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2016年第4期

社论

牢固树立“四个意识” 更好监督执纪问责 

要闻

习近平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王岐山出席中央巡视工作动员部署会并讲话 

中央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强化问责重要论述摘录 

学习体会

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

全面从严治党新实践

准确把握四者关系 为伟大复兴提供政治保障

特别关注

透析“腐败亚文化”

驱散“精神雾霾” 你我责无旁贷

不抵制,腐败终将砸到自己的脚

变味人情,该抹必须得抹

用法治精神驱散“腐败亚文化”之霾

如何消除“腐败亚文化”影响

观察台

绷紧政治这根弦 牢固树立“四个意识”

纸笔作刀枪,助力全面从严治党

读懂“四个足够自信”的深刻内涵

专题

清风作伴好还乡

老叔的餐馆“转危为安”

小细节体现大变化

“‘打虎’‘拍蝇’都是为咱老百姓”

以前拜财神 现在敬屈子

小镇商业街见闻

春节话“家风”

“没有发现问题”的背后

“红脸出汗”中的精工细活

村支书的“年货”

消失的“麻将街”

“说说我们家乡的新鲜事儿”

锐评

一组

巡视

“政治体检”让哪些问题现形

纪律建设·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

实践“四种形态” 把纪律挺在前面

填报个人有关事项要老实,别碰线

“四风”问题监督哨

在坚持和深化中遏制隐形变异“四风”

执纪审查

挺纪在前,执纪审理应该怎么办

案卷材料移送审理需规范

两个责任

以“述得清”促“落得实”

释疑答问

2016年1月1日前送礼,如何追究党纪责任?

国家级新区管委会是否具有行政处分权

广角

省市动态

地方简讯

图片新闻

文化传承

习近平用典摘读: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人生阅历”小议

诚心诚意为民谋实

易:与时偕行 创新不止

司马光训子:尚节俭 勿奢靡

谈谈规矩

历史回放

周恩来是如何过好“亲属关”的

五大党章:首创中央纪律检查机构

恽代英:“主义和纪律”的忠诚捍卫者

清风文萃

大观园里的“无底洞”

驱散“精神雾霾” 你我责无旁贷
本刊记者 张国栋
首页
1

  所谓“腐败亚文化”,有人解释是在腐败群体乃至社会上流行的,各类容易引发腐败的潜规则及腐朽思想、意识等,它们为腐败提供了土壤和温床。

  “腐败亚文化”具有可怕的“温水煮青蛙”效应——在缓慢加热的温水中,青蛙一开始悠然自得地游动。当水温逐渐升高,它无法忍受想要逃脱时,已经心有余而力不足了,最后,只能无可奈何地被热水煮死。受“腐败亚文化”浸染的人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开始时,你情我愿,送来收往,你好我好大家好;到问题增多深受其害,想要“抽刀断水”时,却欲罢不能,只能望而兴叹。

  现象:屡见不鲜又见怪不怪 

  去年,在北京某机关工作的小李为了让孩子上幼儿园,硬着头皮找熟人送了礼。两个月后,爱人告诉他家长们商量要给老师送面锦旗,小李虽反对,但爱人坚持,他最终妥协。

  陕西西安市民许某曾向媒体反映,8个月大的孩子生病,拐着弯找到了管事的人,孩子终于住进医院。同时,他也表示,每每见到在医院打地铺等待住院的家长,看见孩子在大人怀里痛苦地哭闹,心里又一阵阵发紧:“这些没关系、没熟人的家长和孩子怎么办?”

  凡此种种,屡见不鲜,又见怪不怪。它折射出社会上存在的一种心理:一方面对不良风气和腐败行为十分痛恨,另一方面,在涉及自身利益问题上却纵容自己参与其中。这种对不正之风和腐败的畸形判断、扭曲认知和矛盾选择,久而久之就滋养形成“腐败亚文化”。

  遭遇“心理困境”,是“腐败亚文化”现象的首要特征。有网友总结了国人十大矛盾行为,其中就有,鄙视“拼爹”,却恨爹不成“李刚”;看轻贪官,却幻想“当官发财”;痛恨凡事“以礼开道”,却盼着自己的“礼”顺利送出;反感潜规则,却希望自己是潜规则的受益者。

  “腐败亚文化”的另一重要特征,是深陷“人情社会”。我国是典型的“熟人社会”,许多人遇到问题就要托关系、找熟人,越往基层越是如此。一位群众说,“不找到关系,红包都塞不出去”。

