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
要闻
中央精神
学习体会
全面从严治党新实践
特别关注
观察台
专题
锐评
巡视
纪律建设·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
“四风”问题监督哨
执纪审查
两个责任
释疑答问
广角
文化传承
历史回放
清风文萃
社论
要闻
中央精神
学习体会
全面从严治党新实践
特别关注
观察台
专题
锐评
巡视
纪律建设·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
“四风”问题监督哨
执纪审查
两个责任
释疑答问
广角
文化传承
历史回放
清风文萃
“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
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一生勤奋,著作等身。其中有两部书影响深远。一部是《资治通鉴》,为历代政治家、军事家所必读。另一部就是《温公家范》,简称《家范》。司马光自己曾说,《家范》比《资治通鉴》更重要,因为“欲治国者,必先齐其家”。
《家范》总结了历代家庭教育的经验,以总论“治家”的意义开篇,从祖、父、子、兄弟、叔侄等各个方面,为家人处理家庭关系立下可以遵循的教导,成为北宋以来各个时代都十分重视的家庭修身教育的范本。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给予《家范》极高评价:“至德以为道本,明道先生以之。敏德以为行本,司马温公以之。”
司马光还专门为其子司马康撰写了《训俭示康》,就日常居家与入朝为官的具体伦理道德对他的儿子进行谆谆教诲。在这篇著名的家训中,他集中强调生活中尚节俭、戒奢侈的重要性,开篇即说,“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文中指出,“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意思是说,节俭是各种好品德共有的特点,奢侈是各种罪恶中的大罪。
司马光之所以将崇尚节俭、戒止奢侈腐化的生活作为首要问题提出,与北宋初期的社会风气有着密切关系。司马光的父亲是天圣年间的群牧判官,相当于现在的司局级部门主管,他在家庭中宴请宾客,都是去市场上买普通酒水和简单梨枣果品小菜招待,餐具是普通的陶器和漆盒,敬酒也不过三巡、五巡。那个时代官员士大夫待客普遍提倡勤勉节制,很少有人攀比高下。但是到了司马光做官的时代,社会风俗大变,士大夫官员宴请宾客,用酒都是特殊定制、果品菜肴都是外地运送的稀有特产,品类繁多,杯盘都摆满食案……“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一时风气如此,好像谁不按照这个标准去宴请社交,就会被人嘲笑。
竞相攀比的奢侈之风越演越烈,社会风俗迅速恶化,使得许多老成持重的士大夫忧心忡忡,他们深知民风如草,风行草偃。所以,高居庙堂的有识之士会尽量在各种场合规谏皇帝和高级官员体恤民艰,并注重在更为广泛的社会家庭层面,推崇读书修身、勤俭持家的家风。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最高阶层的经筵日讲(即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还是士大夫、百姓教书育儿,都特别重视以身作则、训导家人。北宋著名宰相李沆当年曾经在开封城的封丘门附近为自己修建了宅邸,房子简陋、狭小,大门前甚至连马都难以掉头转身,许多下级官员都说他的宅子太小了。李沆却笑着说:“这里作为家庭使用,已经很宽敞了。”司马光特意将李沆的故事浓墨重笔地记载在《家范》中,就是要强调面对奢侈腐化的社会风气,身居高位的士大夫们更应当以身作则,不能助长这种风气。
司马光在长期的仕宦经历中,都秉承“于物淡然无所好”的精神,他一生节俭,即使官至宰相还一直如此。他与夫人未生育,但也不愿纳妾以继香火。有个叫刘蒙的下级官员以为他太穷纳不起妾,就写信给他,希望资助他五十万缗钱来买个小妾。司马光回信说:我平时“食不敢常有肉,衣不敢纯有帛”,粗衣蔬食,怎么会花那么多钱纳妾呢?后司马光收养了族人之后司马康为子,并严以训教。
司马康自幼随父仕宦,考中进士后,积极参与朝政,以天下、民心为关怀,事父母至孝。史载其“为人廉洁,口不言财”。司马光去世的时候墓前立神道碑,皇帝派人赏赐二千两白银作为经费,司马康认为这些钱都是官钱,取之于民,坚辞不受。他为官期间,品行正直,以天下为己任,声誉也非常高。他四十一岁去世,从公卿士大夫到市井百姓,都前往吊唁,为之痛惜。这种道德操守和声誉的获得,与司马光的殷殷教诲有着密切的关系。
《温公家范》中说:“圣人遗子孙以德、以礼,贤人遗子孙以廉、以俭。”官员的勤俭、廉洁在人民心中有着强大的道德感召力。司马光六十八岁去世,当时京师百姓停止市场交易进行吊唁,老百姓悲痛“如哭其家人”。这种感召力不仅局限在北宋之域,当时与宋对立的辽、金政权都对司马光尊崇有加。金熙宗的一位丞相过生日,他就以司马光画像作为赐礼。可见,这种勤俭朴素的官德,也是天下人共同尊崇的道德。正是通过这些日常生活中的言行教诲,才能培养出一种廉洁自律的道德修养,同时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精华传承给后人。这是古代先贤留给后人的真正财富,对中华民族的今天依然有着重要价值。□
卜宪群点评
尚节俭、戒奢靡,是中华传统廉洁文化优秀遗产,至今仍有着不朽价值。“俭节则昌,淫佚则亡”“以俭得之”“以奢失之”,是我国传统思想家、政治家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总结出的治国理政的厚重经验。
历史地看,任何王朝衰亡的出现似乎都可以追溯到统治阶级的奢靡腐化,或与其有直接关系,或与其有间接关系,总之难以逃脱内在的联系。对于统治阶级来说,奢靡腐化是以他们手中掌握的政治权力为基础的,奢靡腐化必然导致压迫和剥削加重,导致官场风气败坏,进而影响社会风气;对于社会来说,追求奢靡的风尚,是以社会财富分配严重不均为基础的,必定加剧社会矛盾的激化;对于家庭和个人来说,奢靡腐化是以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基础的,必定造成家庭败落的悲剧。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君子以德华国”“以俭为礼”。历代清醒的政治家、思想家,不仅将节俭视为官德、礼治的最基本要求,也视为治国、理家、立身的基本原则。而“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更是中国普通老百姓遵奉的经典。司马光的《温公家范》一书和《训俭示康》一文流传至今,正是这个道理。卜宪群: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