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2016年第5期

社论

关键在加强党的领导

要闻

习近平:毫不动摇坚持我国基本经济制度 推动各种所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王岐山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委员并参加讨论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方案》

中央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重要论述摘录

学习体会

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

特别关注

增强“四个意识” 深化政治巡视 推动巡视工作向纵深发展

深化政治巡视 发挥全面从严治党利器作用

怎么看中央第九轮巡视的变化与深化

深化政治巡视需要把握什么

巡视为什么必须聚焦全面从严治党

首次集中巡视中央部门有何看点

中央巡视首现“回头看”释放什么信号

专题  树牢“四个意识” 践行“五条体会”

把“四个意识”变为自觉行动

增强政治意识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增强大局意识 自觉服从服务全党工作大局

增强核心意识 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增强看齐意识 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跟上中央要求

管党治党规律的深刻把握 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遵循

深刻理解 深度践行

尊崇党章 德规相依

为实现“四个全面”提供根本保障

坚决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

牢牢把握“治病为了救人”的初心本意

以坚强政治定力厚植党执政的政治基础

牢固树立“四个意识” 深入践行“五条体会”

全面从严治党新实践

体制改革激发纪检工作活力

观察台

重温《党委会的工作方法》着力点在哪里

锐评

一组

时评

落实“两个责任”不能以“声”作则

党员干部遵规守纪才能尽孝

做官不可太像“官”

辩证看“四风”转入地下

对党员和群众,不能混用一把尺子

纪律建设·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

别在社会风俗中迷失方向

祭拜别做这些事,让清明节“清明”起来

从“大钞压桌”到“捐助公益”

释疑答问

党员2016年1月1日以后发生嫖娼行为应如何适用条规和确定处分档次

党员干部因醉酒驾车被判处刑罚应如何给予党政纪处分

广角

图片新闻

工作通讯

关键词解

文化传承

习近平用典摘读: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读书在悟”小议

心正天下正

王昶诫子侄:崇谦实 去浮华

情:真诚厚道 恪守本分

历史回放

刘少奇的严明家风

 

别在社会风俗中迷失方向
本刊记者 石艳红
首页
1

  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们,在遵守法律法规等各种成文规定的同时,还在遵从着一些不成文的、无形的规范和约束——各种风俗习惯。但是,与普通群众不同的是,党员干部必须遵从的纪律要求,许多时候会与“泥沙俱下”的风俗形成矛盾。是守纪律,还是遵风俗,有时会成为党性修养的特殊考验。

  牢记党员的第一身份

  前不久,一条新闻引发了媒体热议。陕西省城固县杜家槽村村主任马某,想给独子操办一场“体面的”婚礼。但是,在向纪委报备酒席数量时,却因为超过了当地规定标准而未获通过。两难之下,他选择了辞职。在他看来,操办婚事是当地的风俗,不好好办,不但自己会被人戳脊梁骨,而且可能会影响小两口的感情。

  尽管辞职,但他作为党员的身份却没有改变,因为违规大操大办儿子婚礼,他最终受到了严肃的党纪处分。这充分说明,尽管党员也是社会生活中的一员,但在各种社会角色面前,其第一身份只能是“党员”,这就意味着其行为规范的标准必须首先是党章党规党纪。因为从宣誓入党那天开始,他已不再是普通群众,必须接受标准更高、要求更严的纪律约束。

  事实上,风俗和纪律中都有中华优良传统文化的基因,因此,大多数的时候,二者并不矛盾。比如,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是各地风俗习惯中所尊崇的,而党章党规党纪也吸取了其中的精华。在去年修订廉洁自律准则和党纪处分条例两部党内法规时,党中央明确指出,立规修规要“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坚持德法相依、德治礼序,把修身立德作为管党治党的必然要求。

  但是,“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形象地道明了风俗的繁杂多样性。在传承优良传统文化的同时,一些地方的风俗也包含有封建迷信等文化糟粕。对于党员尤其是握有公权力的党员领导干部来说,在这些风俗中随波逐流,不但会在群众中产生恶劣影响,更往往由此开始了腐败堕落。比如,大操大办婚丧喜庆、送红包,往往演变成变相的行贿受贿;认干亲、“拜把子”、组织同乡会,往往变成了拉帮结派,搞团团伙伙;带些彩头的打麻将、推牌九、斗鸡,等等,往往逐步变为挪用公款豪赌……

  因此,在父母、儿女、亲友等各种社会角色中,始终牢记党员的第一身份,时刻以党章党规党纪严格要求自己,这不仅是合格党员的重要体现,也是使自己远离腐败危险的可靠保证。

  认准纪律就是红线

  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各种风俗,生老病死、吃穿住行,无所不包,而且,越到基层尤其是农村,“讲究”越多。作为一名党员,每天都要面对这些风俗习惯,那么,哪些是要积极倡导的,哪些是应该予以警醒的,哪些是必须坚决抵制的?怎样才能把握方向,不走错路?