  与“腐败亚文化”的浸染紧密相关,“求人办事”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我们国人的生活中,存在大量求人的事,生老病死都要求人。”2013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民建陕西省委副主委周新生的发言,引起了公众共鸣。他形象地说,“求人者求人,被求者也求人,求人者也是被求者,求人与被求,相互交织构成了一幅壮观的中国式求人图卷。”

  于是乎,人情在求人与被求中,被利益玷污,被世俗埋没,被虚荣挟持,被投机利用。“有关系就没‘关系’,没关系就有‘关系’”“不跑不送、降职使用,只跑不送、原地不动,又跑又送、提拔重用”……曾几何时,善于“钻营”“搞关系”的,不但不会受到指责,反而被羡称为“有本事”、“有门路”,越来越多的人“耳濡目染”、有样学样。风气一成,积重难返。

  原因:由来已久且多种多样 

  “腐败亚文化”,既然被冠以“文化”之名,就表明它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会经常影响人们的认知和行为,同时它的产生和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一时一事,而是由来已久,有着广泛多样的成因。

  “羡腐心理”等传统文化的糟粕,是“腐败亚文化”蔓延的有力推手。中华传统文化历来崇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八德”引导人向善向上,促进家国情怀和修齐治平、崇德重礼等人文精神的传承和延续。但同时,一些“官本位”的封建意识,“千里做官为求财”、“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特权思想等糟粕,也不容小觑地影响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既痛恨腐败、但又羡慕腐败”的扭曲认识,“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等错误观念因之有了不小的市场。

  一切为己的自私心理,是“腐败亚文化”存在的现实基础。有些人请托跑送,直接目的很清楚,要么是争取优质资源,要么是获得不正当利益。即便很多时候,按照正常途径能够解决问题,很多人也选择随波逐流。“一辈子也就生一次孩子,谁都希望少遭点罪。”正如某地一位孕妇说,尽管事先她已通过层层关系,找了一名优秀大夫,但家人仍打算送上点“心意”。

  变味的“人情来往”,是“腐败亚文化”形成的社会因素。人情是人与人之间纯粹、美好、质朴的情感,体现着社会的“温度”。但是,打着人情的幌子,进行物质或利益交换,人情变成“私情”,“人情关系”也就被异化成“封妻荫子”、“照顾乡邻”、“江湖义气”等庸俗关系。

  法治“营养不良”,潜规则大行其道,是“腐败亚文化”扩散的重要原因。2015年9月底至12月初,《人民日报》围绕“何时办事不求人”连续进行了2个多月的报道。相关文章指出,不管是正当还是不正当的需求,都要靠、都得靠抑或都能靠熟人、关系打通关节,久而久之,明规则不畅,潜规则就成了办事者普遍遵守的“规则”。

  一些党政机关和党员干部作风不正,吃拿卡要,也是“腐败亚文化”得以盛行的重要方面。比如,对于打官司要到处找人的现象,习近平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发生这种问题,关键还在政法机关。”对于求人变成常态,全国政协委员周新生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制度有漏洞、有弹性,“这些均可导致寻租求人的行为,可谓有需求亦有供给”。有评论也指出,有些地方和单位对“腐败亚文化”滋生的“边缘腐败”,监管存在严重的软弱化现象,甚至完全缺失,使以权谋私者得不到应有的惩处。

  危害:破坏正义还污染风气 

  对于个人来说,遇事热衷请托跑送,一定程度上可能会为自己捞到好处;但是对社会来讲,由此助推“腐败亚文化”蔓延,害莫大焉。

  助长不正之风,破坏公平正义,阻碍社会发展。无论是求人者请托跑送,还是被求者吃拿卡要,都是不按政策和正常的程序办事,搞歪门邪道。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指出:“如果升学、考公务员、办企业、上项目、晋级、买房子、找工作、演出、出国等各种机会都要靠关系、搞门道,有背景的就能得到更多照顾,没有背景的再有本事也没有机会,就会严重影响社会公平正义。这种情况如不纠正,能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生动局面吗?这个社会还能有发展活力吗?我们党和国家还能生机勃勃向前发展吗?”

