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2015年第18期

社论

坚持高线 守住底线

要闻

习近平出席联合国发展峰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王岐山在纪检监察干部监督工作座谈会上强调
严管就是厚爱 信任不能代替监督

王岐山在福建调研时强调
全面从严治党 严明党的纪律 把握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

赵洪祝在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座谈会上强调
强化巡视利剑作用 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有力保证

专题  锲而不舍 狠抓节点

锲而不舍 狠抓节点

中秋国庆纠“四风” 中央纪委再紧弦

各地各部门抓节点纠“四风”工作综述

中秋、国庆节前再访“反‘四风’一键通”举报窗口

“集体研究决定”难逃纪律处罚

临时工私用公车惹祸 一把手履责不力得咎

那个屡屡犯戒的村支书被开除党籍

打“擦边球”的心理要不得

切不可以身试纪

纠“四风”为什么要狠抓节点

节点最容易出哪些问题

抓节点,纪委“大招”有哪些

抓节点战绩大盘点

特稿

2015中国共产党与世界对话会侧记

践行“三严三实” 强化自身建设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

特别关注  不担责就要被问责

中央纪委转发河南省委通报震动当地
把自己摆进去 将责任扛起来

河南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尹晋华谈落实“两个责任” 抓住了从严治党的关键

释放有责必问、问责必严的强烈信号

不担责就要被问责

履责不力 必挨“板子”

以担当精神扛牢“两个责任”

在定责履责追责中扛起主体责任 

根本在担当 关键在落实 

打好从严管理干部“组合拳” 

必须把主体责任落到实处 

“四个到位”推动主体责任落地生根

真追究倒逼真担当 

当好“啄木鸟” 做好“护林员” 

有虎气 勇担当 敢亮剑 

坚决履行好监督责任 

以勇于担当精神推动监督责任落地生根

短评:用问责这面镜子照照自己

时评

查处“南充案”再次彰显全面从严治党决心

谁在为顶风违纪者说情

压实责任才能避免监管缺位

监督“八小时以外”手伸得太长吗?

锐评

一组

纪律建设·把纪律和规矩挺在法律前面

哪些“好处”不能沾

把“挺纪”特色贯穿纪检监察工作全过程

洛阳:快查快办提高纪律审查效果 

枣庄:确保纪律处分决定执行到位 

临朐:聚焦问题立规矩挺纪律 

灌南:做好纪律审查“后半篇文章” 

巡视 

整改,与深化改革同向而行

释疑答问

张某的贪污数额是否应包含开票税费

纪律审查应避免三个证据误区

文化传承

“人生千万”小议

家,人格养成的第一课堂

德:循行察看

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

历史回放

烽火家书

写在毛巾上的爱国情怀

两个抗日名将的迥异结局

清风文萃

孔府家风故事三

 

“中共从严治党的勇气和成就令人钦佩”
——2015中国共产党与世界对话会侧记
本刊记者 李伯昌 张国栋
首页
1

  9月8日至10日,当代世界研究中心和中央纪委国际合作局在京联合主办了“2015中国共产党与世界对话会”。来自33个国家和地区的80多位前政要和有关专家学者出席会议,核心议题是“从严治党:执政党的使命”。

  会议期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出席会议的60多位外方代表,在坦诚友好的气氛中“零距离”对话,回答了外宾关心的有关问题,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合法性源自于历史,是人心向背决定的,是人民的选择。执政党的使命决定了必须从严治党,执政党对人民的承诺就是它的使命。全面从严治党,既要把理想信念宗旨这个核心价值观作为“高线”,又要守住党的纪律这条“底线”。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沿,小错提醒、动辄则咎,坚持“高线”、绝不允许突破“底线”。

  外方代表普遍认为,中国共产党敢于直面问题的勇气和反腐败成就令人钦佩,从严治党、惩治腐败成效显著。他们表示,通过权威解读和研讨,对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的理念、制度创新和实践成果等有了更加客观全面的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努力和探索为各国政党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

  主动搭建交流平台彰显自信开放

  中国共产党作为有着13亿人口大国的执政党,领导着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改革发展,一举一动都牵引着世界的目光。其中,反腐败就备受瞩目。

  “习近平总书记讲到,腐败会导致亡党亡国。从西方国家的视角看,中共到底以多大力度、何种方式推进从严治党和反腐,很多人对此非常关注。”比利时马达里亚加-欧洲学院基金会执行主任皮埃尔·德福安说。

  有媒体注意到,这次对话会是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首次举办以从严治党为主题的国际会议。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王家瑞在开幕式上表示,我们就是要建立一个平台,给大家输送来自权威部门的重要信息,欢迎对“中国共产党可以怎么做”广泛发表意见。

  2014年,中央纪委对涉嫌严重违纪的中管干部结案处理和立案审查68人;截至今年7月,全国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9.4万件,集中对“四风”问题、“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等21个方面进行专项治理……对话会一开始,中央纪委副书记、监察部部长黄树贤,中央组织部副部长陈向群,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陶凯元等有关领导,向与会代表开诚布公地介绍了我们党从严管党治党、纪法分开等工作情况。

