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2015年第17期

社论

凝聚起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要文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专题  铭记历史 圆梦中华

正义必胜 和平必胜 人民必胜
铭记历史 圆梦中华

胜利日大阅兵

壮哉大阅兵:从伟大胜利走向伟大复兴

纪检干部赞阅兵

铁血作风锻造威武之师

钢铁意志造就“米秒不差”

陶炳兰:纪律就是生命

马国昌:这里只有2排9号

缔造胜利的伟大精神

抗战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抗战之“最”拾要

保障胜利的作风与纪律

延安何以成为抗战胜利希望所在

加强纪律性 无往而不胜

“我们生平再没有见过比共产党队伍更刻苦的团体”

引领胜利的中流砥柱

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最早”

中国共产党抗战部分经典战例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基石

“中国在二战中的贡献和牺牲为世界人民所认可和感激”

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中坚力量

国际媒体评阅兵:中国展现出和平发展的理念

“四风”典型问题监督哨

纠“四风” 抓节点 防反弹

奢华广告中的“四风”之患

别错误估计了形势

调查实况:这个村支书为何屡屡犯戒

原因剖析:婚事,缘何办成了“昏事”

记者感言:多想一想群众会怎么想

廉洁过节,纪律“红线”碰不得

时评

既要“露头就打”又要系统整治

就该这样严肃问责

红顶中介脱钩该更快更彻底

让“会来事”不如“会干事”

锐评 一组

纪律建设·把纪律和规矩挺在法律前面

抓住关键环节推进工作落实

乱发不当言论被查处

外出不按规定报备被约谈

心怀侥幸瞒报个人事项受处分

短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要从身边事抓起

一次“纪挺法前”的制度探索

论坛

打破人情与制度的选择困境

释疑答问

张某上交款物之举是否影响受贿认定

文化传承

“人生四力”小议

“信”与做人

巡视——深入基层 明察秋毫

清风文萃

从《红楼梦》看奢靡之害

巡视——深入基层 明察秋毫
王志轩
首页
1

  “巡”是个形声字,它的篆书写法是。它由左边的(辵,即“辶”,像行走之形,读chuò)和右边的(巛,即川,像河流之形,读chuān)组成。

  仔细看“巡”的古文字形,可以发现,它的样子就是人沿着通衢大道与江河山川不停地行走。所以,《说文解字》解释“巡”字:“巡,延行貌。从搋,川声。”所谓“延行貌”,就是人不停行走视察的样子。

  “巡”一开始就和国家政权有关,这是因为“巡”是古代天子的职责。早在上古时期,就有了天子巡视之制。

  《史记·五帝本纪》曾记载,人文始祖黄帝在位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巡视中度过。“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短短几十字,描述出黄帝巡视地域之广。通过巡视,黄帝安抚了四方新归附的黎民百姓,拓展了华夏先民的生存空间,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舜帝也曾巡视天下,“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五月,南巡狩;八月,西巡狩;十一月,北巡狩,皆如初……五岁一巡狩,群后四朝。”这里的“巡狩”,也写作“巡守”,指的是古代帝王视察地方官员是否忠于职守。

  舜帝的巡守,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用了大约三个月的时间。这种工作,每五年进行一次。通过实地调查,舜帝校正了历法,统一了度量衡,并且救济灾民,惩处不法之徒,加强了中央权威。

  舜帝贵为天子,仍不辞劳苦,坚持亲自巡守,最后驾崩在南巡的路上——“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至今湖南仍有舜帝陵的存在。

  秦朝统一中国后,建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国家政务日益繁重,仅仅依靠天子出巡已不足以应对历史的新变化,而且皇帝出巡往往兴师动众,花费巨大。所以,中央政权对地方官员的巡视工作,越来越多地交给监察官员——御史承担,帝王派员巡视也成为中国巡视制度的另一种形式。

  随着巡视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从汉代开始,“巡”“视”二字开始连用,并形成固定的词语搭配,表示上级对下级的巡访与视察。

  “巡”为什么会与“视”形成词组呢?这与“视”的意义是相关的。

  “视”的小篆写法是“”。右边的,甲骨文的写法是,是个会意字。它的下面是一个侧面站立的人形——(人),上面用了极其夸张的手法,突出这个人的眼睛——(目),像一个人瞪大眼睛在看的样子,说明它的意思是直接的、细致的观察。左边的偏旁(示),本义是古代祭祀的祭台,象征着神圣的国家政权。

  “巡”与“视”合并一起,“视”成为代表国家政权层面的“视察”,也因此具有了神圣的意义。

  国家层面的“视”不仅仅是看,它还是治国者的基本职责。《尚书·洪范》记载,“视”是治国者“五事”之一,对“视”也有明确的要求:“视曰明”。《论语·季氏》也记载,“子曰:视思明。”所以,“明”是对“视”的基本要求。

  “明”,就是明察秋毫。在古代官衙大堂上,人们常见一块大匾,上面写着“明镜高悬”四个大字,可是,它的典故也许很多人并不清楚。

  晋代葛洪辑抄的《西京杂记》记载,秦始皇曾经得到一面长方形的铜镜,高5尺9寸,宽4尺,镜子的怪异之处是能照见人的五脏六腑,“人有邪心,则胆张心动。秦始皇常以此镜照宫人,胆张心动者杀之”。因为这个典故,后人就借“明镜高悬”比喻官员的公正廉明,“视”也因此有了洞若观火、明察秋毫之义。

  古代巡视制度中的巡视官手握重权,直接执行统治者的意志,他们既具有“巡”的威慑,又有“视”的严明,彰善制恶、激浊扬清、匡辅人君,生动地阐释了“巡”“视”二字的内涵,于此,也就不难理解元世祖发出“中书朕左手,枢密朕右手,御史台是朕医两手 ”之感叹了!

1