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
要文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专题 铭记历史 圆梦中华
胜利日大阅兵
缔造胜利的伟大精神
保障胜利的作风与纪律
引领胜利的中流砥柱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基石
“四风”典型问题监督哨
时评
锐评 一组
纪律建设·把纪律和规矩挺在法律前面
论坛
释疑答问
文化传承
清风文萃
社论
要文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专题 铭记历史 圆梦中华
胜利日大阅兵
缔造胜利的伟大精神
保障胜利的作风与纪律
引领胜利的中流砥柱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基石
“四风”典型问题监督哨
时评
锐评 一组
纪律建设·把纪律和规矩挺在法律前面
论坛
释疑答问
文化传承
清风文萃
“巡”是个形声字,它的篆书写法是。它由左边的(辵,即“辶”,像行走之形,读chuò)和右边的(巛,即川,像河流之形,读chuān)组成。
仔细看“巡”的古文字形,可以发现,它的样子就是人沿着通衢大道与江河山川不停地行走。所以,《说文解字》解释“巡”字:“巡,延行貌。从搋,川声。”所谓“延行貌”,就是人不停行走视察的样子。
“巡”一开始就和国家政权有关,这是因为“巡”是古代天子的职责。早在上古时期,就有了天子巡视之制。
《史记·五帝本纪》曾记载,人文始祖黄帝在位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巡视中度过。“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短短几十字,描述出黄帝巡视地域之广。通过巡视,黄帝安抚了四方新归附的黎民百姓,拓展了华夏先民的生存空间,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舜帝也曾巡视天下,“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五月,南巡狩;八月,西巡狩;十一月,北巡狩,皆如初……五岁一巡狩,群后四朝。”这里的“巡狩”,也写作“巡守”,指的是古代帝王视察地方官员是否忠于职守。
舜帝的巡守,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用了大约三个月的时间。这种工作,每五年进行一次。通过实地调查,舜帝校正了历法,统一了度量衡,并且救济灾民,惩处不法之徒,加强了中央权威。
舜帝贵为天子,仍不辞劳苦,坚持亲自巡守,最后驾崩在南巡的路上——“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至今湖南仍有舜帝陵的存在。
秦朝统一中国后,建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国家政务日益繁重,仅仅依靠天子出巡已不足以应对历史的新变化,而且皇帝出巡往往兴师动众,花费巨大。所以,中央政权对地方官员的巡视工作,越来越多地交给监察官员——御史承担,帝王派员巡视也成为中国巡视制度的另一种形式。
随着巡视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从汉代开始,“巡”“视”二字开始连用,并形成固定的词语搭配,表示上级对下级的巡访与视察。
“巡”为什么会与“视”形成词组呢?这与“视”的意义是相关的。
“视”的小篆写法是“”。右边的,甲骨文的写法是,是个会意字。它的下面是一个侧面站立的人形——(人),上面用了极其夸张的手法,突出这个人的眼睛——(目),像一个人瞪大眼睛在看的样子,说明它的意思是直接的、细致的观察。左边的偏旁(示),本义是古代祭祀的祭台,象征着神圣的国家政权。
“巡”与“视”合并一起,“视”成为代表国家政权层面的“视察”,也因此具有了神圣的意义。
国家层面的“视”不仅仅是看,它还是治国者的基本职责。《尚书·洪范》记载,“视”是治国者“五事”之一,对“视”也有明确的要求:“视曰明”。《论语·季氏》也记载,“子曰:视思明。”所以,“明”是对“视”的基本要求。
“明”,就是明察秋毫。在古代官衙大堂上,人们常见一块大匾,上面写着“明镜高悬”四个大字,可是,它的典故也许很多人并不清楚。
晋代葛洪辑抄的《西京杂记》记载,秦始皇曾经得到一面长方形的铜镜,高5尺9寸,宽4尺,镜子的怪异之处是能照见人的五脏六腑,“人有邪心,则胆张心动。秦始皇常以此镜照宫人,胆张心动者杀之”。因为这个典故,后人就借“明镜高悬”比喻官员的公正廉明,“视”也因此有了洞若观火、明察秋毫之义。
古代巡视制度中的巡视官手握重权,直接执行统治者的意志,他们既具有“巡”的威慑,又有“视”的严明,彰善制恶、激浊扬清、匡辅人君,生动地阐释了“巡”“视”二字的内涵,于此,也就不难理解元世祖发出“中书朕左手,枢密朕右手,御史台是朕医两手 ”之感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