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2016年第8期

社论

深化政治巡视 助力全面从严治党

系列重要讲话摘录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挥巡视利剑作用重要论述摘录

要文

在国务院第四次廉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把纪律挺在前面 强化监督执纪问责 持续推进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学习体会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学有所悟

党不仅要“管”要“治”,还要重在建设

强调党委书记“三个负责”深意何在

从四个反问中应读出责任担当

全面从严治党,要追这“五个责任”

防线越靠前越主动

反腐败没有歇口气一说

专题 省区市巡视工作成效览萃

六个“全面提升” 更显利剑作用

杀好巡视“回马枪”

强化领导锻利剑

边巡边查增强监督效能

扎实推进巡视全覆盖

贯彻落实巡视工作条例 提高巡视规范化科学化水平

让巡视成果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

特别关注  盯节点 反“四风”

坚持坚持再坚持 把作风建设抓到底

当人情往来碰上纪律红线……

记住5句话,安心过好节

不能参加的饭局

提醒谈话怎样才能“用对劲儿”

我亲历的一次节前谈话

“公务灶”上宴私客 十人参加皆受罚

“说漏嘴”被举报 存侥幸付代价

锐评

一组

半月杂谈

哪有那么多不能说的秘密

观察台

多大的事,都要主动找组织说清楚

清风时评

党内政治生活就得自带“锋芒”

看齐,不容曲解

治理基层腐败还需打通“最后一公里”

巡视“回马枪”瞄准谁,其实不用猜

跟组织耍赖没有出路

执纪审查

做好执纪审查“后半篇”文章

忏悔录:不信党 错良机

对一把手要常敲打

加强对并购企业管理

短评:治“病树”更要护“森林”

释疑答问

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应如何确定处分影响期

准确把握新《条例》关于“严重警告”处分的修订内涵

文化传承

习近平用典摘读:为官避事平生耻

“读书之趣”小议

正己而后国治

心学大师王守仁的生命修行

司马谈遗训:传使命 撰《史记》

典:典册传承 以史为鉴

历史回放

丝毫不允许搞特殊化的任弼时

丝毫不允许搞特殊化的任弼时
王德蓉
首页
1

  任弼时是中共七大选出的“五大书记”之一。1920年,他16岁就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开始革命斗争。1950年,年仅46岁的他英年早逝。在他30年的革命生涯中,曾担任党、团、军、政的重要职务。虽然长期身居高位,他却常说自己一生有“三怕”:“一怕工作少,二怕用钱多,三怕麻烦人。”“三怕”精神是任弼时一生恪守的人生训条,他始终以此要求自己,约束家人,丝毫不允许搞特殊化。

  “凡事不能超越制度”

  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任弼时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本色,他一再强调:“凡事不能超越制度。党的干部尤其是党的高级干部更不能搞特殊。”

  北平解放后,中央机关进驻北平郊区。有一次,任弼时阔别22年、长期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的三妹培辰和她的丈夫来家里探望他,看到任弼时的家用很简单,餐桌上放的都是搪瓷碗和竹筒碗,并且都已破损。一位共产党领导人的家庭生活竟然如此简朴,这是培辰夫妇始料不及的。培辰临走的时候,希望任弼时给湖南省委写封信,为她的丈夫安排工作,任弼时的回答是:“这虽然是件小事,但是为了私事给省委写信,影响不好。你们的工作,当地政府是会安排的。”

  任弼时的夫人陈琮英说:“在战争年代,弼时同志和广大战士在生活上没有区别,穿的是同样的衣服,吃的是一锅饭。为了照顾他的身体,给他另搞点吃的,他都不允许。”不仅如此,任弼时每个月都要问夫人菜金有没有超过标准,生活用品是不是按制度领取的。在家里,他对生活琐事过问得非常细,要求把大人的破旧衣服改小后给孩子们穿,处处注意不使孩子们有特殊感。

  1948年,任弼时全家随中央进驻西柏坡后,有一次,大女儿任远志和儿子任远远想给掉了油漆的自行车做一件“车衣”,就让警卫员帮忙从后勤处领了六尺白布。“车衣”还没做,任弼时就知道了这件事,他把远志和远远叫来,耐心教导他们:“毛主席号召‘节约每一个铜板’,他自己还穿着补丁衣服呢。你们领公家的布做‘车衣’,好不好?”姐弟俩听了父亲的话,当即退还了白布。

  新中国成立后,身体越来越差的任弼时住的是一所旧房子,面临大街,很不安静。为了保证他的休息,有关部门给他选了一所比较适宜的房子,却被他拒绝了:“那个房子住着一个机关,而我是一个人,怎么能一个人牵动一个机关呢?”后来组织上准备把那所旧房子修缮粉刷一下,任弼时说,能将就着住就不必整修,免得给组织上和同志们增加麻烦。直到他1950年10月逝世,一直住在那所房子里。