  开幕式上,南非前总统姆贝基、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分别致辞,积极评价中共从严治党和反腐败的理念、做法,认为与世界的对话彰显了中共的执政自信与开放。

  随后,在以“廉洁政治:多少条道路通罗马?”“惩治腐败:执政党能自我监督吗?”“依规治党:如何认识国法与党纪?”“全球合作:如何共筑防腐反腐网络?”为主题的四个分议题研讨中,中方代表就从严治党的理念、实践、成效、存在的问题等与外方代表进行深入交流,并第一时间解疑释惑。

  政治决心和勇气是反腐成功的关键

  “在很多国家,基层干部被抓,高层领导却没事。但中国却是‘老虎’‘苍蝇’一起打,没有人可以逃脱党纪国法的制裁。”博茨瓦纳前总统费斯图斯·莫哈埃称赞中国反腐败过程公开、公平、公正。

  来自英国剑桥大学的学者马丁·雅克说:“除了中国,看不到还有哪个国家如此重视反腐败。”与会代表认为,政治决心和勇气正是反腐败获得成功的关键。

  北京大学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主任潘维认为,“腐败的定义是简单清楚的,就是以公权谋私利。坚决反对腐败,就是要让绝大多数人民满意,就是在为人民服务。”

  “反腐败的方法很多,但最有效的莫过于最高领导者把反腐败作为明确目标,并以最坚强的意志执行。”泰国正大管理学院校长助理、博士委员会副主席洪风非常认同这一观点。

  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治国理政战略布局,强调党纪严于国法,零容忍惩治腐败,持之以恒纠正“四风”,发挥巡视利剑作用,深化纪检体制改革,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沿……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的这些重要举措,都是与会代表热烈讨论的话题。

  “中国共产党现在拥有8700多万名党员,比澳大利亚全国人口都多,管理如此之大的政党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反腐败是一个永远的过程。中国在反腐败问题上采取的做法十分有效,中国故事是一个好故事。”陆克文对中共从严治党的举措非常赞赏。

  印度中国问题研究所中国问题专家马诺拉杰·莫汉蒂见微知著——此次来中国“发现一个老朋友的办公室变小了”,由此切身感受到正风反腐的成效。他认为,中国把反腐败作为战略来推进,为探讨反腐败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

  党纪严于国法是与会代表非常关注的话题之一。马来西亚马华公会纪律委员会副主席林时清说:“一个政党的强大,关键在于组织;而组织的强大,关键在于纪律。”他认为,“执政党可以、也必须在党内机制和国家制度上落实自我监督。”

  对话会期间,受邀参观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也给与会代表留下深刻印象。丹麦哥本哈根商学院亚洲研究中心主任柏思德认为,利用新兴技术构建与公众沟通的平台,展现出中共倾听民声的意愿,同时网络举报也是公众监督的重要方式。

  中国的反腐探索具有世界意义

  对话会不仅加深了外方代表对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和反腐败生动实践的认识,更让他们感受到了中共的担当精神。

  当今世界,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腐败是各国共同面对的严峻挑战,每个国家的有效治理之策都是对人类反腐败的贡献。这是与会代表达成的重要共识。

  “鉴于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中国如何解决腐败问题对于世界具有重要意义。”姆贝基坦言,“腐败问题在很多非洲国家都存在,非常有必要从中国借鉴经验。”

  蒙古自然环境旅游部前部长朝格特巴塔尔认为,“中共严惩腐败,不仅对党内、国内有积极影响,对周边邻国也有很强的示范效应,给周边乃至世界都传递了积极信号。”

  从海外“猎狐”到发布“百名红通”,从《北京反腐败宣言》到“天网行动”,十八大以来,中国在凝聚反腐败共识、加强国际合作方面主动作为,向世界表明打击腐败的坚定态度,提供了反腐败跨境合作的中国经验。与会代表对此给予赞赏,呼吁各国加强协调,进一步提升交流协作水平。

  “腐败是全球性问题,也应通过全球合作来解决。”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张克斯表示,国际反腐合作应建立在法治基础上,中美应尊重彼此的法律体系,加强协调配合。

  建立并不断扩大共识,是有效开展反腐败国际合作的重要基础。荷兰莱顿大学当代中国问题研究专家彭轲建议,“西方国家应更多了解中国的政治和法律体制,中国也要进一步熟悉国际法律制度,可以通过组织培训等方式增进互信、促进合作。”

  ……

  坦诚对话、深入交流,实地考察、热烈互动,加深了解、消除疑虑,对话会取得良好效果。“从中共防治腐败的实践效果看,执政党完全能够实现自我净化、自我监督。”韩国峨山研究院院长咸在凤通过研讨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展望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的未来,与会代表也给予乐观评价。皮埃尔·德福安说:“中国人做到了许多世界上无人能做到的事情,在反腐败问题上为什么不能?”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