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2015年第18期

社论

坚持高线 守住底线

要闻

习近平出席联合国发展峰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王岐山在纪检监察干部监督工作座谈会上强调
严管就是厚爱 信任不能代替监督

王岐山在福建调研时强调
全面从严治党 严明党的纪律 把握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

赵洪祝在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座谈会上强调
强化巡视利剑作用 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有力保证

专题  锲而不舍 狠抓节点

锲而不舍 狠抓节点

中秋国庆纠“四风” 中央纪委再紧弦

各地各部门抓节点纠“四风”工作综述

中秋、国庆节前再访“反‘四风’一键通”举报窗口

“集体研究决定”难逃纪律处罚

临时工私用公车惹祸 一把手履责不力得咎

那个屡屡犯戒的村支书被开除党籍

打“擦边球”的心理要不得

切不可以身试纪

纠“四风”为什么要狠抓节点

节点最容易出哪些问题

抓节点,纪委“大招”有哪些

抓节点战绩大盘点

特稿

2015中国共产党与世界对话会侧记

践行“三严三实” 强化自身建设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

特别关注  不担责就要被问责

中央纪委转发河南省委通报震动当地
把自己摆进去 将责任扛起来

河南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尹晋华谈落实“两个责任” 抓住了从严治党的关键

释放有责必问、问责必严的强烈信号

不担责就要被问责

履责不力 必挨“板子”

以担当精神扛牢“两个责任”

在定责履责追责中扛起主体责任 

根本在担当 关键在落实 

打好从严管理干部“组合拳” 

必须把主体责任落到实处 

“四个到位”推动主体责任落地生根

真追究倒逼真担当 

当好“啄木鸟” 做好“护林员” 

有虎气 勇担当 敢亮剑 

坚决履行好监督责任 

以勇于担当精神推动监督责任落地生根

短评:用问责这面镜子照照自己

时评

查处“南充案”再次彰显全面从严治党决心

谁在为顶风违纪者说情

压实责任才能避免监管缺位

监督“八小时以外”手伸得太长吗?

锐评

一组

纪律建设·把纪律和规矩挺在法律前面

哪些“好处”不能沾

把“挺纪”特色贯穿纪检监察工作全过程

洛阳:快查快办提高纪律审查效果 

枣庄:确保纪律处分决定执行到位 

临朐:聚焦问题立规矩挺纪律 

灌南:做好纪律审查“后半篇文章” 

巡视 

整改,与深化改革同向而行

释疑答问

张某的贪污数额是否应包含开票税费

纪律审查应避免三个证据误区

文化传承

“人生千万”小议

家,人格养成的第一课堂

德:循行察看

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

历史回放

烽火家书

写在毛巾上的爱国情怀

两个抗日名将的迥异结局

清风文萃

孔府家风故事三

 

烽火家书
栗瑞义
首页
1

  1946年秋,一封来自革命圣地延安的家书,历时四个多月,坎坷辗转多地,被寄到国统区河北青县王福庄戴家。这是戴元毅(原名戴元平)音讯断绝近十年后,写给父母和儿子的第一封家书,更是一封见证一个抗日家庭的烽火家书。

  故事还得从戴元毅的父亲戴重泰讲起。戴重泰出身贫苦,青年时参军成为一名清盛军营官。在甲午战争期间,他率部参加平壤战役,在与倭寇的作战中英勇负伤。由于晚晴政府的腐败无能和清军部分高级将领贪生怕死,清军在朝鲜一败再败,当戴重泰冲出倭寇的埋伏,踏上安东(今丹东)鸭绿江堤后禁不住回首痛哭,并挥拳怒吼:“小日本——我与你不共戴天!此仇定报!我辈不能,儿孙继之!” 对晚清政府彻底失望的戴重泰,无奈落魄回到河北青县老家。