  侵蚀主流道德观念,污染社会风气,扩大社会对腐败行为的容忍度。由于“腐败亚文化”的存在,有的人在日常行为中,把拉关系、套近乎,请客送礼、花钱办事视为一种常态,把权钱交易等“等价交换”奉为天然准则:送钱求人的不以为错,收礼办事的心安理得,全然无视党纪国法。这种状况长此以往,必然侵蚀主流道德观念,使全社会的道德状况集体下滑。一项针对青年人的调查显示,在回答自己或成为公职人员后会不会搞腐败的问题时,42.9%的青年选择“不一定”,16.4%的青年表示“会有腐败行为”。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警醒和深思。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冈纳·谬尔达尔在研究南亚若干国家的腐败问题后指出,这些国家之所以腐败盛行,是因为“腐败的民俗学”。在他看来,这些国家的腐败已经渗透到了人们的日常行为模式,成为全社会的行为准则,并且已经形成了一种与主流价值并行的社会心理。显然,如果“腐败亚文化”得不到抵制,就可能演化为非常难以治理的“腐败的民俗学”。

  助推“官本位”意识,侵蚀党员干部廉洁自律防线,增加反腐败难度。由于受“腐败亚文化”的影响,有的党员干部逐步将应该坚持的操守弃之不顾,在利益和人情的怂恿下,违反党纪国法。执纪审查的实践表明,不少违纪违法的党员干部,往往是在“温水煮青蛙”的环境中,在联络感情、正常交往的幌子下,经常性地接受一些“有心人”或者所谓“朋友”的感情投资,心安理得地收受一笔笔数额不大的贿赂,按所谓的潜规则行事,一步步滑入腐败深渊。梳理廖少华、季建业、王敏等党的十八大后落马贪官的堕落轨迹,不难发现其共同点都是被所谓的朋友“拉下水”。

  亚文化必然导致亚健康,亚健康可能就会演变成不健康。如果任由“腐败亚文化”流行,社会生态特别是政治生态将受到严重破坏。“如果地球上没有一口干净的空气,没有一口干净的水,人类也是只有死路一条。”这是最近上映的电影《美人鱼》中的对白。社会生态亦如此,“腐败亚文化”的蔓延,是很多人参与其中的结果,而如果社会风气遭到污染、社会生态受到严重破坏,最终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

  治理:久久为功需始于足下 

  “过去讲‘有理走遍天下’,现在有理的也到处找人。这从另一角度说明,老百姓要办点事多么不易,不打点打点,不融通融通,不意思意思,就办不成事!这种现象一定要扭转过来!”201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这番非常接地气的话,讲到了老百姓的心坎里。

  “腐败亚文化”的形成日积月累,扭转这种不良风气,必定是一场艰苦卓绝的“长期战斗”,不可能一蹴而就。但这也绝不意味着当前就无所作为、要坐等时空流转。相反,只要抓住问题要害,对症下药,定能大有作为。

  “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当前,“腐败亚文化”之所以蔓延,根子在党内、在干部。正所谓,水清沙自洁,官贤弊自绝。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清正严明,形成正气弘扬的大气候,让那些看起来无影无踪的潜规则在党内以及社会上失去土壤、失去通道、失去市场。”破除各种潜规则,遏制“腐败亚文化”蔓延,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各系统的党组织应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直面问题是勇气,解决问题是水平。江苏省委党校副教授贺龙栋认为,虽然说服、教育和引导是道德建设不可或缺的途径和方式,但是要保证道德建设真正取得成效,还需要制度伦理的关怀和支持。因此,能不能完善制度体系,扎紧规范办事的笼子,管住任性的权力,挡住求人的,解脱办事的,既体现各级各部门党组织落实全面从严治要求的决心,也考校其能力和水平。

  同时,要在全社会倡导对不正之风和腐败“零容忍”的廉洁价值观,挤压“腐败亚文化”的生存空间。有的人善恶不分、美丑不辨,对腐败的认知畸形、扭曲,对反腐败认识存在偏差,带来的重要警示就是,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洁文化建设迫在眉睫、刻不容缓。有专家建议,应进一步统筹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形成合力,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反腐倡廉观念,摒弃错误认识,在面临找不找、送不送的“心理困境”时,做出正确选择。

  这其中,广大党员干部应带头做表率,树立良好的家风家教。党员干部要以学习贯彻新修订的《准则》《条例》为契机,追求道德高线,坚守纪律底线,强化规矩意识,坚持依法办事,公道正派、谨小慎微。“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坦荡做人、谨慎用权的党员干部越来越多,来找来送的人必然会越来越少。”一位网友说。□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