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2015年第23期

社论

根子在党委 关键靠担当

要闻

习近平:脱贫攻坚战冲锋号已经吹响 全党全国咬定目标苦干实干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校工作的意见》听取关于巡视55家国有重要骨干企业有关情况的专题报告

习近平在中央军委改革工作会议上强调全面实施改革强军战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

赵洪祝在中央纪委派驻机构全覆盖工作动员部署会议上强调坚持改革创新强化责任担当 坚决落实派驻机构全覆盖的重大决策部署

特别报道

铁规发力 荡涤歪风扬正气

八项规定,引领管党治党全面从严

没有休止符 永远在路上

大事记

关键词

亲历:八项规定带来的新变化

办公室小了 干部作风实了

少了攀比 多了情谊

“西湖会”变成“开心茶馆”

家常的升学宴

平民百姓的消费天堂

女娲公祭大典“瘦身”记

便民办税“惊喜”连连

“不能再打公款消费的算盘了”

特别关注

巡视全覆盖助力央企全面从严治党

逐一扫描,央企巡视全覆盖如何步步推进

精准把脉,央企哪些问题现了形

标本兼治解决突出问题

央企巡视全覆盖舆情分析

在唤醒党章党规党纪意识上下工夫

创新方法才能突出监督实效

部分被查处国企高管案例分析

评论:央企巡视全覆盖意蕴深远

盘点巡视央企中的“热词”

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 全力抓好央企巡视整改

专题

部分省区市践行“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纪实(下)

新疆:严明政治纪律 确保政令畅通

河南:把严明纪律体现在日常监督管理中

陕西:把党章党规党纪作为监督执纪的准绳

上海:巡视推动纪律挺起来立起来

江西:推动信访举报工作挺纪在前

观察台 

从中国传媒大学8名党员干部受处分说起

时评

看反腐成效不宜短视

成败多在公私之间

纪律建设

把握运用“四种形态” 提升监督执纪水平

突出抓早抓小 创新派驻监督

岱山:布下捕捉问题线索的“天罗地网”

坚持用纪律和规矩管住大多数

台州:“四早”机制唤醒党章党规意识

“四风”问题监督哨

公款K歌K掉了“乌纱帽”

镇长“公车公借”被查 书记履责不力受处

广角

图片新闻

一线传真

数说纪检

地方简讯

标题新闻

关键词解

锐评

一组

环球

联合国深受腐败问题困扰

文化传承

“思想者”小议

知行合一 止于至善

慎交友 戒妄议

兴:同心协力,共担重任

历史回放

76年前的一场党纪教育

 
“三纲八目”古今谈
知行合一 止于至善
赵金刚
首页
1

  在《大学》的“三纲领”中,“止于至善”居于最后,它是对“明明德”“亲民”的最高要求,是道德修为的至高境界。

  什么是“至善”?什么又是“止于至善”呢?倘若把“至善”直接说成是“最高的善”,有些空洞玄虚,让人无法把握。朱熹曾解释,“事事物物皆有定理”,每一件事儿、每一个东西都有确定的客观的法则或道理,“至善”就是这事事物物的定理。

  做事把握分寸,追求恰到好处

  有了“至善”,“明明德”“亲民”并非高悬于九天之外,而是蕴含在我们的言行举止当中。也就是说,“至善”就是我们做任何一件事儿都有的那个恰到好处的点,而“止于至善”就是能够在每个具体实践中做到“恰到好处”。做个比喻,我们做事儿就好比射箭,箭有箭靶,“至善”就是靶心,“止于至善”就是射中靶心。既然凡事要以射中“靶心”为佳,那我们就需要把握好分寸,做事追求恰到好处,否则就会过犹不及。