  多年后,戴重泰的独子戴元毅如他所愿走上了抗日革命道路。1935年秋,戴元毅加入中国共产党。当时,他的公开身份是天津市民众教育馆馆员,开办民众夜校。工作任务主要是帮助河北省委宣传部长李铁夫同志编辑出版《华北烽火》《民众抗日救国报》等革命刊物,发展党员并在河东民众夜校内成立党的河东地下区委,参加“天津市文化界救国会”和“天津市民众救国会”活动等。

  1936年底,戴元毅在天津英租界参加“天津市民众救国会”的活动时,被英租界的便衣巡捕头目发现,联系人王惠民当即被捕,戴元毅侥幸逃脱,但他的身份就此暴露,无法在天津继续工作。李铁夫同志与他谈话,告知组织上决定让他去延安。

  1937年初,戴元毅回家告别亲人,临行前父亲戴重泰斩钉截铁地对他说:“你放心地走吧,打不跑小日本你不要回家!”

  奔赴延安后,由于战局不便通信,戴元毅从此与家中音讯断绝,以致家人以为他已在抗战中牺牲。1944年春,在抗战已出现胜利曙光时,戴重泰心有不甘地走到了人生尽头。

  1946年秋,戴元毅妻子王凤琴的一个侄儿匆匆来访,他把王凤琴拉到一边,悄悄告诉她:“姑爷戴元毅来信啦,寄到李村去啦,怎么去取?”那时候,戴家所在的王福庄是国民党统治区,所以信不敢直接带回家。

  “啊!他还活着?!”王凤琴两腿一软,瘫在了地上。

  近十年了,在王凤琴的心中,丈夫早已不在人世。当她把这一喜讯告诉全家时,一家人喜极而泣,这是全家人近十年埋在心底却不敢说出口的期盼哪!今天总算盼到了!

  哭归哭,当务之急是尽快把信取回来。戴元毅之子戴家樾盼父心切,自告奋勇去取信,可王凤琴怕出意外,坚决不让儿子冒险。最后大家商定,由正帮着戴家干秋活的柳吉海老人去取。因为柳吉海的老丈人家在李村,借去老丈人家之名取信,不会引起别人注意。拿到信后,柳吉海把信缝在夹袄里,又在上面补了一块破补丁。就这样,终于平安地把信取回来了。

  打开已严重破损的信封,里面装着六张粗宣纸印制的竖格红笺纸,这是用毛笔竖写的两封信。篇幅较长的一封,是戴元毅写给父母的,其中有这样几句话:“儿以身许革命,不能侍奉双亲,养老送终……儿只有努力革命事业,全心全意给劳苦人民服务……把孝于双亲的忠诚意愿,扩大到全国全世界人民身上,这样来报答父母养育之恩,来尽人子的孝道。”另一封是写给儿子戴家樾的:“我参加革命不能照顾家庭生活,望你好好下苦种地,凭自己劳力换取衣食……只要有革命政府在,不愁将来无饭吃。”戴家樾边念边哭,当把信念完,已泣不成声,他与全家哭作了一团。

  信是取回来了,但这是一件随时可能给家中带来不测的物品。王凤琴曾几次下决心烧掉它,可每每举而又止……

  为保险起见,起初她让隔壁的邻居藏匿家书。信放在邻居那儿的日子,她的心好像也随着信离开了这个家,每天总好像有什么事儿似的。她知道自己实在是割舍不下这写满丈夫字迹的家书,于是决心自己珍藏。

  但是放哪儿呢?她琢磨了好长时间,最后相中了西厢房。西厢房房顶上弯曲的柳木柁中有一个窟窿,她轻轻撬起堵在上面的泥片,把用旧蓝布裹好的信放到里面,然后用泥片重新堵上固定好。

  就这样,从延安寄来的这封家书,在西厢房里静静地沉睡着。此后,先后跟随毛主席、党中央经历从延安撤到晋西北、又从晋西北到西柏坡、再从西柏坡进入北平三次“大搬迁”的戴元毅与家人取得联系。但这封家书却是如此珍贵,戴家人一直把它当作一段尘封的记忆不敢惊动。直至1971年,戴家翻修西厢房时,这封沉睡了25年的家书传到了戴家下一代人的手中。(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