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论
要闻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校工作的意见》听取关于巡视55家国有重要骨干企业有关情况的专题报告
习近平在中央军委改革工作会议上强调全面实施改革强军战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
赵洪祝在中央纪委派驻机构全覆盖工作动员部署会议上强调坚持改革创新强化责任担当 坚决落实派驻机构全覆盖的重大决策部署
特别报道
特别关注
专题
观察台
时评
纪律建设
“四风”问题监督哨
广角
锐评
环球
文化传承
历史回放
社论
要闻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校工作的意见》听取关于巡视55家国有重要骨干企业有关情况的专题报告
习近平在中央军委改革工作会议上强调全面实施改革强军战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
赵洪祝在中央纪委派驻机构全覆盖工作动员部署会议上强调坚持改革创新强化责任担当 坚决落实派驻机构全覆盖的重大决策部署
特别报道
特别关注
专题
观察台
时评
纪律建设
“四风”问题监督哨
广角
锐评
环球
文化传承
历史回放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通过7轮巡视,完成了对55家国有重要骨干企业的巡视全覆盖,舆论对此予以强烈关注。
7轮巡视中,前四轮各巡视了一家国有重要骨干企业。2014年第三轮中央巡视增至8家,同期中央纪委和其他相关部委密集发声,一些有针对性的制度安排和措施也接连出炉,巡视全覆盖进程明显加快,舆情关注也逐步上升。2015年的首轮巡视更是全部瞄准26家央企,由13个巡视组展开“一托二”专项巡视;第二轮巡视中26家单位有17家央企,占比六成以上。
主要问题占比分析
中央巡视组向央企反馈的主要问题,可以归纳为管党治党不力、顶风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以权谋私贪污受贿、官商勾结利益输送、违反企业决策制度、业务环节廉政风险较高、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不到位、对既有问题整改不力、选人用人不规范等9类。通过对2015年前两轮中央巡视反馈进行词频分析,显示“管党治党不力”“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不到位”“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违规进行利益输送”提及率列为前四,成为央企巡视中反映出的突出问题。
新表述频频亮相引领舆论话语权
中央巡视反馈“直戳要害、不留情面”,获得舆论好评。反馈中对违纪违规行为的概括性新提法,也持续引发舆论聚焦。
以2015年中央第二轮专项巡视反馈为例,央企普遍存在管党治党不严、顶风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违规盲目决策造成国有资产重大损失、与民企勾肩搭背输送利益、亲属子女在本系统内经商办企业、带病提拔干部等突出问题。对此,中央巡视组通过很多新表述加以描述,如中国邮政集团的“以贷谋私,人情贷、顶名贷、冒名贷”,中国铁路总公司的“靠路吃路”,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的“出了问题包着裹着”“‘四风’问题边反边犯”,中国铝业公司的“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中国东方航空集团公司“干扰巡视”等。
巡视反馈中的新词,频频刷新公众对央企腐败现象的观感。通过对被巡视企业腐败现象的深刻洞察和精辟阐述,进一步掌握了央企反腐的舆论话语权,有利于进一步凝聚舆论共识,推动央企反腐持续深化。
被巡视企业应对能力影响舆情
从舆情分析看,央企对涉腐舆情应对能力存在一定差别,整体上还有提升空间。部分央企表现出积极主动姿态,及时发布信息,有效引导舆论,较平稳地渡过舆情敏感期。如中石化集团公司被巡视期间,媒体曝出其下属油服公司总经理薛万东被调查,仅仅20余分钟后,中石化官方微博就作出回应,通报薛万东被免职决定,并表态“对任何违纪违法行为始终保持零容忍,无论涉及谁,坚决查处,绝不手软”。从舆论走向看,这些回应内容成为后期媒体报道的重要信息源,舆论引导作用明显,从源头上减少了网络流言和不实猜测,对重塑集团形象等起到了重要作用。
再如今年中央第二轮专项巡视消息公布后,媒体对铁路总公司格外关注,在新闻标题中就频繁提及,如“包含铁总等26家单位”、“包含铁总等17家央企”、“首次涉及铁路系统”、“首次触及铁路系统”等,舆论关注度很快排在被巡视单位的首位。10月22日公布巡视反馈问题后,再次引发舆论的强烈关注。监测显示,10月22日至27日,有关铁路总公司巡视问题反馈的直接新闻报道多达330余篇,另有3000余篇报道提及铁路总公司。对此,铁路总公司一直以积极态度应对,巡视期间多次对外通报违规违纪案例,及时向社会公开巡视进展情况,展示对巡视工作的高度配合。尤其是对于郑州铁路局的问题,巡视期间公开通报了多起违规违纪案件,并公布了对当事人的处分结果。尤其是对郑州铁路局所出现问题的处理中,通报措辞严厉,并指出郑州铁路局有拒不配合巡视组工作的情况,引发舆论热议,塑造了绝不包庇隐瞒、坚决正风反腐的形象。
与上述应对及时、措辞得当、获得舆论一定程度认可的情况相反,近年来包括巡视中也有部分央企面对涉腐舆情时,出现了消极应对甚至回避漠视等失误,致使企业一度陷入舆论被动。有的虽然作出了及时回应,但措辞笼统,且未公开具体整改措施,公众对此反应一般;有的虽然进行了回应但没有发布实质性信息,或因舆情压力被动回应,舆论反馈偏负面;更有企业在危机应对上出现明显失误,甚至否认事实、掩盖矛盾,致使负面影响持续扩大,对企业形象造成严重损害。对此,央企在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中,应充分重视并稳健应对涉腐舆情,树立清新透明的良好企业形象。
央企涉腐舆情热度似有所下降
从今年中央第二轮专项巡视反馈开始,媒体对巡视反馈的报道重心出现偏移,央企不再是舆论关注的重中之重。从舆情分析看,有关国企党员领导干部被调查的舆论声量低了很多,代之以巡视反馈中频繁出现的央企对违纪违法行为处理不力的表述。
此外,此前国资委通报了54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问题,包括国投集团、南航集团、哈电集团等十数家央企涉及公款吃喝、公车私用、公款旅游、大操大办、违规收送礼品礼金等八项违规违纪行为。在对有关违规违纪人员的处理中,警告、降级等党政处分成为普遍做法,也引起了舆论的关注。
对此,结合此前印发的《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中央审议通过的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意见,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以及王岐山同志多次强调的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可以看出央企巡视“全覆盖”之后,对国企将继续保持高压正风惩腐态势。国企自身也将进一步强化党的建设,把外在压力转化为内生动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上述动态表明,全面从严治党正致力于改变以往要么是“好同志”、要么是“阶下囚”的状况,以挺纪在前姿态将正风反腐从末端处置向前推,以达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效果。在这种态势下,十八大以来国企贪腐党员领导干部被调查掀起舆论广泛关注的现象或将减少,关于“四种形态”中提及的“大多数”现象将成为重要内容。相应之下,应对也需从相对剧烈但短促的舆情,向相对温和但持久的党纪政纪处分舆情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