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2016年第8期

社论

深化政治巡视 助力全面从严治党

系列重要讲话摘录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挥巡视利剑作用重要论述摘录

要文

在国务院第四次廉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把纪律挺在前面 强化监督执纪问责 持续推进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学习体会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学有所悟

党不仅要“管”要“治”,还要重在建设

强调党委书记“三个负责”深意何在

从四个反问中应读出责任担当

全面从严治党,要追这“五个责任”

防线越靠前越主动

反腐败没有歇口气一说

专题 省区市巡视工作成效览萃

六个“全面提升” 更显利剑作用

杀好巡视“回马枪”

强化领导锻利剑

边巡边查增强监督效能

扎实推进巡视全覆盖

贯彻落实巡视工作条例 提高巡视规范化科学化水平

让巡视成果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

特别关注  盯节点 反“四风”

坚持坚持再坚持 把作风建设抓到底

当人情往来碰上纪律红线……

记住5句话,安心过好节

不能参加的饭局

提醒谈话怎样才能“用对劲儿”

我亲历的一次节前谈话

“公务灶”上宴私客 十人参加皆受罚

“说漏嘴”被举报 存侥幸付代价

锐评

一组

半月杂谈

哪有那么多不能说的秘密

观察台

多大的事,都要主动找组织说清楚

清风时评

党内政治生活就得自带“锋芒”

看齐,不容曲解

治理基层腐败还需打通“最后一公里”

巡视“回马枪”瞄准谁,其实不用猜

跟组织耍赖没有出路

执纪审查

做好执纪审查“后半篇”文章

忏悔录:不信党 错良机

对一把手要常敲打

加强对并购企业管理

短评:治“病树”更要护“森林”

释疑答问

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应如何确定处分影响期

准确把握新《条例》关于“严重警告”处分的修订内涵

文化传承

习近平用典摘读:为官避事平生耻

“读书之趣”小议

正己而后国治

心学大师王守仁的生命修行

司马谈遗训:传使命 撰《史记》

典:典册传承 以史为鉴

历史回放

丝毫不允许搞特殊化的任弼时

典:典册传承 以史为鉴
王志轩
首页
1

  “典”字的甲骨文写作,它由上面的(册)和下面的(廾,读音gǒng)组成。(册)是一个象形字,像一卷用绳子穿起来的竹简书籍的形状;(廾)是左手和右手恭敬地托起物品的样子,也是“拱”字的初文。我们从字形来分析,“典”字应该指的是一种地位崇高、意义非凡的书籍。

  什么是“典”呢?《说文解字》:“典,五帝之书也。”由此可见,“典”确实不是一般的书,它最初是指记录“五帝”事迹的重要文献。

  从“三皇五帝”算起,我国已有五千年文明史。记录“三皇”言行与功业的书称为“坟”,记录“五帝”言行与功业的书称为“典”,“三坟五典”的说法就来源于此。我国最古老的历史文献《尚书》,开篇就是《尧典》,它记载了唐尧、虞舜时期的历史,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信史资料之一。《尚书·多士》篇也有“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的记载,描述了殷商时期典册传承的历史情况。

  甲骨文中“典”字的写法,也证明了一个有趣的事实:在造纸术发明之前,我国古代的主要书写载体是竹简,只不过竹简容易腐朽,难以久存,所以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竹简书籍最早只能到战国时期,而刻在甲骨上的卜辞、铸造在青铜器上和写在陶器玉器上的文字因为材质坚固,所以保存的年代能够相对久远。

  “典”字虽然最初是指“五帝之书”,但是后来的历朝历代也都沿袭使用,代指“典章制度”的意思。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四大文明中唯一存续至今、没有断绝的“长寿”文明。数千年来,中国人用“象形表意”文字书写自己的文明历史,留存了大量的典章制度文献。典章制度影响到治国的成败兴衰,它的发展演变历史,是中国人治国理政各个方面的经验积累,是一个巨大的智慧宝库,也是世界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经过连年征战,终于扫平群雄,建立汉朝。刘邦最初在一个小地方——阳即皇帝位,随后迁都洛阳,而汉朝的群臣大多出身草莽,不识礼仪,也没有治国经验,动辄“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此时,中原大地经过数百年战国战乱,再有暴秦十几年的苛政统治,又加上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战争严重破坏,民不聊生,百废待兴,《史记》称“天下之民肝脑涂地,父子暴骨中野,不可胜数,哭泣之声未绝,伤痍者未起”。面对满目疮痍的国家,汉高祖马上得天下,却不能马上治天下,当务之急就是建章立制,使国家迅速进入稳定、有序的良性运行轨道。刘邦不拘一格,重用了底层知识分子刘敬和高级知识分子秦博士叔孙通等人。刘敬在定都长安、制定对匈奴和亲政策、充实关中地区等方面为汉朝精心谋划,叔孙通在制定朝廷内外仪法、稳固太子制度等方面建言献策。他们协助汉高祖完善制度、正确决策,在典章制度建设方面既汲取古代的宝贵经验,又根据时变,实事求是地大胆调整,有所创新和突破,为汉朝的长治久安做出了突出贡献。

  中国古代的典章制度是历史经验的积累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太史公司马迁评价说:“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台榭之榱(cuī,指房屋的椽子),非一木之枝也;三代(指夏、商、周)之际,非一士之智也。信乎!”我国历史上,也曾留下专门研究历代典章制度沿革的《通典》《文献考通》与历代《会要》等重要档案。值得一提的是,《通典》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有关典章制度的通史,由唐代政治家、史学家杜佑撰写,记载了选举、职官、礼、乐、刑、州郡、边防等方面制度的变迁。这些经典文献,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我们都从历史中来,我们也会成为历史,古人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中国的古典文献,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