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2016年第8期

社论

深化政治巡视 助力全面从严治党

系列重要讲话摘录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挥巡视利剑作用重要论述摘录

要文

在国务院第四次廉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把纪律挺在前面 强化监督执纪问责 持续推进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学习体会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学有所悟

党不仅要“管”要“治”,还要重在建设

强调党委书记“三个负责”深意何在

从四个反问中应读出责任担当

全面从严治党,要追这“五个责任”

防线越靠前越主动

反腐败没有歇口气一说

专题 省区市巡视工作成效览萃

六个“全面提升” 更显利剑作用

杀好巡视“回马枪”

强化领导锻利剑

边巡边查增强监督效能

扎实推进巡视全覆盖

贯彻落实巡视工作条例 提高巡视规范化科学化水平

让巡视成果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

特别关注  盯节点 反“四风”

坚持坚持再坚持 把作风建设抓到底

当人情往来碰上纪律红线……

记住5句话,安心过好节

不能参加的饭局

提醒谈话怎样才能“用对劲儿”

我亲历的一次节前谈话

“公务灶”上宴私客 十人参加皆受罚

“说漏嘴”被举报 存侥幸付代价

锐评

一组

半月杂谈

哪有那么多不能说的秘密

观察台

多大的事,都要主动找组织说清楚

清风时评

党内政治生活就得自带“锋芒”

看齐,不容曲解

治理基层腐败还需打通“最后一公里”

巡视“回马枪”瞄准谁,其实不用猜

跟组织耍赖没有出路

执纪审查

做好执纪审查“后半篇”文章

忏悔录:不信党 错良机

对一把手要常敲打

加强对并购企业管理

短评:治“病树”更要护“森林”

释疑答问

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应如何确定处分影响期

准确把握新《条例》关于“严重警告”处分的修订内涵

文化传承

习近平用典摘读:为官避事平生耻

“读书之趣”小议

正己而后国治

心学大师王守仁的生命修行

司马谈遗训:传使命 撰《史记》

典:典册传承 以史为鉴

历史回放

丝毫不允许搞特殊化的任弼时

心学大师王守仁的生命修行
于丹
首页
1

编者按: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中,耸立着一座座古代先贤的道德思想丰碑。那上面镌刻着丰富的哲学和文化内涵,对今人仍有深刻启示。我们开设 “话先贤 彰美德”,请相关学者撰写系列文章,意在使读者从先哲的德行修养及思想主张中,品读做人、从政的智慧和道理。

 

  明朝可以说留给历史一个孤决的背影,在此之前是元朝,此后是清朝,这样一个风雨飘摇的背影走得很辛苦。王守仁生在明朝浙江余姚的一个书香世家,他出生时恰恰是大明王朝走向气数衰落的1427年。王守仁10岁的时候,他的父亲王华考中了当科的状元,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他便有了一个清晰的道德起点。有一天,王守仁问他的私塾先生,什么是天下第一等事?先生说像你父亲这样好好读书、中状元。王守仁却说,天下第一等事乃是做圣贤。

  也许从政经商做学问叫作人生的目标,但是修己而成圣贤还真是一个理想。少年王守仁跟着他的父亲从浙江到南京府赴任,一路上流露出极高的才华,过镇江的时候大家让他作诗,他就做出了“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的句子。

  修天地万物一体

  王守仁十几岁的时候先是读了儒家的经典,到了十四五岁的时候随武将出居庸关、山海关,骑射边关慨然有经略四方之志,立志做一个武将。17岁他去江西迎亲的时候又入铁柱宫与道家结得缘分,这一切一切都成为他修己路上的基石。

  王守仁20岁时第一次参加乡试便中了举人。再往上考的时候,就不那么幸运了,他考进士屡考不中,但王守仁有句话,别人以不得第为耻,我以不得第动心为耻,所以考中考不中都不耽误修己,可见王守仁在青年时就能超脱得失荣辱。到了28岁时,王守仁考中二甲进士第7名,便入了仕途。他做过刑部的官、吏部的官,也曾上书痛陈时弊,但是而立之年时遇到了皇帝更迭。正德元年,虚岁十五的明武宗朱厚照继位,这是一个只爱舞枪弄棒,既不读书也没有能力去理朝纲的小皇上。