  党章党规党纪就是一条明晰的红线,是取舍判断的刚性标准和行为底线。

  比如,有些地方在清明祭拜时,有请巫婆神汉装神弄鬼、做道场吹打念经等风俗,对这些封建迷信活动,党纪处分条例中明确规定,党员干部无论是“组织”还是“参与”,都要受到纪律处分。而对于春节拜年、办婚丧喜庆事宜收“份子钱”等这些“礼尚往来”的风俗,党员则应该时刻警醒不要触碰纪律红线。党纪处分条例第八十三、八十四、八十五等条款明确规定,对于“收受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收受其他明显超出正常礼尚往来的”礼品、礼金、消费卡等,以及“利用职权或者职务影响操办婚丧喜庆事宜,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的”,要视情节轻重给予党纪处分。

  风俗是人们在共同生活环境下,长期形成的意识行为或生活习惯,对于社会成员有着强烈的行为制约作用。党员干部也是人,面对风俗压力时,不少人因为顶不住压力而屈从,就如前文提到的那位村干部。尽管受到严肃处理,但是,他所表现出来的纠结,也客观反映了基层党员干部的两难选择。对此,许多地方的党组织也在积极探索各种方式,制定了诸如“限桌令”、“限礼金令”、“限客令”等各种禁令,减轻党员干部面临的风俗“枷锁”的重压。福建省三明市明确,对于各种喜庆宴请“非亲不请、非亲不去”,而山东省聊城市更细化了“亲属”的范围,是“直系亲属、三代以内旁系亲属及近姻亲”。还有些地方规定,禁止邀请“同僚”,包括管理和服务对象,同事、部属等利益相关人员。等等。

  尽管这些地方规定还有不完善之处,甚至被媒体评价为“不近人情”、“用药过猛”,但是,却实实在在地为基层党员干部筑起了一道防波堤,减轻了风俗、人情的压力和冲击,有效防止了他们触碰纪律红线,阻断了不少借着风俗人情之名行腐败之实的违纪行为。一位乡镇干部告诉记者,如果不是因为党员干部手里的权力,哪有那么多往来的“人情”。而且,一些“四风”问题也借着风俗之名“阴魂不散”。因此,禁令既可以让大家少犯错误,也使礼尚往来去除“铜臭气”,恢复了其本来温情面目。

  坚持高标准引领新风尚

  风俗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变迁也会不断发生变化,所谓“移风易俗”正是这一含义。明代著名的僧人莲池大师在《竹窗二笔》说,“种种所作所为,凡唱自一人,群起而随之”,然后“靡然成风,不约而合”,道出了先进组织或个人的引领作用,对于风俗改变的重要性。

  在山东省淄博市的南太合村,这里的红白喜事的“份子钱”都是5毛钱,而且这个规矩还坚持了30年。在数额越来越多的“份子钱”已经成为许多人沉重的“人情包袱”的当下,这个风俗显得格外清新。而这个规矩正是由村干部路洪元提倡起来的。1978年,路洪元儿子结婚的时候,村里随礼的最低标准是2毛钱。后来,日子过好了,这个最低标准就涨到了5毛钱。谁家也不缺这五毛钱,于是,不管村里哪家办事,大家都愿意去捧个场、热闹热闹。钱虽少,但情义无价。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朴素的语言道出了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的党员干部,在带头树新风、破旧习上的责任和使命。

  党章规定,共产党员必须履行“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带头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倡共产主义道德”的义务。因此,面对不良风俗,每一名党员干部在坚守纪律底线,洁身自好的同时,还应该坚持高标准,在移风易俗中发挥积极作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引领社会新风尚。

  古人早就提出,管理国家“必先正风俗。风俗既正,中人以下,皆自勉以为善;风俗一败,中人以上,皆自弃而为恶”。形成一个良好的民风社风,不仅关系老百姓生活习惯,更体现着一个民族的精气神儿。当前,面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只有以优良党风带动健康向上的民风社风,才能汇聚亿万人民力量齐心协力、奋勇前行。这既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也是每名党员干部的责任担当。□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