  比如,做子女的对待父母要做到孝,孝就是子女的至善。这个孝并不是抽象的一个字,它包括很多具体的行为和方式,做子女的要努力知道哪些行为是恰当的合乎孝的行为。父母生病不为父母求医问药就是不孝,但如果相信某些迷信的说法,割掉大腿上的肉给父母当药吃,就是愚孝,就是过犹不及。又如,黄香是古代孝子的典范,他在九岁的时候,就知道在炎热的夏季为父母搭蚊帐、扇扇子,冬天则用自己的身体温暖父母的被窝,让父母睡得更好。“黄香温席”的故事常被拿来教育世人对父母要贴心,但如果今天听了黄香的故事就完全照搬,则是泥古,不懂得时代的变换。只有把握孝道的精神实质,结合今天具体的生活情境,才能说在这件事儿上做到了“至善”。

  由此可知,“至善”追求的是知行合一,而非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大学》讲“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也就是说,在实践中只有我们知道了至善所在,我们的心志才会有定向;心定了,做事才会保持内心的平静;只有内心平静,才能做事做到心安;而只有心安才能够处事精详;处事精详才能在实践中切实做到“恰到好处”。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做到实事求是,心平气和,踏踏实实地做自己应该做好的事,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至善”。

  坚定信念,笃实行动

  “至善”还要求我们一方面坚定信念、立下志向,另一方面笃实去做、保持力度、善作善成,这些内容看似简单,实则需要坚韧的耐力才能做到。《论语》中也曾有过这样一段对话:

  冉求跟孔子讲:“我不是不欣赏老师您讲的道理,只是我的力量做不到。”孔子听后回答道:“力量不够的人,努力做到一半暂时停下休息,而你现在是自己给自己划下界限不再前进。”

  孔子的意思表达得很清楚,一旦人们知道了什么是“至善之道”,就不要在主观上自我“画地为牢”,而应该努力地朝着目标去做。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像冉求这样的人并不在少数,有一些人知道什么是好的事儿,知道怎么做有益于自己的道德修养、有益于集体的利益,但他们就是出于一己私利,给自己找各种理由不去做,这样的人永远也达不到“至善”。

  冉求在孔子的弟子中属于聪明人,最后却没有继承孔子的事业,真正继承孔子衣钵的反而是弟子当中一个著名的“笨人”——曾参。《论语》当中言“参也鲁”,意思是说曾参反应迟钝、先天资质不太好,但正是这样一个人,却被宋代的一些理学家公认为《大学》的作者、传承了孔子的学问。曾子的成就就是靠着“坚定信念”“笃实行动”。《论语》中记载曾子每日三省其身,按照老师教导的道理认真反省自己一天的行为,始终“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做事力求“忠恕”贯之,一生朝着儒家所讲求的“至善”努力实践。

  历史上像曾子这样的“笨人”最终取得大成就的不在少数。曾国藩资质绝非上佳,但自从30岁立下“学作圣人”之志后,便开始了艰苦卓绝的自我砥砺。正如他在给弟弟们的家信中写下的:“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官囊积金道子孙为可羞可恨。”在后来的几十年中,他始终强调“有恒”,每日认真书写日记,细细对照检查一天的言行,发现其中哪一点不符合要求的,就甄别出来,深刻反省。在有关曾国藩的史料文件中,我们没有发现任何一笔营求私利的记载,反而有较多因为生活困窘为利心所扰,导致曾国藩不断的自我批评。以至于梁启超称赞曾国藩,言其一生“制之有节,行之有恒,实为人生第一大事”。

  历史上有聪慧资质而最终无所成就的人不在少数,这些人不是不知道什么是至善,不是没有立过志,但却很少能坚持下来。而另一些人资质上佳,却不肯像曾子、曾国藩那样“恒久实行”,终其一生毫无作为。

  《荀子·劝学》言:“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千里马跨越一次也超不过十步,劣马拉车坚持走十天也能走很远,究其原因就在于锲而不舍。我们不能因底子好就沾沾自喜,也不必因资质平庸就自暴自弃。“不恒其德,或承之羞”,没有恒久的品德,终究达不到至善的境界,反而可能受到羞辱。只有用心专一、笃行不倦,才能知至善之所在,积善成德,最终达到道德修为的最高境界。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