  当时,刘瑾、谷大用、张永等一批宦官专权,皇帝昏庸无能。虽然王守仁人微言轻,但他始终认为一个真正忠诚于信念的人是不畏险恶的,于是当给事中戴铣被打入狱中时,他坚持上书营救。这一下惹恼了刘瑾等人,王守仁被杖打四十,还被发配到贵州修文县龙场驿去做一个小小的驿丞。这一去水阔天长,35岁的王守仁走了2年才到,这个过程中他还被锦衣卫追杀,用他诗里的话讲叫“百死千难”。最后,他终于从湖南取道贵州辗转到了龙场驿时,一看要管理的仅有几匹瘦马,而且遍地毒蛇瘴气,跟周围的苗族人语言都不通。一个人在顺境时的境遇大体都是相似的,但是逆境时各有各的不同,真正的成长正是在于逆境时的修行。

  在修文县,王守仁住的地方叫“阳明小洞天”,这真是印证了“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他生命的光彩和信念何陋之有!他还把自己读书的一个山洞叫“玩易窝”,在这里,他推演《易经》。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王守仁还建了一座龙岗书院,给龙场的诸生讲课。

  平时,有很多苗族人接济他柴米油盐,王守仁想,这些人也没念过什么书,为什么他们这么有良心呢?终于有一天,他明白知识不见得都从书本上来,真正的知识乃是良知。良知是什么?“人有虚灵,方有灵知。”良知乃是非之心,人明辨是非就有了天良的起点。基于此,他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论断,“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圣人做一事不可分为两处。

  自此,王守仁开始修天地万物于一体。在穷山恶水之间,一个正值盛年的读书人,不管他还回不回得去,仍然坚持生命的修行,这是为什么?因为一个内心笃定的人,官职可以被免,钱财可以破散,亲人子女可以离他而去,但是信念和学问是别人怎么都拿不走的。王守仁凭了这两样,终于等到了他的还朝。

  还朝之后,他做了南赣巡抚,当时的社会动乱已经到了朝廷收拾不了的程度,但是他文治武功相结合,一点点安抚了民心。

  修己以敬而安人

  在王守仁47岁的时候,又遇到了一场大的叛乱。当时,宁王朱宸濠自认为比当时的小皇上明武宗更有作为,于是便在他的封地洪都即现在的南昌,悄悄训练了十万精兵,一举潜伏到了安庆,等到窥伺南京的时候,南京府才知道。

  明武宗大惊,下令平叛江西。王守仁在短短的时间里集聚了3万民兵,采用攻心计,离间朱宸濠的队伍,然后包围了他的老巢,宁王和他的世子、郡主都被生擒。

  这样一场惊天的叛乱,只用三四十天就平息了。用兵如神的王守仁保住了大明的江山,按说要封功请赏了,偏偏赶上了那个浊世,遇到了最大的荒唐。小皇上御驾亲征想要生擒宁王。他率军到达涿州时,王守仁捷报传至,但明武宗仍一意南征。为了将平叛功劳延及明武宗,其幸臣要求王守仁把朱宸濠放了,再让明武宗生擒。王守仁不得已把这些人马交给了大太监张永,让他连夜押回南京。这一下就得罪了大太监张忠和武将徐泰,这些人就和明武宗嘀咕:王守仁为什么能够以3万民兵打败10万精兵,区区几十天,这样的用兵如神合乎逻辑吗?难道王守仁是叛军里的内应?面对如此处境,王守仁辞去官职回到浙江老家,并修筑了阳明书院,他后来被称作“阳明先生”就是因为这件事情而始,在那里他把心学推向了极致。

  孔子曾经说过,“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不怨天就是不找客观理由,不尤人即不推卸主观责任,在学问之道上完成自己生命的修行,总会有公道的。王守仁正是靠这样的信念把他的心学发扬光大。

  他还提出著名的“四句教”,说清了中国人一直在纠缠的格物致知,他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一个人从最初的无善无恶、童萌孩提的天真,到了进入社会有善有恶,要有怎样的一份勇气和担当并且知行合一地为善去恶呢?王守仁正是用他自己毕生的努力完成了这样的一份修行。他的修己不仅仅是为了安顿自己,还要修己以敬而安人,一直到以安百姓。他临终的时候,在一条漂泊的小船上,弟子们还有当地的县官都流着眼泪问他还有什么遗训,王守仁只留了八个字,“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一个人一生所要追求的境界是什么?无非是个光明的人格,如果一颗心是光明的,还用得着临终时候喋喋不休地再向世道去证明什么吗?亦复何言,什么都不必说了。

  总说生不逢时的人会走一段弯路,一共只活了57年的王守仁,他的生命没有弯路可言。当一个将修己作为使命的人,不做大夫也仍然是一个有节操的士。即使在偏狭窘困的龙场,这个士也是不妥协的,也是不浪费光阴的,也是能够悟出格物致知之理的,也是能够以良知去开启他的天地万物的,这大概就是我们今天能够从“修己”两个字里面获得的最大启发吧!□

  作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