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2016年第6期

社论

为决胜全面小康提供坚强纪律和作风保证

系列重要讲话摘录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干事担当的重要论述摘录

要闻

习近平总书记同代表委员共商国是

王岐山同志与代表委员同议政

赵洪祝主持传达贯彻全国两会精神会议并讲话

学习体会

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由之路

两会专题

领航伟大复兴 迈向全面小康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关键在加强党的领导

起航,决胜全面小康

从经济的窗口看政治

全国政协委员裴长洪:把反腐败与经济发展对立起来,在经济学上不成立

全国政协委员蔡玲:我只是讲出了人们拥护正风反腐的心声

正风反腐与经济发展正相关

以管党治党新成效保证全面小康

瞄准大局干好监督执纪问责的活

美好画卷不容“贪蝇”扑面

代表委员谈驱散腐败亚文化

代表委员谈家风与文化传承

两会新词热词

数字看两会

两会正风反腐相关话题舆情综述

观察台

践行五大发展理念 引领纪检监察工作

好好干,组织看得见

时评

讲政治,必须理直气壮毫不含糊

正风反腐也需弘扬工匠精神

深化反“四风”,必须运用好“四种形态”

理性看增速 从容深反腐

锐评

一组

论坛

只要工作干得好,多少贪点真的也没啥吗?

纪律建设·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

坚决以铁的纪律确保换届工作风清气正

抓住关键环节 强化监督责任

“严”字当头,把好党风廉政意见回复关

换届“大考”中,党员不能答错的题

“四风”问题监督哨

假培训真旅游 花公款被追究

大办婚礼收节礼 “礼”上往来犯了“纪”

释疑答问

2016年1月1日前的超计划生育行为如何追究党纪责任?

如何理解新《条例》第133条“处理较轻的”涵义?

文化传承

习近平用典摘读: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

“人生大器”小议

为人处世 本在修身

史:忠于职守,不辱使命

樊宏诫子:戒盈溢 不苟进

“礼”的回归

历史回放

朱德的“五心”家规

果敢务实的一代贤相

为人处世 本在修身
白辉洪
首页
1

  作为《大学》“八条目”之一,修身处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与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间。这样一种排序是颇为讲究的:前四者侧重于内在的涵养,后三者侧重于外在的作为,“修身”则是对两端的沟通。也就是说,借助于修身,内在涵养不是闭目塞听不问世事,而是要始终面向丰富多样的世界;外在作为也不是外在条件的强制推动,而是依据内在德性的主动实践。因此,修身就是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为内容的自我培养,这里既包括知识的学习,更包括道德的修养,由此才能够行得正立得直,在处理家国天下之事时克除私欲的蒙蔽。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射箭之术被儒家认为是仁者之术。《孟子》中说道:“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就是说,射箭首先要端正自身才有可能射中靶心,如果不中也无法归咎于他人,要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正如有德之人平时就注意自我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在受挫失败后不是推卸责任或藏着掖着,将自己扮成清白无辜的局外人,而是主动承担责任,自我反省,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孟子》中还有“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也是说事情做不成功,先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论语》讲“君子不怨”,强调的还是自主自觉意识。

  秦穆公当政三十二年时,获得一个袭取郑国从而向东方发展的机会,但危险性很大。穆公心切,不听大臣劝阻,执意出师远征,结果在崤山败于晋军,三员大将被俘。经此惨败,秦穆公反躬自省,向大臣和将士赔罪,并从此广纳贤才,精心经营关中地区,终为五霸之一,为秦统一六国打下了基础。

  相反,不注意修身的人往往怨天尤人,如楚汉相争中的项羽,勇猛过人,但刚愎自用,不听取他人的劝谏,最后落败至乌江畔时仍无反省,反说是“天之亡我”。抱怨自己时运不济或者遇人不淑,不过是为自己找开脱的借口,不但于事无补,而且也让自己不断落后,沦为浑浑噩噩、得过且过的苟且之人。毛泽东同志将批评与自我批评作为克服官僚主义的方法,习近平同志也强调要用好这一有力武器,让批评与自我批评成为一种习惯、一种自觉、一种责任。这与“反求诸己”是完全一致的。

  收拾精神,自做主宰

  现代社会物质生活丰富、社会关系复杂,有着许多利益诱惑,而手握公权之人更易受到形形色色的引诱,甚至被“围猎”。这就需要我们有高度的精神自觉,抵制诱惑对自身的侵袭。

  唐代诗人李商隐在《咏史》一诗中开门见山地写道:“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这表达了古代中国对于伦理、政治生活的历史经验。一般来讲,一个王朝的开创者往往经历创业之不易,体察民生之多艰,从而能够兢兢业业、恪尽职守。而中后期的君主往往生于富贵,长于深宫,一旦缺乏良好的教导和道德修养,就会沉溺于权力带来的种种享受,任性而为,以至于身死国灭,为人所讥。

  三国时期的孙权有猎射野鸡的喜好。一天孙权打猎回来,重臣潘濬劝谏说:“现在天下尚未安定,有不少国家大事需处理,猎射野鸡也不是要紧的事。”孙权为自己辩解道,现在只是偶尔去一次,不像以前那般。见用言语达不到劝谏效果,潘濬就自己动手毁坏了用野鸡毛装饰的车盖。孙权知其决心,“由是自绝,不复射雉”。而后孙权兢兢业业,专注于朝政,对吴国有开创建立之功。

  春秋时期的晋灵公夷皋则不然。在祖父辈的励精图治下,晋国成了春秋霸主。而“长于深宫”的晋灵公即位后只知道声色犬马,荒淫无道,不理朝政,不行君道,晋国由此走下坡路,以致于后来晋灵公被杀死之时竟没有一个人出来护驾,可见“欲不可纵”。

  实际上,不仅是手握权力者,每一个平凡的人都面临着物质、名利等诱惑。道德修养的高下,即在于是否能够以充分的精神自觉把握住自身,而不是为外在之物所控制和驱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人能否廉洁自律,最大的诱惑是自己,最难战胜的敌人也是自己。一个人战胜不了自己,制度设计得再缜密,也会‘法令滋彰,盗贼多有’。”这正是古代理学提出的“收拾精神,自作主宰”。

  固本培元,修己安人

  《大学》以修身为本,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末,又说“其本乱而末治者,否也”。一个伟大的民族总能在废墟上重建,却很难想象一个缺乏教养的家庭能够生活得幸福。因为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中,人的德性是决定成败的重要因素:具备好的修养才能把握环境,影响他人。我们如果想对社会有所企盼,对他人有所要求,应当反求诸身,加强道德修养。

  孔子被称作“圣人”,并非后世对他的神化吹嘘,他的学生及其同时代的人对他已有很高的评价,如最为聪慧的学生子贡认为孔子乃“天纵之圣”,卫国人就认为上天将振兴天下的重任交与孔子。而孔子如此使人心悦诚服,不仅在于博学多闻,更在于以德立身、以身作则。孔子凭借自身的治理才能,在51岁到55岁4年间先后被鲁定公任命为中都宰、小司空和大司寇。虽然官位连续升迁,却从未听说过孔子有利用职权谋得私利的事情。

  孔子主张“德政”,就是要求为政者首先做出表率。当时鲁国的权臣季康子问怎样才能使老百姓尊敬、服从统治者,孔子答道:“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用庄重负责的态度对待百姓,他们就会尊敬你;孝敬父母,慈爱子弟,他们就会服从;选用好人,教导不好的,他们就有信心、干劲。

  《大学》讲“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每一个人都在社会中承担着相应的责任,党员干部更应带头加强修养,固本培元,成为良好社会风尚的引领者。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哲学系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