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2015年第6期

社论

把纪律挺在前面,协调推进“四个全面”

要闻

习近平总书记同代表委员共商国是

王岐山同志与代表委员议反腐

赵洪祝主持传达贯彻全国两会精神会议并讲话

两会专题

习近平总书记两会论全面从严治党

王岐山同志两会谈正风反腐

正风反腐,助推经济发展步入良性轨道

正风反腐,为全面深化改革清淤排障

正风反腐,让法治精神随严明纪律立起来

正风反腐,给老百姓实实在在获得感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谈推进纪律检查体制改革

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委书记王三运谈落实主体责任

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厉以宁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裴长洪

纪检监察机关代表委员谈担当

市委书记、市长代表谈落实主体责任

全国政协委员谈价值观与反腐败

“塌方”过后如何面对

两会十大热词

时评

两会期间打“四虎”折射出什么

推不动的公车改革为什么动了

保证金只是违规发奖金的幌子

论坛

全面从严治党关键在治、要害在严

瞒报个人重大事项就是对组织不忠诚

讲规矩是对党员的基本要求

执纪

如何认定张某在工行改制前后收受钱款的行为

监督

搞好专项巡视需强化“四种意识”

江苏:在巡视中锻炼优秀干部

风范

清风盈袖净无尘

追忆

我们向吴波学什么

走近一个高洁的灵魂

警示

能人“马甲”下的腐败样本

环球

2014国际反腐败形势分析

新风

父亲的遗产

新鞋子,旧鞋子

诚信

文苑

“学思践悟”小议

穿件“怕”字编织的软猬甲

明“礼”与“讲规矩”

金钱是成功的标志吗?

有感于赵简子的“哭”

把自己守成一株草

失之在俄顷 积之在平日

部分被查处国企高管案例分析
本刊记者 赵振宇
1

  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任务,国有企业尤为紧迫。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正风反腐的步步深入,一些违纪违法的国企高管相继被查处。截至11月24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纪律审查”栏目中,已发布171名国企高管接受调查或被查处的消息。这些案例的背后,一些共性问题值得关注。

  必须盯紧身处重要岗位的“关键少数”

  “一些领导人员围绕业务开办关联公司进行利益输送”“有的领导和关键岗位人员搞权钱、权色交易”“ 一些企业领导人操控审批权谋取腐败‘黑金’”……十八大以来中央巡视组向央企的巡视反馈中,“领导”二字频频出现,仅2015年第一轮专项巡视反馈,就出现了85次以上,警示国企领导人员廉洁风险的严重性。

  “纪律审查”栏目发布的案例,充分印证了这一判断。171名落马国企高管中,担任董事长、总经理、党委书记的共104人,约占总数的61%。其中,以二级公司一把手为主,但也不乏华润(集团)有限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宋林,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原董事长、党委书记徐建一这样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的主要负责人。

  “企业一把手权力相对集中,在监督制约不够严密和有效的条件下,很容易成为脱缰的野马,滑向贪污挪用、权钱交易的深渊。”湖南省法学会廉政法学课题组组长邓联繁教授说。

  一把手被“围猎”风险高,其他领导班子成员和关键岗位工作人员也不容忽视。中央巡视组在巡视过程中发现,这些人由于在一定程度上掌握着企业资源、资产、资金的管理处置权,也容易成为不法之徒争相“围猎”的对象。中国冶金科工股份有限公司原副总工程师张哲英就是利用职务之便,通过虚增工程量套取巨额工程款据为己有。

  这样的案例还有不少。171名落马国企高管中,副职和其他班子成员共52人,约占总数的30%;关键岗位负责人,如总会计师、办公室主任等共15人,约占总数的9%。透过这些案例和数字,就不难理解巡视组建议国有企业“制定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划定权力运行范围,加强重点岗位、关键岗位的监督制约”的良苦用心。

  必须加大对关键领域的监管力度

  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报告强调,要完善国有资产资源监管制度,强化对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的部门和岗位的监管。

  这一论断的背后,有着充足的数据和事实支撑。171名落马国企高管中,大多来自能源、通信、交通运输、金融等领域。其中,能源领域最为集中,仅石油、电力、水力领域就有47名高管落马,约占总人数的27%。其他比较突出的领域依次为机械制造、金融、文化传媒、钢铁冶金、通信、建设、运输、旅游等,反映出资金密集、资源富集行业正风反腐形势的严峻复杂。

  “这些领域的企业关系国计民生,且大多资本雄厚,由于行业特点多处于垄断地位,掌握着稀缺的市场资源,容易成为权力寻租和权钱交易的重灾区。”中国纪检监察学院副教授贺夏蓉说。财政部公布的统计数字显示,截至今年10月末,国有企业资产总额达到117万亿元。随着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入,国有资本正进一步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和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领域集中,强化监管的任务更显紧迫。

  掌控密集资金,也使得国企贪腐案件往往涉案金额巨大,影响恶劣。如广州市国营白云农工商联合公司原经理张新华,不仅收受巨额贿赂人民币9000多万元、港币800多万元,还伙同他人共同侵吞巨额国有资产合计人民币2.4亿元,成为近十年来广州市纪委查处的单个领导干部涉案金额最大的一宗案件。

  值得注意的是,国企中一些腐败分子为获得更大利益,常常在经济上相互牵连,共同进行贪污腐败活动。因此,对他们的查处有时也表现出“查处一个、揪出一窝”的现象。从中央纪委网站公布内容来看,仅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一家就相继有7人被查,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则以6人紧随其后。

  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大对关键领域的监管力度。在加强巡视等外部监督的同时,也需要国有企业不断完善内部监管,通过改革完善体制机制,斩断利益输送链条,压缩腐败滋生空间,通过从严问责等方式,把压力层层向下传导,努力防范国有资产流失。

  必须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沿

  171个案例中,有69人公布了调查结果。其中不仅指出了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玩忽职守等严重违纪涉嫌违法问题,而且越来越注重“用纪律的语言描述问题”,大量违纪问题也被严肃指出。

  69人中,违反廉洁纪律情况最多,约有54人次,表现多为“利用职务之便为他人谋取利益”“收受贿赂”等;违反政治纪律、政治规矩约有10人次,表现为“ 不执行组织决定”“ 干扰、妨碍组织审查”等;违反组织纪律8人次,多为“ 卖官鬻爵”“隐瞒不报个人有关事项”等;违反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15人次,表现为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四风”方面的问题。

  “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四风’问题看似轻微,损害的却是党的形象。我们在巡视中,都把发现这类问题摆在重要位置。”曾参与巡视多家央企的中央第十三巡视组副组长王海沙说。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国有企业之所以尤为紧迫,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党的领导弱化、管党治党不力。一些国企高管常以企业属性特殊为由,不严格执行党规党纪,假借接待之名公款打高尔夫球、公款吃喝、公款旅游,没把这些事情当成违纪行为。

  纪律面前没有特殊,越往后执纪越严。必须用同一部党章、同一套纪律衡量国有企业党员干部的行为,让国企高管感受到纪律的威严。宝钢集团原党委常委、副总经理兼广东韶关钢铁有限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赵昆,就是因为违规公款接待、收受礼品、出入私人会所、打高尔夫球等问题,被免去一切职务。

  全面从严治党,国有企业不能例外。巡视作为尖兵、利剑,正有力地推动着国企的党风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不断前进。随着一批批违纪违法高管的落马,一支守纪律、讲规矩的国企领导人队伍正在建立起来,一个风清气正人心顺的良好发展环境正在形成。全面从严治党,为国有企业全面深化改革保驾护航的效果正在显现。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