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2015年第18期

社论

坚持高线 守住底线

要闻

习近平出席联合国发展峰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王岐山在纪检监察干部监督工作座谈会上强调
严管就是厚爱 信任不能代替监督

王岐山在福建调研时强调
全面从严治党 严明党的纪律 把握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

赵洪祝在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座谈会上强调
强化巡视利剑作用 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有力保证

专题  锲而不舍 狠抓节点

锲而不舍 狠抓节点

中秋国庆纠“四风” 中央纪委再紧弦

各地各部门抓节点纠“四风”工作综述

中秋、国庆节前再访“反‘四风’一键通”举报窗口

“集体研究决定”难逃纪律处罚

临时工私用公车惹祸 一把手履责不力得咎

那个屡屡犯戒的村支书被开除党籍

打“擦边球”的心理要不得

切不可以身试纪

纠“四风”为什么要狠抓节点

节点最容易出哪些问题

抓节点,纪委“大招”有哪些

抓节点战绩大盘点

特稿

2015中国共产党与世界对话会侧记

践行“三严三实” 强化自身建设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

特别关注  不担责就要被问责

中央纪委转发河南省委通报震动当地
把自己摆进去 将责任扛起来

河南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尹晋华谈落实“两个责任” 抓住了从严治党的关键

释放有责必问、问责必严的强烈信号

不担责就要被问责

履责不力 必挨“板子”

以担当精神扛牢“两个责任”

在定责履责追责中扛起主体责任 

根本在担当 关键在落实 

打好从严管理干部“组合拳” 

必须把主体责任落到实处 

“四个到位”推动主体责任落地生根

真追究倒逼真担当 

当好“啄木鸟” 做好“护林员” 

有虎气 勇担当 敢亮剑 

坚决履行好监督责任 

以勇于担当精神推动监督责任落地生根

短评:用问责这面镜子照照自己

时评

查处“南充案”再次彰显全面从严治党决心

谁在为顶风违纪者说情

压实责任才能避免监管缺位

监督“八小时以外”手伸得太长吗?

锐评

一组

纪律建设·把纪律和规矩挺在法律前面

哪些“好处”不能沾

把“挺纪”特色贯穿纪检监察工作全过程

洛阳:快查快办提高纪律审查效果 

枣庄:确保纪律处分决定执行到位 

临朐:聚焦问题立规矩挺纪律 

灌南:做好纪律审查“后半篇文章” 

巡视 

整改,与深化改革同向而行

释疑答问

张某的贪污数额是否应包含开票税费

纪律审查应避免三个证据误区

文化传承

“人生千万”小议

家,人格养成的第一课堂

德:循行察看

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

历史回放

烽火家书

写在毛巾上的爱国情怀

两个抗日名将的迥异结局

清风文萃

孔府家风故事三

 

孔府家风故事三则
王雷
首页
1

  衍圣公,是孔子嫡派后裔的世袭封号,始于北宋至和二年(1055年),终于民国时期(1935年),承袭了32代,近900年。历代衍圣公都在孔府里办公和生活,孔府的一景一品、一石一树,均受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泽被,以及为政以德的孔氏家风熏陶。滴水藏海,关于孔府的三则故事,虽然短小,今日读来不免意味深长。

  “见不善如探汤”

  在孔府西学门内,有一口大铁锅,每天孔家的烧水户都会自带薪材烧水,水沸即回,开水无人使用。虽然人们觉得怪异,但这是多年沿袭的祖传之举,不得随意更改,因此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前夕。

  其实,这水并非白烧,当中蕴涵孔子“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的深意。这句话出自《论语》,意为见到完美的,自我比对还有什么差距,看见丑陋、邪恶的事应不为,为则如同把手伸向开水,必须赶快缩回。衍圣公作为朝廷要员,经常与官员、宾客接触,难免会遇到一些“不善”的人与事。祖辈于西学出口处设一锅开水,就是要提醒子孙后代“见不善如探汤”,时时拂拭心灵的杂草,日日修炼高尚的情操,保持敬畏,而非心存侥幸。

  “公爷过犭贪了”

  孔府是一座住宅与官衙合一的建筑,在宅与衙分界处有一道内宅门,门里面有一幅特殊的彩色壁画,上面有一头貌似麒麟的神兽,叫做“犭贪”(音同“贪”)。壁画中,“犭贪”的四周布满彩云,彩云之中全是被它占有的宝物,但“犭贪”并不满足,仍张着血盆大口,妄图将太阳吞入腹中,终因贪得太多,难以承载,落了个葬身大海的下场。

  孔府内宅门照壁上的这幅画名为“戒贪图”,绘于明代,其用意非常明显,那就是借“犭贪”的丑恶形象作为家族正心修身的家训,以告诫子孙,切不可贪婪纵欲。

  孔府主人衍圣公请工匠绘制“戒贪图”时,还立下一个特殊的家规:每当衍圣公从内宅出来路过照壁时,跟班的差人必须高喊一声:“公爷过犭贪了!”表面上是出于礼仪向外通报衍圣公要出门,实则是提醒衍圣公到外面后,一定要以德为本,保持清廉俭朴的良好形象。

  “冷板凳”

  孔府大堂和二堂是衍圣公处理政务的办公场所,在大堂与二堂连接的穿堂厅内,有两条长凳,本地人称之为“冷板凳”。

  “冷板凳”背后的故事发生在明代,一代权臣严嵩被弹劾、朝廷将要治罪时,专程到孔府请当时的衍圣公出面为他说情。严嵩与孔府关系非同寻常,严嵩的孙女嫁给孔子六十四代嫡孙、衍圣公孔尚贤,严嵩与孔府结成姻亲。权倾天下的严嵩,因其倒行逆施变成万民唾骂、朝野共讨的罪臣,他想通过衍圣公圣人之后的特殊身份,到嘉靖皇帝那里为自己说情免罪。

  严嵩急匆匆地赶到孔府后,经仆人禀告多时,不见回音,就坐在穿堂厅的红色长凳上,烦躁不安。严嵩坐等了一天,衍圣公孔尚贤不徇私情,始终不予接见。严嵩无果而返,没过多久就被朝廷查办,抄没了不义而来的家产。对此,后人有诗曰:敦实红漆阁老凳,观者嬉笑讽严嵩。权奸当道多显贵,身败难求衍圣公。这也生动见证了诗礼传家、深受勤廉家风影响的孔氏后裔风范。

  通过 “探汤”示警、“犭贪”壁戒贪行为与视觉相配合的特殊家规,以及“冷板凳”的故事,能够体会孔子后裔要求子孙修身齐家、德高行洁的良苦用心。“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个人和家庭的品德,终将汇聚成一个民族、国家的价值观,成为民族精神之源、治世经国之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