  “不要把孩子养成革命的娇子”

  任弼时从来不因身处高位而为子女谋特权,不因儿女艰难的生活而溺爱纵容,而是刻意培养子女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

  1947年春,国民党胡宗南部队进攻延安,党中央决定暂时撤出延安。那时,任弼时的大女儿任远志、二女儿任远征分别在中学和小学读书。有些同志考虑她俩年龄小,随学校行军有困难,建议她们跟着妈妈一起走。任弼时不同意,他说:“还是让她们锻炼一下吧,不要把孩子养成革命的娇子。”按照爸爸妈妈的意见,她们打起背包,和同学们一起出发了。当时任弼时家里六口人,分散在五处:任远志、任远征分别随各自学校转移,妈妈带着儿子任远远随中央工委过了黄河,小女儿任远芳远在莫斯科国际儿童院,任弼时和毛泽东主席、周恩来副主席转战陕北。

  从延安撤出,行军很艰苦,日宿夜行,不论天多黑,也不能打火把。任远志从小营养不良,得了夜盲症,踏出第一步不知第二步往哪迈,只好在前面同学背包上拴一条白毛巾,隐隐约约地随着这个小白点前进。不料一次过河,她因眼睛看不见,把右脚趾骨摔裂,伤势较重,从小趾到大腿,全部肿了起来,并引起高烧。一天,远志正拄着棍子在路上艰难地行走,意外遇到任弼时的警卫员,警卫员见此情况,将远志带回了家。任弼时查看了女儿的脚伤,虽然非常心疼,但仍教育远志说:“轻伤不下火线,你怎么回来了呢?”

  “要能吃苦,好好锻炼自己”

  任弼时对孩子要求甚严,要求已上学的孩子全部住校,吃大灶,过艰苦的生活,不许他们有优越感。他常教育孩子:“要能吃苦,好好锻炼自己,努力学习,长大了才能为国家做事,为人民服务。”

  战争年代,任弼时的两个女儿远志、远征到延安后住校读书,吃延安当时规定的三种伙食标准的最低档——大灶。一次任远志生病了,好几天吃不下饭。学校把任远志生病的情况通知了任弼时,请他们接孩子回家治疗。任弼时得知这个消息后,既没有派人去接女儿,也没有派人去看望女儿。远志很不愉快,她开始想故乡,想带她长大的王奶奶,还想大米粥、酸泡菜。星期六,当远志回到家中,一见面,任弼时才知道女儿真的病得不轻,人也瘦了,他心痛地对女儿说:“我还以为你不习惯陕北的生活,吃不了苦,所以你的老师通知我时,没有去看你,也没有让叔叔去接你,希望你在学校锻炼得更好些。”远志这才明白了爸爸的良苦用心,怨气一扫而光。

  任远志曾在文章里这样记述:“我和妹妹盛衣服的箱子都是爸爸用过的旧木箱,很粗糙简陋,平时就放在卧室的窗下。一次上学前忘记关好窗子,赶上了大雨,木箱被淋个透湿。当妈妈帮我晾晒衣服时,爸爸看到我的衣裤补了又补的样子,既欣慰,又心痛。”任远远也回忆说:“在生活上,哪怕是一些很小的事,爸爸也要求很严。他经常嘱咐我们,一定要节约水电,电灯要人走灯关;自来水用时不要开得太大,用完要关紧;不要在墙上随便钉钉子挂衣服;窗子开了,一定要钩好,不然风一吹就要打破玻璃……”

  任远远说:“爸爸给我们讲大道理的时候并不多,他事事处处用自己的行动在教育着我们,使我们知道应该怎样做一个真正的人,一个对民族对人民有用的人。”任弼时的言传身教逐渐转化为儿女们的行动。任远志回忆:“读书时,我从不主动向妈妈要一分钱。有时爸爸妈妈忘记给我车票钱,我身上有三分钱就乘三分钱的车,其他路程就步行,遇上一分钱也没有时,就全程步行。参军后,我一身军装里里外外,从未做过入时的衣服。成家后经济比较紧张,我带着孩子平时艰苦度日,病时借贷吃药,顽强地度过了最艰苦的时期,这一切都当归于父亲对我的教诲与影响。”

  叶剑英同志在《党和人民的骆驼》一文中这样评价:“弼时同志终身都是勤勤恳恳埋头苦干,一心只有党和人民的利益,从不计较什么名誉地位,不管人家知不知道,他总是三十年如一日地为党、为人民贡献出他的一切。他是我们党的骆驼,中国人民的骆驼,担负着沉重的担子,走着漫长的艰苦的道路,没有休息,没有享受,没有个人的任何计较。他是杰出的共产主义者,是我们党最好的党员,是我们的模范。”□

  作者: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研究员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