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论
系列重要讲话摘录
要闻
学习体会
两会专题
全国政协委员裴长洪:把反腐败与经济发展对立起来,在经济学上不成立
观察台
时评
锐评
论坛
纪律建设·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
“四风”问题监督哨
释疑答问
文化传承
历史回放
社论
系列重要讲话摘录
要闻
学习体会
两会专题
全国政协委员裴长洪:把反腐败与经济发展对立起来,在经济学上不成立
观察台
时评
锐评
论坛
纪律建设·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
“四风”问题监督哨
释疑答问
文化传承
历史回放
作为《大学》“八条目”之一,修身处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与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间。这样一种排序是颇为讲究的:前四者侧重于内在的涵养,后三者侧重于外在的作为,“修身”则是对两端的沟通。也就是说,借助于修身,内在涵养不是闭目塞听不问世事,而是要始终面向丰富多样的世界;外在作为也不是外在条件的强制推动,而是依据内在德性的主动实践。因此,修身就是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为内容的自我培养,这里既包括知识的学习,更包括道德的修养,由此才能够行得正立得直,在处理家国天下之事时克除私欲的蒙蔽。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射箭之术被儒家认为是仁者之术。《孟子》中说道:“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就是说,射箭首先要端正自身才有可能射中靶心,如果不中也无法归咎于他人,要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正如有德之人平时就注意自我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在受挫失败后不是推卸责任或藏着掖着,将自己扮成清白无辜的局外人,而是主动承担责任,自我反省,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孟子》中还有“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也是说事情做不成功,先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论语》讲“君子不怨”,强调的还是自主自觉意识。
秦穆公当政三十二年时,获得一个袭取郑国从而向东方发展的机会,但危险性很大。穆公心切,不听大臣劝阻,执意出师远征,结果在崤山败于晋军,三员大将被俘。经此惨败,秦穆公反躬自省,向大臣和将士赔罪,并从此广纳贤才,精心经营关中地区,终为五霸之一,为秦统一六国打下了基础。
相反,不注意修身的人往往怨天尤人,如楚汉相争中的项羽,勇猛过人,但刚愎自用,不听取他人的劝谏,最后落败至乌江畔时仍无反省,反说是“天之亡我”。抱怨自己时运不济或者遇人不淑,不过是为自己找开脱的借口,不但于事无补,而且也让自己不断落后,沦为浑浑噩噩、得过且过的苟且之人。毛泽东同志将批评与自我批评作为克服官僚主义的方法,习近平同志也强调要用好这一有力武器,让批评与自我批评成为一种习惯、一种自觉、一种责任。这与“反求诸己”是完全一致的。
收拾精神,自做主宰
现代社会物质生活丰富、社会关系复杂,有着许多利益诱惑,而手握公权之人更易受到形形色色的引诱,甚至被“围猎”。这就需要我们有高度的精神自觉,抵制诱惑对自身的侵袭。
唐代诗人李商隐在《咏史》一诗中开门见山地写道:“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这表达了古代中国对于伦理、政治生活的历史经验。一般来讲,一个王朝的开创者往往经历创业之不易,体察民生之多艰,从而能够兢兢业业、恪尽职守。而中后期的君主往往生于富贵,长于深宫,一旦缺乏良好的教导和道德修养,就会沉溺于权力带来的种种享受,任性而为,以至于身死国灭,为人所讥。
三国时期的孙权有猎射野鸡的喜好。一天孙权打猎回来,重臣潘濬劝谏说:“现在天下尚未安定,有不少国家大事需处理,猎射野鸡也不是要紧的事。”孙权为自己辩解道,现在只是偶尔去一次,不像以前那般。见用言语达不到劝谏效果,潘濬就自己动手毁坏了用野鸡毛装饰的车盖。孙权知其决心,“由是自绝,不复射雉”。而后孙权兢兢业业,专注于朝政,对吴国有开创建立之功。
春秋时期的晋灵公夷皋则不然。在祖父辈的励精图治下,晋国成了春秋霸主。而“长于深宫”的晋灵公即位后只知道声色犬马,荒淫无道,不理朝政,不行君道,晋国由此走下坡路,以致于后来晋灵公被杀死之时竟没有一个人出来护驾,可见“欲不可纵”。
实际上,不仅是手握权力者,每一个平凡的人都面临着物质、名利等诱惑。道德修养的高下,即在于是否能够以充分的精神自觉把握住自身,而不是为外在之物所控制和驱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人能否廉洁自律,最大的诱惑是自己,最难战胜的敌人也是自己。一个人战胜不了自己,制度设计得再缜密,也会‘法令滋彰,盗贼多有’。”这正是古代理学提出的“收拾精神,自作主宰”。
固本培元,修己安人
《大学》以修身为本,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末,又说“其本乱而末治者,否也”。一个伟大的民族总能在废墟上重建,却很难想象一个缺乏教养的家庭能够生活得幸福。因为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中,人的德性是决定成败的重要因素:具备好的修养才能把握环境,影响他人。我们如果想对社会有所企盼,对他人有所要求,应当反求诸身,加强道德修养。
孔子被称作“圣人”,并非后世对他的神化吹嘘,他的学生及其同时代的人对他已有很高的评价,如最为聪慧的学生子贡认为孔子乃“天纵之圣”,卫国人就认为上天将振兴天下的重任交与孔子。而孔子如此使人心悦诚服,不仅在于博学多闻,更在于以德立身、以身作则。孔子凭借自身的治理才能,在51岁到55岁4年间先后被鲁定公任命为中都宰、小司空和大司寇。虽然官位连续升迁,却从未听说过孔子有利用职权谋得私利的事情。
孔子主张“德政”,就是要求为政者首先做出表率。当时鲁国的权臣季康子问怎样才能使老百姓尊敬、服从统治者,孔子答道:“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用庄重负责的态度对待百姓,他们就会尊敬你;孝敬父母,慈爱子弟,他们就会服从;选用好人,教导不好的,他们就有信心、干劲。
《大学》讲“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每一个人都在社会中承担着相应的责任,党员干部更应带头加强修养,固本培元,成为良好社会风尚的引领者。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哲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