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2015年第18期

社论

坚持高线 守住底线

要闻

习近平出席联合国发展峰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王岐山在纪检监察干部监督工作座谈会上强调
严管就是厚爱 信任不能代替监督

王岐山在福建调研时强调
全面从严治党 严明党的纪律 把握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

赵洪祝在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座谈会上强调
强化巡视利剑作用 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有力保证

专题  锲而不舍 狠抓节点

锲而不舍 狠抓节点

中秋国庆纠“四风” 中央纪委再紧弦

各地各部门抓节点纠“四风”工作综述

中秋、国庆节前再访“反‘四风’一键通”举报窗口

“集体研究决定”难逃纪律处罚

临时工私用公车惹祸 一把手履责不力得咎

那个屡屡犯戒的村支书被开除党籍

打“擦边球”的心理要不得

切不可以身试纪

纠“四风”为什么要狠抓节点

节点最容易出哪些问题

抓节点,纪委“大招”有哪些

抓节点战绩大盘点

特稿

2015中国共产党与世界对话会侧记

践行“三严三实” 强化自身建设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

特别关注  不担责就要被问责

中央纪委转发河南省委通报震动当地
把自己摆进去 将责任扛起来

河南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尹晋华谈落实“两个责任” 抓住了从严治党的关键

释放有责必问、问责必严的强烈信号

不担责就要被问责

履责不力 必挨“板子”

以担当精神扛牢“两个责任”

在定责履责追责中扛起主体责任 

根本在担当 关键在落实 

打好从严管理干部“组合拳” 

必须把主体责任落到实处 

“四个到位”推动主体责任落地生根

真追究倒逼真担当 

当好“啄木鸟” 做好“护林员” 

有虎气 勇担当 敢亮剑 

坚决履行好监督责任 

以勇于担当精神推动监督责任落地生根

短评:用问责这面镜子照照自己

时评

查处“南充案”再次彰显全面从严治党决心

谁在为顶风违纪者说情

压实责任才能避免监管缺位

监督“八小时以外”手伸得太长吗?

锐评

一组

纪律建设·把纪律和规矩挺在法律前面

哪些“好处”不能沾

把“挺纪”特色贯穿纪检监察工作全过程

洛阳:快查快办提高纪律审查效果 

枣庄:确保纪律处分决定执行到位 

临朐:聚焦问题立规矩挺纪律 

灌南:做好纪律审查“后半篇文章” 

巡视 

整改,与深化改革同向而行

释疑答问

张某的贪污数额是否应包含开票税费

纪律审查应避免三个证据误区

文化传承

“人生千万”小议

家,人格养成的第一课堂

德:循行察看

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

历史回放

烽火家书

写在毛巾上的爱国情怀

两个抗日名将的迥异结局

清风文萃

孔府家风故事三

 

家,人格养成的第一课堂
颜炳罡
首页
1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价值追求,正所谓“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齐家之首要为德,中国历代家训、家规、治家格言,无不重视子女的德行培育。中国人相信“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故而许多家庭无不在家庭教育中重视德。

  三国时期,魏兖州刺史、加扬烈将军王昶教育儿子说:“夫孝敬仁义,百行之首,行之而立,身之本也。”《颜氏家训》明确告诫子孙:“巧伪不如拙诚”“一伪而丧百诚”,将诚信视为齐家之基。南齐中书舍郎周临终告诫儿子:“不患不富贵,但当持之以道德。”房玄龄集古今圣贤名句,书于屏风,令儿子各取一具,陈列于堂,并告诫儿子们不可骄奢淫逸,而崇尚忠节。

  作为官宦之家,为官清廉是家诫、家训、家规的重要信条,南朝人徐勉遗清白于子孙,千古传颂。徐勉身居吏部尚书、中书令等要职,不营产业,家无蓄积,还常将自己的俸禄分给亲戚中的穷乏者。门人故旧劝他为自己、为儿孙留点财富,他说:“人遗子孙以财,我遗之以清白”。在他看来,如果子孙有才能,自己便可获取财富,足以自养,如果无才能,所有财富积累终为他人所有。徐勉的高风亮节,为世人称道,“遗清白于子孙”也成为历代清吏恪守的千古明训。

  浙江浦江的郑家,号称江南第一家,以孝义治家,历南宋、元、明三代,历十五世同居,绵延360年,鼎盛时有3000人共食,和睦相处。郑家有条家规:“子孙出仕,有以脏墨闻者,生则削谱除族籍,死则牌位不许入祠堂。”郑家为官做宰者有170多位,无一贪赃枉法之徒,这就是祖训家规在浦江郑家发挥的作用。这也说明中国的祖训家规不是空洞无力的道德说教,而是家族制度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在家为孝子,许国为忠臣,中国传统社会所谓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一个家庭或家族的家声、名誉、社会评价也直接关系到它的兴衰存亡。

  在传统中国文化中,家庭是人格形成的第一课堂。人,一出生就被投入到父母经营的文化氛围中,进入了父母主持的家这所特殊的学校。在这个学校里,父母是子女的老师,乃至是子女永远的老师。父母教会孩子说话,教会孩子穿衣、吃饭,教会孩子行为规范以及辨别是非、对错、善恶等等,祖父母、外祖父母是父母教育孩子的督导者或协助者,亲戚、邻里是父母教育孩子是否成功最初的评判者、鉴定者。

  父母传给子女的生活知识和人格修养来自于他们的长辈,这种代代相传的价值观、处世原则、行为规范,为一个家庭自觉或不自觉地加以遵守、模仿,乃至传承下来,成为这个家庭世代相沿的家风或门风。一个人如果继承了优良的家风,甚至还将其发扬光大,就是众人口中的光大门楣,就是孝子贤孙。相反,一个人不仅不能继承优良家风,甚至辱没祖宗清誉,玷污了祖宗的名声,中国人就称其为不肖子孙。

  无论是古代家风,还是现代家风,最重要的特点是崇德重文,“忠厚传家”“诗书继世”几乎是全体华人共同的家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社会是由许许多多的家庭组成,因而家风、家教直接影响着社会风气、社会教化乃至全民族的精神品质。进入21世纪的今天,呼唤起人们对中国古老家风、家教的记忆,对于建设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对于提高国人精神品质乃至我国的国际形象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