狱,保住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谁不珍惜?但对这些先烈们来说,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比生命更加宝贵,他们选择为信仰而牺牲,倒在了新中国的门槛前。他们是理想的殉道者,主义的践行者,无畏的牺牲者。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共产党所拥有的战胜一切敌人的无穷力量。
在和平建设年代,生与死的考验不多了,对信仰的坚守,更多地体现在如何处理公与私、奉献与索取的关系上。
怀着一腔报国之志的邓稼先,在1950年取得美国普渡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9天后,毅然放弃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选择回到百废待兴的新中国。1958年秋天,领导找邓稼先谈话,告诉他“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征询他是否愿意参与这项严格保密的工作。邓稼先没有丝毫犹豫地同意了。回家后,他只是简单地对妻子说自己要调动工作,以后家里的事就不能管了。从此他隐姓埋名长达28年之久。直到国家公开表彰“两弹一星”功臣,人们才知道这28年里,他为国家的安宁和人民的幸福做出了何等巨大的贡献和牺牲。
从钱学森、邓稼先到蒋筑英,从焦裕禄、谷文昌到杨善洲,从雷锋、王杰到罗阳,从孟泰、王进喜到郭明义……无数中国共产党人用奋斗书写信仰,用鲜血浸染信仰,用生命守护信仰,正是有了这样的党员,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人民在中华大地描绘出气壮山河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崭新画卷。
把信仰的力量体现在使命担当中
2015年2月28日下午3时,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亲切会见出席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先进代表,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同心同德迈向前进,必须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撑。要高扬主旋律,唱响正气歌,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让理想信念的明灯永远在全国各族人民心中闪亮。
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用了这样三句铿锵有力的断语: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
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离不开精神的支撑;一个民族的发展进步,离不开文明的成长,一个政党的长期执政,离不开信念的坚定。近代以来170多年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5年的奋斗史、共和国67年的发展史都告诉我们,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披荆斩棘、无往不胜的精神支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是引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光辉旗帜。
信仰的生命力,体现在走向未来的伟大实践中。马克思主义信仰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彰显它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高度的使命忧思感、强烈的担当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品质,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是十八届党中央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重大战略部署,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显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特征,使我们党引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更加铿锵有力。
信仰是一个宏大的主题,是一部厚重的理论,更实实在在体现在每一个党员的一言一行中。我们党正带领人民在新形势下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国际格局深刻变动、国内社会深刻变革、社会思想深刻变化,这种变动、变革、变化的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我们肩负着新的更为艰巨而繁重的历史任务,不熟悉、不确定的因素很多,难以预见的风险考验很多,许多问题的挑战性世所罕见;我国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攻坚期,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推进伟大事业,必然面临着攻坚克难的艰巨任务。只有让信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激发出凝聚起一往无前的磅礴力量。
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有些人身为共产党员,却怀疑马克思主义灵不灵、共产主义要不要、社会主义通不通,认为谈理想太远、谈信念太玄、谈宗旨太泛,甘愿浑浑噩噩,信奉金钱至上;更有人“身在曹营心在汉”,把家属、财产转移国外,随时准备“跳船”。这种“吃党的饭,砸党的锅”的行径,与当初在党旗下的誓言相距何其遥远!与曾经选择的信仰相距何其遥远!
面对信仰迷茫、组织涣散、纪律松弛的种种现象,十八届党中央坚持问题导向,以志不求易、事不避难的政治担当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以作风建设为突破口,打出了一套管党治党的“组合拳”。
谁能想到,一张贺年卡、一顿饭、一盒月饼、一张购物卡这样的“小事”,党中央却狠抓不放。反“四风”从具体的“小事”抓起,紧盯重要节点咬住不放,露头就打、严防死守。党中央的认识始终清醒而坚定,因为这些作风上的问题看似事小,累积起来就会像一堵无形的墙,把党和人民群众隔开,就会像一把无情的刀割断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党中央从身体力行八项规定,到全程指导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再到带头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用“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动真格,啃硬骨,让人们切实看到了从严治党的空前力度。周永康、薄熙来、徐才厚、郭伯雄、令计划、苏荣……一个个贪腐“大老虎”应声落马,打破了“刑不上大夫”的顾虑;实现中央巡视、派驻两个“全覆盖”,打消了“反腐有禁区”的猜疑;累计超过16万人因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被处理,扭转了“法不责众”的心态……
逆水行舟,一篙不可放缓;滴水穿石,一滴不可弃滞。也许在有的人看来,信仰过于高远。其实信仰就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中,就在我们的一茶一饭中,就在我们点点滴滴的工作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强调自己的先锋队性质。党由先进分子所组成,以人民利益为自己的最高追求,真正的共产党人,首先是忠于自己信仰的人。
无论历史如何变迁,对信仰的忠诚和实践,都必须以铁的纪律来保证,以无畏的担当来诠释,这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如磐的根,不变的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10月8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审议廉洁自律准则和党纪处分条例修订稿时指出的那样:我们党是用革命理想和铁的纪律组织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组织严密、纪律严明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也是我们的力量所在。
有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8800多万中国共产党党员和13亿中国人民,在新的历史征程中,必定会凝聚成无可阻挡的伟大力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可盼可期、必定实现!□
作者: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二编研部主任
链接:
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评说《共产党宣言》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至少5次在不同场合提到了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故事。1920年,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第一次在上海出版。为什么《共产党宣言》这么重要?让我们看看第一代共产党人是怎么说的。
毛泽东说:有三本书特别深刻地铭记在我的心中,使我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这三本书是《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社会主义史》。
刘少奇说:我把《共产党宣言》看了又看,看了好几遍。从这本书中,我了解共产党是干什么的,是怎样一个党。最后决定参加共产党,同时也准备献身于党的事业。
周恩来在新中国第一次文代会上见到陈望道,当着众多代表的面说:“陈望道先生,我们都是您教育出来的。”
朱德在临终前一个多月时,以90岁高龄最后一次外出访友,看望的是《共产党宣言》的另一个翻译者成仿吾,称赞他重新翻译《共产党宣言》“有世界意义”。
邓小平说:“我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和《共产主义ABC》。”
《共产党宣言》所代表的,是一个新的思想、新的信仰: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