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
要闻
中央精神
学习体会
全面从严治党新实践
特别关注
观察台
专题
锐评
巡视
纪律建设·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
“四风”问题监督哨
执纪审查
两个责任
释疑答问
广角
文化传承
历史回放
清风文萃
社论
要闻
中央精神
学习体会
全面从严治党新实践
特别关注
观察台
专题
锐评
巡视
纪律建设·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
“四风”问题监督哨
执纪审查
两个责任
释疑答问
广角
文化传承
历史回放
清风文萃
朱熹在解释《大学》八条目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比喻,他说“格物”“致知”是“梦觉关”,“诚意”“正心”是“善恶关”。也就是说不去格物、致知,那么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就可能处在睡梦当中,把自己主观对世界的想象当成世界客观真实的状态;不去诚意、正心,则不能做一个符合基本道德要求的人,不能够提升人之为人的精神境界。对人的修养来说,格物、致知更偏向认识论,而诚意、正心则更加偏向人的内在道德意识的锻炼。
那么,什么是诚意呢?按照理学家的解释,“意”是心之所发,也就是我们人的思虑、念头。诚意,就是让我们的念头做到“实”,符合善的标准,而且做到“不自欺”。
慎独而意诚,时刻以道义要求自己
有的人并不是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好的,但是会去做善的事儿,而有时人会出于私意不去做善的事儿,所以《大学》要求人要在意念上“实用其力”,当念头产生之后,要努力地把意念变为“诚”的状态。如果发现自己的想法不合于善,还要给自己的行动找理由,为自己开脱,在《大学》看来这就叫作“自欺”。“诚意”的功夫要求即使是一个微小的念头,我们也要谨慎对待、分辨善恶。
在朱熹看来,一个人如果闻到臭味,一定会发自本心地厌恶,看到美色一定会发自本心地喜爱。“恶恶臭,好好色”是人最自然的反映,面对恶臭和美色,内心所产生的想法不会有半分虚假,如果能在道德实践中做到不违背、不欺骗自己明善的心,自觉地按照善去行动,也就做到了“诚意”。
因此,“诚意”最重要的要求是“慎独”。日常生活中,我们有各种纪律性的约束,在这些外在的强力约束面前,人的私意往往不容易表现出来。而一旦把人放置在一个没有了监督的环境中,人心的自我监管可能就会放松,这个时候就很有可能恣意妄为。
杨震是东汉著名的清官。当他调任东莱太守之际,曾经举荐过的一个官员王密带了十斤黄金来拜访他。杨震当场表示拒收。王密对他说:“这事儿不会有人知道。”杨震却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说无知?”当时只有杨震、王密两人,杨震收下钱也不会留下什么证据,如果这时候杨震意稍有不诚,被黄金诱惑,那么也就不会有世人所称颂的“关西孔子杨伯起”了。而杨震所讲的“四知”恰是在强调,人对自己的意识是最为清楚的,人怎能做了亏心事还要自我欺骗呢?
而要做到诚意、慎独,就要做到“心中有主”,时时刻刻用道义要求自己。《论语》中曾参讲“吾日三省吾身”,意思是一个人要成为君子,就要每天从多个方面进行自我检讨。新时期,党员领导干部也需要做到每日三省吾身,用党规党纪来检查自己的日常行为,时时提醒自己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时刻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刘少奇曾撰文指出,一个认真进行道德修养的共产党员,“他无私心,在党内没有要隐藏的事情,‘事无不可对人言’,除开关心党和革命的利益以外,没有个人的得失和忧愁。即使在他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他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他的工作经得起检查,绝不害怕别人去检查。他不畏惧别人的批评,同时他也能够勇敢地诚恳地批评别人。” 刘少奇同志的论断,明确地将“慎独”与党员的自我修养结合起来。如何做到“事无不可对人言”?那就要自己的想法、念头没有私心杂念,做到“此心光明”,每一个想法都做到合于善。对党员领导干部来讲,什么是我们的想法需要合的“善”呢?那就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即党的根本利益,能够时时刻刻以此审视自我的想法,是党员干部“诚意”的基本要求。
真正的“诚意”功夫需修身以严、为民谋实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党员干部“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那么党员干部如何能切实做到“三严三实”呢?意识上的修养要求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如果仅仅只在表面上注重强调“严”与“实”,就会流于“虚”,只有在意识深处认识到“三严三实”的必要性,在意识上严格自我要求,才能做到真的“严”,在想法上做到诚心诚意为群众着想,才能做到真的“实”。
朱熹是著名的思想家,但他并不只是嘴上讲道理而已,他为官只有7年时间,却每到一个地方都以“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精神要求自己,把百姓当成与自己血脉相连的同胞,万物当成自己的同类,爱人爱物。
南宋淳熙六年,他在南康为官即将离任之际,有人纵马踏死一个小孩,朱熹马上将此人抓捕,并要求下属严加审问。下属官员敷衍了事,不对此人处理,朱熹发现后马上将负责的官吏和犯人一起押来审问。有人质疑朱熹处理得太严,可朱熹说做官就是要维护国家法度,保护百姓利益,如果对违法之人不加严惩,就是对良善群众的伤害。直至把此事处理完毕,朱熹才跟后任官员办理交割。当众人送别朱熹时,他向众人讲解了北宋理学家张载的《西铭》,在他看来,为官之人,不能只站在自己的利益角度考虑问题,而应该在认识深处,把穷苦残疾、无依无靠的人当成自己受苦的兄弟,时刻想着他们的饥寒,而不能因自己的私意有所懈怠、有所偏倚。朱熹受到后人的尊重,不仅仅是因为思想上的成就,也因为他本人修身之严、为民谋实,他在地方所创立的社仓直到清代还发挥着赈济乡里的作用。
《大学》讲“诚于中,形于外”,认为人的身心是一元的,内心所想一定会表现为外在的身体形态、语言形态。一个党员干部,只是嘴上讲群众的利益,而没有在内心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就一定会在为群众办事时出现懈怠;如果只考虑自己的得失,在乎自己的面子,那么最终只会“自欺欺人”。
清代诗人郑板桥有诗言:“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不管自己的官是大是小,都要时时刻刻关注人民的疾苦,老百姓的一举一动都联系着为官者的情感。也只有做到“一枝一叶总关情”,才能称得上是真正做到了对百姓“实心实意”,才是党员领导干部真正的“诚意”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