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
系列重要讲话摘录
要闻
学习体会
两会专题
全国政协委员裴长洪:把反腐败与经济发展对立起来,在经济学上不成立
观察台
时评
锐评
论坛
纪律建设·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
“四风”问题监督哨
释疑答问
文化传承
历史回放
社论
系列重要讲话摘录
要闻
学习体会
两会专题
全国政协委员裴长洪:把反腐败与经济发展对立起来,在经济学上不成立
观察台
时评
锐评
论坛
纪律建设·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
“四风”问题监督哨
释疑答问
文化传承
历史回放
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讲礼节,有礼貌,往往是判断一个人的文化、修养、素质的“身份证”,通常也是给他人第一印象的“原始数据”,有时甚至还是成功人士的“入场券”。所以我们这个民族长期以来流传着一句特有生命力的俗语:“礼多人不怪”。
讲礼节,有礼貌,属于精神文明范畴,它能给别人精神上的某种满足。有时一个人仅凭其彬彬有礼的仪表和谈吐,便可能赢得他人的欢欣和信赖,甚至获得意想不到的帮助。
“三顾茅庐”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刘备久闻身居卧龙岗的诸葛亮足智多谋,颇有本领,便恭恭敬敬地亲自寻访。头两次诸葛亮故意避而不见,刘备则礼贤下士,一连三次登门叩拜,每次都虔诚有礼,表现出极大的礼貌和耐心,终得以相见。刘备在“无礼”的诸葛亮面前彬彬有礼,出言谦敬诚恳,才得以感动了诸葛孔明,使其出山相助。从一定意义上讲,刘备的成功也是“礼”的成功。他访求贤才主要靠的是虔诚的态度和礼貌。
然而,礼仪之邦的“礼”不知自何年何月何日始,悄悄地从“精神”向“物质”方面转化了。如今,有些人嘴里喊“礼多人不怪”,只是这里的“不怪”不再仅仅是“礼节”和“礼貌”,变了味的“礼”常有不少财物相随——从烟酒海鲜工艺品发展到金银首饰,甚至要靠成捆的票子才可敲得开门扉,“礼”的往来变成了钱财的往来。
有一句“官不打送礼的”俗话,恰好说明了“送礼”得以“普及”的缘由。古今中外都常有送礼物一类的事情,大概就是因为很难划清哪一宗是行贿,哪一宗是礼尚往来的人情交往。其实真想划清两者的界限也没那么复杂,如果仅是有交情的亲友,一般的礼尚往来无可非议,若是为官者收受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礼”,或是收受明显超出正常礼尚往来的“厚礼”“重礼”,那“礼”与“贿”也就不难分辨了。这几年,我们抓住几个重要节点,狠狠刹住了风靡已久的“送礼”歪风。扯下变了味儿的“礼尚往来”幌子,我们欣慰地看到,“礼”正在回归正常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